浅析外语教学中的课堂文化构建

2011-06-08 07:13叶春萍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期
关键词:课堂文化外语教学构建

叶春萍

摘 要:本文对课堂文化的存在性、需求性、限定性及其构成进行了论述,重点分析讨论了外语教学中课堂文化构建的重点。

关键词:外语教学 课堂文化 构建

随着对外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形成了转换生成理论、模忆法等10余种教学方法[1];但外语教学是一系统工程,它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相关政策、措施等各个方面。而且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经验和语言能力、班级的组合形式、班级的大小、学习动机、文化和语言背景等都是变量[2]。对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课堂总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3],所以构建课堂文化可以使教师在外语教学中有机的进行各方面、各变量以及各教学方法的融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课堂中。

一、课堂文化的存在性

广义的文化指人類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4];其具有与社会共有的存在性。

教育是社会现象,起源于劳动,是适应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4]。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手段,是一种文化活动。教学是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教育的事实方法之一,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是一种文化传授方式,必然存在其文化。课堂文化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习得且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3],所以课堂必然存在其文化。

二、课堂文化的需求性

虽然课堂文化有其存在性,但是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对外语教学课堂文化的认识及需求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随着外语教学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发展,对外语教学课堂文化已经提出了需求。

首先,人具有社会属性,每一个人作为个体都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如果没有完善的文化建设,个体的文化特征难以统一到组织的文化愿景上;同样如果没有课堂文化,每一个学生的文化特征就无法统一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上。其次,语言是高度结构化的体系,是一套习惯,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行为表现的桥梁;如果没有课堂文化,语言学习只能成为一种知识技能的灌输,无法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融合。再次,外语教学方法的变革强调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建立,灵活、动态、开放的外语教学思想的要求,需要各种教学方法融合折中的应用;如果没有课堂文化,各种变革目标将很难共同实现。第四,汉语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的外语教学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外语教学之间都没有完全的可比性[5],需要本土化的外语课程特色、课堂教学特色、教学环境的特色等;如果没有课堂文化,将无法实现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外语教学。

三、课堂文化的限定性

作为教育主载体的课堂其文化活动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和堆集,应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3]。但是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必须依附于既定的社会,课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小分支,其难免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赖以存在的学校文化等的限定。

教学是一个复杂、宏大的系统工程,与教育目标、教学主体双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文化、历史、心理认知、管理、研究等方面关系密切[5],必然受到各组成因素的限定。首先,课堂文化是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基本实施方法,必然受到教育政策的限定,如教育教学的目的、原则、内容、途径的限定。其次,课堂必然依附于学校、教师、学生生活的学校文化之中,课堂文化必然受到学校教学文化、教师群体文化、管理文化、评价文化、培训文化等各种学校亚文化的影响和限定。再次,课题教学的实施必然要借助相关手段;现代媒体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影响和改变着教学系统中的教学观念、方式、手段、师生角色定位等诸多因素;所以课堂文化必然受到新教育技术的限定。

四、课堂文化的构成

文化的构成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层面结构: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纽带,行为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灵魂。课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其构成也包括以上四个层面。

物质文化层主要是指教学场地及设施,如教具、教材、现代媒体教学设施等,该层面主要依赖于学校的设施建设。制度文化层主要包括一般制度、特殊制度以及风俗;该层面主要依赖于学校的管理文化和评价文化。行为文化层主要是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现代外语教学需要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强调和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目标意识、选择意识等。精神文化层主要包括愿景、目标、价值观、道德观等;该层面就课堂文化而言,是建立并形成一种尊重、包容、理解的课堂氛围,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具有课堂授课内容背景的文化氛围;引导和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五、课堂文化的构建

课堂文化的存在性、需求性以及构成,决定了构建课堂文化的必要性以及重点,下面对外语教学课堂文化构建的重点进行论述。

外语教学课堂是实施以中国文化、历史、地理、人文等为现实存在的教学,在特定的环境中,必须构建以国外文化为背景,并明晰其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

教师应在课堂内外,应引导学生了解外国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并使学生能将所了解的相关知识、信息等与课堂知识相结合;教师还应基于地缘政治、历史传承等对两国的相关背景情况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区别于中国文化背景的文化,并形成外语教学课堂的文化背景。

教师在课堂中对外语的知识、结构、语义等的讲解,特别是进行文本剖析时,要始终将语言的规律性与产生文本的背景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语篇进行对比分析,掌握文本中的社会、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基础,同时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不断延续和提升外语教学课堂的文化背景。

(二)课堂教学氛围的构建

教学法的变化特征中关于课堂活动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活动逐渐趋向师生、生生乃至生师多向互动[6],从强调教师的作用逐步过渡到强调学生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从权威趋向多元,对学生的错误从禁止趋向理解与接受等;要求形成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外语教学课堂中,首先教师要有甘于放下姿态的决心,即“教师赋权”;其次教师要具有能够包容的心胸,即“教师认同”;再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营造氛围,即“教师主导”。要在教师的主动引导和积极影响下,形成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课堂氛围;真正使学生在该氛围下释放自身的兴趣、个性、情感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乐于互动的教学氛围,并形成外语教学课堂的情感文化。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构建

由于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均存在不同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所以实践证明不存在“最佳教学法”,决定外语教学质量的是教师而不是教学法[7]。教师要形成个人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实施的具体条件形成特定的外语教学方法。

教师要依据自身的基本素质的“六个三”体系[8];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具有自身个性的教学方法,并形成外语教学课堂的行为文化。

(四)课堂教学手段的构建

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的体现,是实施教学的直接方式。现代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手段;要求教师应积极运用现代媒体手段,使之成为辅助外语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

教师要充分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充分将外语的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的训练,以真实的材料、真实或近似真实的场景进行。另外教师要充分认识现代媒体手段对教学方式和环境的改变;要切实处理好现代媒体外语教学的适应性问题,不断探索使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多媒体等之间达到协调平衡,使之成为自身教学的特色和课堂的物质、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结束语

外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及理念发展,对外语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堂文化是融合各类教学方法,实现教师自我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载体。本文对外语教学课堂文化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推进外语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唐兴正等:论外语教学法的选择与优化[J],高等建筑教育,2001(3)

[2]邹琼:国外相关研究法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1)

[3]孙玉丽:三维教学目标与课堂审美文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4]辞海[Z],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5]杨敏:外语教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本土化外语教学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4(1)

[6]常俊跃.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及其对我们从事外语教学的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06(4)

[7]陈力.外语教学法的“后方法”时代[J].基础英语教育,2009(3)

[8]胡壮麟.在教育技术变革下的外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书评介[J].外语电化教学,2002(12)

猜你喜欢
课堂文化外语教学构建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物理课堂文化的构建
浅谈体育课堂文化构建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