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苏州城区段景观标识系统设计

2011-06-18 03:14曹仁勇王浩薛俊菲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滨水苏州

曹仁勇,王浩,薛俊菲

(1.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风景园林系,江苏 句容 212400;2.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3.中国科学院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

京杭大运河苏州城区段景观标识系统设计

曹仁勇1,王浩2,薛俊菲3

(1.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风景园林系,江苏 句容 212400;2.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3.中国科学院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

在研究分析京杭大运河城市滨水景观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景观标识系统”的概念和苏州城区段景观标识系统的设计方案。首先分析并提出了景观标识系统的概念,然后结合景观标识系统的功能,以景观标识系统设计的原则、组成和设计内容为依据,从形象标识、信息标识、导向标识和管理标识的角度出发,最终完成了京杭大运河苏州城区滨水空间景观标识系统的设计。目的是通过京杭大运河景观标识系统的建立,帮助游玩者顺利地完成游览活动,并获取可信的环境信息。

京杭大运河;景观标识系统;设计方案

京杭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是堪与长城媲美的人工奇迹,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丰碑,也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1,2]。她孕育了两岸的儿女,哺育了运河人家,产生和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长廊。

如今,为了促进京杭大运河苏州城区段的水上旅游发展,苏州城区段两岸城市滨河景观在原有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又配以红菱浜、金山浜、里双河等八大河滨公园。然而,当人们漫步在历史与现代文化并行的开放城市空间里,陶醉在文化与自然的怀抱的同时,常常会产生位置不清,方向不明,休闲不便等尴尬的局面,其原因是两岸城市的滨河景观至今尚未形成系统化、可认别的景观标识系统。这无疑是一个莫大的缺憾。因此,积极探索建立系统化、标准化、人性化、艺术化、可识别化的京杭运河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标识系统,对提升京杭大运河苏州城区段水上旅游业的层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景观标识系统的概念

标识,从语意上看,标识的“标”具有表示、展示、显现、指示、指明、标准、标识之意,“识”有认得、知道、识别、辨别之意。在古代语意中,“识”读作“志”,“标识”即 “标志”,是指表明特征或显示意义的记号[3]。标识是诸多标志品类中的一种,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以视觉形象传达信息的图形符号系统。

标识系统是指为特定环境,特定场合服务而设置的具有统一形象的系列化标志[4]。它是以标识系统设计为导向,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的整体解决方案[5]。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组的标识依照一定的排列原则和内在的逻辑构成进行组合,完成功能性或者特征性的表述,达到不同空间和环境的需求[6]。

景观标识作为景观识别系统的重要元素,不能将景观标识系统设计当作完全独立的设计来做,而应该与环境空间结合,同环境自然地融合为一体。由此,我们可明晰这样的基本概念,即景观标识系统是将环境与标识这两大系统进行融合的一种标识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环境空间中能明确表示内容、性质、方向、原则以及形象等功能的,主要以文字、图形、记号、符号、形态等构成的视觉图像系统。它是构成整个环境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空间环境功能和形象工程融为一体,重在解决场所景观管理和梳理上的秩序,为公众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诉求提供贴切的服务。

景观标识系统从标识系统中细化出来,将自然空间和社会经济空间体系的标识系统进行重新定位,将更加准确地表现自然、经济和文化等景观的思想内涵、审美趋向以及社会功能。因此,它不仅仅限于对环境的功能和形式,或对单纯的平面标识形态进行单独的设计和研究,而是在注重环境功能的基础上,对特定环境空间中的标识系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标准的、艺术的、人性的与绿色的多元研究。景观标识系统将广泛地应用于环境和在环境活动中所需的设施等方面。

2 主要景观概况及设计主题

2.1 主要景观概况

历史的积淀为如今的京杭大运河苏州城区段(图1)沿途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横塘驿站临水而建,是我国现存的五个古驿站建筑之一,也是苏州古驿中仅存的一个。驿亭四角采用石柱、木柱,四周筑砖墙,六架梁,九脊板瓦顶,尽显古朴清净。宝带桥,有苏州第一桥之美称,彩云桥跨越京杭大运河,洗尽千年沧桑,倒也英姿飒爽。如今,两桥以造型奇妙而称胜,与枫桥并称为苏州桥中“三鼎甲”。越城遗址虽只是残留着断续的夯土城垣,但却是传递苏州地区原始文化和吴越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址。运河古纤道、慈云寺塔、寒山寺等也因其建筑美、人文美和自然美的高度结合而闻名遐迩。

