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益气通脉汤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

2011-06-13 10:16卢先彬赵凤林李艳景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1期
关键词:气虚脑血管病证候

卢先彬 赵凤林 李艳景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垫江408300)

脑梗死是指由于供应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造成脑局部血流中断,脑细胞缺血、缺氧、软化和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症状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之特征,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我国,卒中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其中缺血性中风占急性脑血管病的 43%~65%,病死率为 15%~25%[1]。 笔者采用自拟益气通脉汤治疗脑梗死患者4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2月-2010年6月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脑梗死 (气虚血瘀型)急性期患者80例,诊断标准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及《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 将 80 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1∶1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40~79岁,平均(67.10±5.20)岁。 对照组 40 例,男性 23 例,女性 17 例;年龄 45~78 岁,平均(65.40±4.90)岁。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基础治疗,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制定。观察组加用益气通脉汤:黄芪60g,水蛭12g,川芎15g,丹参30g,鸡血藤30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7d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方法 (1)中医证候学观察:按照中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进行,由经过培训的同一位医师负责,于患者入院24h内及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1次评分。(2)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观察: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C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Barthel指数 (BI)评分、实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的量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于患者入院24h内及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1次评分。

1.4 疗效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痊愈为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为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为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但不足70%;无效为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2)临床疗效[5]:基本痊愈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为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及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主要中医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前两组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及言语謇涩有所改善(P<0.05或0.01),而观察组治疗前后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面色白、气短乏力、舌脉均有明显改善(P<0.01)。

表1 两组主要临床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值比较(分,±s)

表1 两组主要临床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值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下同。

面色白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半身不遂2.43±0.91 1.68±0.69**2.34±0.55 1.84±0.64*口舌歪斜2.75±1.12 1.90±0.70**2.48±0.70 1.84±0.82**言语謇涩2.49±0.69 1.95±0.81**3.30±0.45 3.00±0.50**3.29±0.57 2.43±0.72**2.46±1.10 1.75±0.90气短乏力3.41±0.71 1.02±0.68**3.12±0.50 3.01±0.63舌质暗淡2.54±0.41 2.01±0.25**2.59±0.48 2.47±0.49苔白腻2.40±0.50 1.02±0.65**2.57±0.63 2.22±0.83脉沉细2.50±1.03 1.80±0.89**2.80±.0.56 2.63±0.55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2。结果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n)

2.3 两组 NIHSS、CSS、MRS评分及 BI指数比较 见表3。观察组治疗前后NIHSS、BI、CSS和MRS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仅CSS、MR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

表3 两组 NIHSS、BI、CSS及 MRS指数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 NIHSS、BI、CSS及 MRS指数评分比较 (分,±s)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NIHSS 11.26±4.20 5.23±3.27**9.89±6.39 7.10±3.14 BI 64.37±10.06 76.82±4.59**61.51±9.71 68.14±6.46 CSS 23.62±4.26 8.37±2.98**23.89±4.91 13.36±3.95**MRS 2.58±1.23 1.52±1.01**2.46±1.37 1.70±1.21**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5 不良反应 两组服药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改变,说明两组药物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3 讨 论

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内经》中有“偏枯”、“仆击”等描述,认为其发病与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张仲景认为该病总病机为“经络空虚,风邪入中”;刘河间谓之“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指出“湿痰生热”;张景岳提出“内伤积损”;而王清任则认为“半身不遂,元气亏损是其本源”。目前对其研究中,郑秋惠[6]认为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是气虚为本,血瘀为标,血瘀是缺血性卒中的病理核心,气虚是本病的根源。陶根鱼等[7]认为缺血性中风根本病因是气虚、血瘀,病机是气虚血滞、痹阻脑络、筋脉失养。总而言之,目前大多认为气虚血瘀为本病基本证型及病理基础,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故此,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本方由黄芪、川芎、丹参、地龙、鸡血藤为主构成,其中生黄芪大补元气,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可使气旺以促血行,为君药,重用以加强行气活血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能明显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保护红细胞变形能力、促进血液流动、减轻血栓形成,保护脑组织缩小梗死范围[8]。水蛭《日华子本草》谓其“治中风”[9],《本草经》云“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是故“凡破血药,多伤气分,惟水蛭味咸专入血分,与气分丝毫无损[10],此为臣药。川芎活血通脉,畅达气血,为血中气药,丹参活血化瘀,鸡血藤行血补血,共为佐使药。

本观察表明,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脉汤能改善急性期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明显改善NIHSS、CSS、MRS及BI评分,并有良好安全性。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3]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种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5):305-306.

[5]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6]郑秋惠.补气化瘀法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48例[J].甘肃医学院学报,1995,12(2):46.

[7]陶根鱼,杜晓泉.益气活血法在缺血性中风中的地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21(3):2.

[8]陈春富,郭述苏,冯林,等.黄芪对大鼠脑缺血血脑屏障及脑血流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1998,5(3):132-134.

[9]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21.

[10]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2版.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21.

猜你喜欢
气虚脑血管病证候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