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转改” 实现“三贴近”

2011-06-11 00:52本刊编辑部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2期
关键词:走转改新闻宣传舆论

□本刊编辑部

近一个多月以来,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国新闻战线广大编辑、记者深入到广袤的乡村田间地头,星罗棋布的工厂矿井和城市社区,以实际行动探寻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答案和真谛,为新闻宣传“三贴近”的实现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与手段。任何一项行之有效的活动,开展起来已属不易,能坚持下去就更难。

为什么要开展“走、转、改”的活动,可以说它不仅是新闻宣传和新闻战线的需要,更是改革开放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信息的传递和获取将会更加快捷,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与重要,被视为党和政府兴国安邦的重要执政资源。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潮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任务显得比以往更加突出;推进改革攻坚,在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引导舆论的难度大大增强;特别是在新媒体异军突起格局中,把握主流舆论话语权所面临的挑战愈来愈大。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找到答案,才能正确的认识国情党情民情,帮助群众辩证全面地分析“怎么看”,科学求实地阐述“怎么办”,在实践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唯有深入群众之中,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在新闻宣传中掌握主动权,唱响主旋律,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中心,服务大局。

开展好“走、转、改”活动,实质上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弘扬媒体新闻界“接地气”、“抓活鱼”的好传统,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也是新闻媒体增强采编技能,提高办报办刊办台质量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告别以往那种两眼向上的“老爷记者”、隔窗看花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宾馆记者”、克隆粘贴的“电脑记者”,捕风捉影的“鹦鹉记者”。迈开我们的双脚,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田间地头去,到车间社区去,到市民家中去。一句话,就是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到丰富多采的工作生活现场中去,到沸腾火热的生产一线上去。只有深入到新闻发生的源泉之地,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

实践证明,“走、转、改”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活动,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关键是能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扬光大。如果仅仅是局限于响应某个号召,或者是某种应景、应付之作,在轰轰烈烈的浩大声势之后一切又归于寂静,那就大大降低了“走、转、改”活动的效应。“走、转、改”绝不是走一走,或者一走了事,转变一回采访方式,摆摆样子就收场;改文风更不是改几个字或者几句话就作罢,而是要真正从思想观念上去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服务群众。这就要求我们身入心入,真心诚意地拜人民群众为师,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样才能听到真话,看到实情,获得真经,也才能写出精品力作,呼应党心民意,而不是改几个字、几句话的“官样文章”。怎样坚持?首先还是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清醒的认识到开展好这项活动,是时代赋予我们新闻媒体的历史责任,是党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对新闻工作者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对新闻传媒的殷切期望,对于每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它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份至高无上的荣光!实际上它也是新闻战线的老传统。只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从而抓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了解改革发展的关节点,把握服务人民的着力点,才能从党与人民群众的一致性上反映社情民意,正确引导舆论,凝聚改革共识,汇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靠制度来加以维系,使“走、转、改”活动制度化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针对媒体而言,就是要建立一整套这方面的工作制度,将这项工作细化到每个部门、每个人、每个版面、每个节目时段,使这项工作制度化。

坚持“走、转、改”,实现“三贴近”,二者相互关联,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值此改革开放、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广大新闻工作者一定会不负众望,带着感情、责任、思考、追求和真诚走基层,从实际行动与思想意识上转作风,从人民群众与党和国家的需要上选择角度,写出更多更好的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开一代新风!

猜你喜欢
走转改新闻宣传舆论
新闻宣传中新媒体的有效运用策略探索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关于新媒体时代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探讨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故事细节语言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新闻宣传工作的“四个关系”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