图1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in the city of Suzhou

曾经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如今,在横塘驿站等文化景观节点处又增加了八大河滨公园景观,使苏州滨河景观在历史古朴的空间肌理中尽显现代气息。因此,京杭大运河江苏城区段沿线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标识的组成应不同于一般风景名胜区,而是具有独特的、自成一体的景观标识类型和设计内容。标识系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给人们提供信息的功能,还应具有指示地理方位、彰显文化内涵、引导景点疏散等功能[7]。因此,我们不能孤立或割裂理解景观标识系统的功能,而应该把它看成一个整体,用秩序性和灵活性的态度来对待景观标识系统的功能。

2.2 设计主题

一河古韵,几世风情,苏州城区段滨水空间姿态万千。苏州城几乎一直都是江南运河的中心,因此而积淀下丰富的运河文化:贫民的小桥流水、过客的枫桥夜泊、皇家的雍容园林,完整地勾勒出古运河多层次的历史功用[8]。因此,我们在进行苏州城区段滨水景观标识系统设计时,要以保护环境和加强景观特色为目的。充分考虑它的文化功能、导向功能、保护功能和装饰功能。

让文化功能标识能标榜着每一个景观固有的文化特征,彰显着苏州滨水空间的文化内涵。让导向功能标识实现人与空间环境的对话。让保护功能标识,在使游人在接触和享受环境资源的同时,也能做到不对资源和设施造成过度利用和破坏。让装饰功能标识在苏州段滨水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原有的空间环境焕发出新的活力,从材料、肌理、色彩、造型的比例、尺度等建筑元素提升空间场所的艺术格调。总之,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标识的功能,使得苏州城区段滨水空间的景观标识系统充分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3 设计原则

设立景观标识系统的目的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掘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打造运河苏州城区段景观的“廊道”功能[9];另一方面,可从根本上激活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滨水空间的历史文化遗迹,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对这些历史文化遗迹进行解读,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第三,城市景观标识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和当今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公共设施,其审美功能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10]。因此,在京杭大运河苏州城区段景观标识系统设计时,要遵循人性化、科学、环保和地域特色的原则。

3.1 人性化原则

景观标识的设计必须考虑人的要求,以人的行为和活动为根本依据,把人的因素放在首要位置,使之成为为人提供信息的指南[11]。创作理念上应更为关注人的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情感的需求,从而使设计出的标识在发挥使用功能的同时,又给人带来或亲切温馨或轻松愉悦或其它想不到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令冷冰冰的景观标识更具有亲和力和生命力。在导向标识、管理标识等设计中既要体现苏州文化的厚重、委婉、细腻,又要表现苏州现代的文明和与时俱进,让苏州滨水空间的窗口作用进一步得以实现。

3.2 科学性原则

从本质上讲,景观标识设计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在景观标识系统设计中,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将和谐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景观标识系统设计中。例如选址的科学性在于,在导向标识、信息标识的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景观标识的导向、解说功能,这类标识所选择的位置必需显眼、便捷,以引起使用者的注意。在确定了景观标识的位置之后,还必须对环境空间作认真的研究,以确定同类景观标识的数量。同类景观标识的设置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多则抢眼,让人生厌;少则会削弱景观标识提供信息的功能。

3.3 环保原则

景观标识的设计必需遵循环境保护的原则。比如在设计中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装以及废弃后的处理等各个环节上,都必需充分考虑到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材料应首先考虑选用易回收、污染少、对人体无害的材料,特别提倡对再生材料的使用。在结构安装上,应尽量少用焊接构成的景观标识结构,多使用容易拆卸组合构成的景观标识,这样的结构有利于维修与更换。在能源的选择上(如电子信息标识的能源),应多采用污染少甚至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总之,环保设计的原则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通过这样的设计能让有限资源实现使用、回收以及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3.4 地域特色原则

