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围绕着四个关键词展开——《新世纪突围书系》前言

2011-06-14 12:06
山花 2011年21期
关键词:新世纪丛书先锋

《新世纪文学突围书系第二辑》仍然是围绕着四个关键词展开的。一年前,由我主编的这套丛书分四册出版,分别以“回应经典”、“守望先锋”、“感觉城市”、“把脉70后”予以命名。对这套丛书的缘起、命名及其意义,我在那篇“努力探索新世纪文学突围的路径”的序言中,作了必要的陈述和说明,足以表达我的态度和立场,因而,在这里用不着再说什么。丛书第一辑出版后,在学界引起某些反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读者的认同和作家朋友们的鼓励,增添了我的信心和勇气,于是,毅然决定将这套丛书继续编下去。

丛书第二辑的编选跨度仍为新世纪十年,与第一辑不同的是,它已走出《山花》,面向全国,在众多文学期刊中遴选佳作,而且入选作品中,有许多是由作家自荐的。在编选过程中,编者既相信自己的眼光,又尊重作家的自我选择,力求达成一种双向交流。尽管我们对个别作品的看法,和作家本人评判不尽一致,但编者和作者之间的默契,仍让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回应经典》卷是第二辑丛书的重点所在,并由去年的一本拓展为两本,除“实力作家小说选”外,又增加了一本“70后作家小说选”。前一本继续收入五六十年代作家的作品,以利于展示作家阵容,保持某种连续性,后一本则可视为推举文坛新锐的一种尝试和努力。这两个选本,各自收入二十位较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作品,依然是一个短篇小说,一篇关于经典话题的随笔。随笔部分,有的是即兴之作,有的是从作家自己以往的散文随笔中选取的相关小文或片段文字,对于一些实力作家而言,则是再次触及同一话题,好在经典是常谈常新,不至使他们勉为其难。正是这些文字和作品,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他们对经典的回应,使我们感受到了经典的奇特力量和魅力。回应经典是作家锐意进取的姿态,是他们向经典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这正是大家所期待的。当然,对于回应经典的两个选本,如果肯作比较研究,细心的读者就不难发现,五六十年代作家与70后作家之间是有着微妙的代际差异的,这不仅表现在对经典的体认、理解、作品的题材内容上,也表现在小说叙述形式和结构形态上。尽管如此,究纯文学的血脉,这两拨作家的创作,确有着紧密的依存和内在关联。纵然他们小说创作的总体成就不可同日而语,但仅就中短篇小说而言,其艺术水准,却似乎难分高下。众所周知,他们间的差距主要体现于长篇创作的质量和水平。

董重作品·无题一 纸本水彩 56×76cm 2010

这一辑丛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70后作家及其小说创作的高度关注。全辑共五个选本,就有两个是70后的。不仅有专门的70后作家回应经典卷,而且仍保留了“把脉70后”的专题评论卷,即对70后作家小说的再评析。该卷除收入近十年发表在全国期刊上的部分相关论文外,还有一些颇具影响的批评家应编者之约撰写的专稿,较之去年那本主要从《山花》杂志开设专栏中选发的论文,似乎更有分量一些,这是理所当然的。此外,在《守望先锋》和《感觉城市》中,也收入有70后的作品。在这套丛书中,70后备受青睐,这固然体现了编者推举新锐的一贯立场,但也与新世纪文学发展态势和文学期刊的现状不无关联。文学是承先启后的持续不断的事业,70后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作家或创作群体,而今已成为纯文学的坚执者和重要推动力量。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70后作家在当代文坛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凸显。

董重作品·无题二 纸本水彩 56×76cm 2010

在这套丛书的编选过程中,相对而言,《守望先锋》卷似乎难度偏大一些。去年,我从《山花》十年间刊发的众多小说中,选出近三十万字的先锋实验文本,丝毫不感到吃力,因为这些小说都是我亲自组稿编发的,而《山花》此前也一直力倡先锋、前卫。这次要从全国众多刊物中进行筛选,由于手中资料欠缺,且精力有限,而一般先锋之作又不易受到刊物青睐,故仍无更多选择余地。这里的关键是如何体认先锋,既要把握先锋写作的文脉,又要有新的视野、新的尺度,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这需要清理新世纪文学的内在脉络,关注小说探索的新动向。文学是一个多面体,先锋写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界面,它奇光异彩、扑朔迷离,既前卫,又边缘;既常态,又另类;既崇尚文体变革,又专注精神超越,这种超常表述方式和新的精神可能之互动,不仅给文学或小说提供建设性元素,也为其植入颠覆性基因,引起人们对惯常的语言实践、思维定势和既有事物秩序的质疑。新世纪以来,先锋小说创作延续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先锋精神,并呈现出将前卫精神和艺术经验重新整合的趋势。在特定的语境中,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杂糅,现实性与现代性多种因素的交织,特别是后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小说创作更加繁复多变,从而给先锋写作断裂之后的弥合提供了契机。一方面,仍有矢志不渝的先锋小说家,基于超凡的想象力禀赋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感知现实的方式,孤绝的先锋之旅注定成为他们的宿命;而一些文坛新秀,因受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滋养和先锋小说正反方面经验的熏陶,在创作中表现出一定的先锋姿态;另一方面,那些曾经先锋而后创作日臻成熟的作家,心态渐趋平和从容,其现代手法的广泛运用和精神超越性的内在需求,往往会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写出先锋之作。事实上,在更具实力和潜能的作家那儿,先锋写作往往是时断时续的,也是与本土经验相融合的。他们不再刻意前卫或标榜先锋,也不热衷于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而是潜心于小说叙述、结构、风格的探究;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满足于仅仅对人的生存和精神困境的揭示,更专注人之命运的无常和不确定的表达,更倚重人性深度和精神内质的开掘。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世纪的先锋写作正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写作。

较之第一辑的同题选本,本辑的《感觉城市:中国城市小说选》,在城市书写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既有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也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各具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勾勒了当下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面貌,展示了都市文化景观和多彩多姿的生活方式,既有对现代都会中心地带浮华世相和生活场景的透视,也有对城市边缘空间和底层生存的强烈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的作品已不再满足于欲望城市的感情书写和对工业时代商品化、资本化形貌的描绘,而开始着力于对都市人精神症候的把脉和心灵状态的揭示,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凸显了城市生活的质感。尽管如此,较之乡土文学,当代文学的城市书写,仍是一个弱项。时至今日,真正的现代都会小说极为罕见。无论在世态人情和社会习俗的描摹上,还是在现代生存的感受和心灵状态的揭示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不仅小说题材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表现手法也显得单调。乃至一些作家因周遭环境的深刻剧变,而产生了精神上的失落感、倦怠感,益发和城市疏离开来。他们不明白城市经验的书写对推进小说现代转型的意义,以及它对现代生存的价值。不言而喻,“感觉城市”的妙谛在于体验城市,作家要全身心地融入城市,身临其境地去感觉城市。这里的感觉,并非简单的了解,而是真切理解,并非外在的感知,而是深度揭示,是深刻的发现和洞见。既要发现新的审美形式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又要探寻现代人心灵的轨迹和在特定时代氛围中的境遇和状态。唯如此,才能为城市小说创作注入生机与活力,为城市书写提供新的想象空间和艺术经验。

猜你喜欢
新世纪丛书先锋
“人梯书库”丛书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艺术创想丛书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艺术创想丛书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
阅读先锋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