地域特色是景观标识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地域特色越强,给人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越持久[12]。景观标识设计的地域特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思想意识形态上来讲,是指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居民的生活习惯、居民的不同观点以及艺术风格而造成景观标识设计的差异;二是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指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气候以及地域特色的原材料或传统材料造成景观标识设计的差异。只有保持差异,景观标识设计才有生命力。

4 设计内容

4.1 苏州市区运河滨水空间的形象识别标识

京杭大运河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标识的形象定位:形象标识是能够在一个公共环境空间的众多环境空间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完美形象的重要手段。京杭大运河城市的滨水空间在原有的著名景点中,又增加了新的元素,在长长的滨水木栈道上结合绿化、小品设施等设计构成了诗情画意般的景点,同时跟随而来的的商业、娱乐、服务等设施也融为一体,因此,景观标识系统的设计也要融入景观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精神、市民行为准则、城市功能的定位、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发展历史等因素,遵循苏州固有的地域特色,使景观标识系统化要创造出既满足空间环境信息传递的功能要求,又要能符合该空间环境独特的审美要求,彰显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的景观标识形象识别系统。

创意设计(图2)说明:整个标识外形是“京杭”英文和汉语拼音(JingHang)的第一个字母,通过对“JH”的变型加上粗糙的质感,喻示京杭大运河的古老历史与勃勃生机;标识的头部与“H”的部分形状似树木枝叶与主干,喻示现代景观定位——绿色与生命;整个标识既有古朴的书法韵味,也有现代流行的简洁风尚,透露出现代审美的情趣。

图2 京杭大运河的形象标识Fig.2 Design signage of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色彩设计说明:整个标识设计采用绿色和蓝色作为主色调;绿色代表健康、和谐和旺盛的生命力,采用绿色作为京杭大运河形象识别标识的主色调,能准确地表达出运河永葆青春的古老生命;蓝色是纯洁、美好与和平的象征。蓝色作为京杭大运河形象识别标识的主色调体现京杭大运河景观标识设计的人性化原则,同时蓝色还代表滚滚流动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景观形象识别标识在设计上结合了历史的浑厚和现代的动感,从思想上、外型上、色彩上和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上都进行了认真的考虑,重点突出京杭大运河景观形象识别标识的直观性和便捷性,简单的字母、流畅的笔法和生命的颜色,让人们在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厚度和现代气息,产生欲与之交流的亲近感。

4.2 苏州市区运河滨水空间的信息标识

信息标识是环境空间与游人之间的沟通载体,主要承载着宣传主题、陶冶情操、普及科学人文历史知识等社会教育功能。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要从游人的角度出发,达到体验自然、融入自然的目的。从设计内容上考虑,京杭大运河苏州市区滨水空间环境的信息相对复杂,内容也比较多,不仅包括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址及各类旅游服务信息,还包括方便游人的环境空间的总平面图、景点分布示意图及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历史文化信息标识等。新增的现代公园景区也多考虑历史因素,在现代中体现着自然的气息,使得现代与历史浑为一体。

苏州滨水空间传递着苏州地区的原始文化和吴越文化,在设计中信息标识以解释、陈述为特征,应体现古朴、精致的地域特色。内容上,着重以图文并茂为主,详细与简捷并举,力求把复杂的环境空间变得简单,使零乱的境况变得有序;在材料和色彩上,多选用与这些古迹建筑原材料相似的石材、木材或土坯等,一方面,色调上尽显古朴本色,另一方面,这些材料更接近自然,体现环保,成为整个景观中的亮点和装饰,在发挥信息传递功能的同时,为整个景观系统增色。该景观标识如图3所示。

图3 信息标识Fig.3 Information signage

4.3 苏州市区运河滨水空间的导向标识

导向标识是从功能需求的角度设置的导航工具。导向标识的位置安排,实际上是空间环境人流交通疏导系统的一项工作,它一般出现于两个或多个空间相互转换或交叉的地方,为人们指明方向。因此,导向标识在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它的人性化和科学性的原则,帮助游人根据自身情况,完成行程安排。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如果观景路线是线,那导向标识就是线上的一个个点。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说,导向标识无疑是营造和管理动态空间的一个比较不错的手段,能促进人和空间环境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苏州市区运河滨水空间的导向标识是由褐色工字钢与青色的二坡屋面构成,它具有清晰的现代感,又散发出淡淡的古韵。该景观标识的设计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地域特色与“朴实而不失精美,温柔而不失刚劲”的吴文化特点,如图4所示。该导向标识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的系统:其一是游览区主干道上的导向标识系统,如指向某某景点、游船码头和公共厕所等景观标识;其二是具体景点内部的导向标识系统,旨在引导游人按照预先设计的游览路线体验丰富的空间环境。

图4 导向标识Fig.4 Guidance signage

4.4 苏州市区运河滨水空间的管理标识

管理标识是针对不同的环境和人群而相应设计的景观标识。它们多以明示、告知、劝说、指令、警告、禁止等为特征,能起到规范行为、预防事故、教育公众、保护环境设施等作用。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滨水空间的管理标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的需求:水上游览活动的安全须知类景观标识;提醒市民与游人请勿攀枝、折花、采果、践踏草坪和把宠物放入草坪内的景观标识;提醒市民与游人请勿骑坐栏杆、雕塑与损坏公物的景观标识;提醒市民与游人在危险区域(比如水埠尽头,配电箱旁)止步的景观标识;砖木结构古建筑附近及园林区禁止吸烟的景观标识,大型场馆设施安全出口与消防设施的景观标识。

如在苏州城区段运河滨水绿化区域空间的管理标识的设计上,为了配合整个景观的风格和基调,以花岗岩为材料,在环境中显得沉静、大方,整体设计于自然中透露出对环境的关爱(图5)。该景观标识的设计体现了现代、环保与美的结合。

图5 管理标识Fig.5 Management signage

5 结语

京杭大运河景观标识系统作为大运河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递手段。结合景观标识系统的设计原则针对京杭大运河苏州城区段滨水空间景观标识系统进行设计,对发掘京杭大运河苏州城区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提高滨河景观两岸的环境建设水平和提升历史人文景观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谭徐明,于冰,王英华,等.京杭大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核心构成[J].水利学报,2009,40(10):1219-1226.

[2]郝春玲.京杭大运河文化生命的延续[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6):198-199.

[3]赵云川,陈望,孙恺,等.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5-10.

[4]连放.标识系统设计实践与教学研究[J].新美术,2004(4):72-75.

[5]蔡秋塘,黄星.浅谈标识行业术语(一)[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6(02):38-41.

[6]吴迪.医院标识导向系统设计探议[J].装饰,2005(06):129-130.

[7]钱健.城市标识的功能、形态和工程原则[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04):59.

[8]伊格,张朋.“城市遗产”大运河[J].经济,2006(8):9-10.

[9]奚赋彬.京杭大运河保护性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31):19-20.

[10]江昼,王娜娜.基于视觉认知、造型心理及地方感的城市景观标识造型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07,25(10):137-139.

[11]王丽梅.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浅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06):81-84.

[12]郭嵘,郭恩章,唐恢一.城市标志的设计原则探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35(05):569-572.

Marking Design for Landscape Systems of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A Case Study of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Marking Systems of Suzhou

CAO Ren-yong1,WANG Hao2,XUE Jun-fei3
(1.DepartmentofLandscapeArchitecture,JiangsuPolytechnicCollegeofAgricultureandForestry,JurongJiangsu212400,China;2.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37,China;3.NanjingInstituteofGeographyandLimnn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NanjingJiangsu210008,China)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urban waterfront landscape along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the concept of"landscape marking system"and design scheme of the city of Suzhou wa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A concept of landscape marking system was first analyzed and extracted,which combined with the function and design of principle,composition and content to complete finally the design of the marking system for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in the city of Suzhou.Based on the perspectives of image marks,information marks,guidance marks and management marks,landscape mark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which can help the tourists to travel the landscape of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and to obtain and use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Landscape marking system;Design scheme

TU242.7

A

1671-8151(2011)06-0486-06

2011-10-28

2011-11-09

曹仁勇 (1972-),男(汉),江苏盐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与园林工程施工方面的研究。

王浩,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25- 85427781;Email:wh9816@126.c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067)

(编辑:武英耀)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滨水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苏州十二忆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