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超越教材

2011-06-22 01:38程立坤
活力 2011年8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教材

程立坤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教学理念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可以说,我们使用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仅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在认识上,我们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料,在认识上,我们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正如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描写的那样: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理念的束缚,有了这种新课程意识,就能把教材看成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的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的补充教材,做到准确的加工教材。

大家都知道,要学好语文必须加强积累,首先要扩大篇章的阅读。自2003年以来,我们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精讲了课本教材的60篇文章;范读了12篇文章;适当整合部分课文后,新增加了5篇文章。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低年级推荐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学漫画书籍等。从米亚契斯的《爱的教育》到“感动共和国50本书”的部分书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门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的营养。告诉学生,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它,用思想的胃消化它;告诉学生,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自己的精神高贵起来。这是一天也不能断的潺潺小溪,一天也不能少的精神食粮。它充实着思想的流脉,支撑着人格的大山。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是丰厚的,可我们却看到青少年一代的人文素养呈下降趋势。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若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我们将来怎么会用有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还会有“曹雪芹”、“鲁迅”横空出世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应该由我们语文教师来搭建。

十几年来,我们带领学生在学好教材的诗词的基础上阅读并积累了100多首古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孩子们积累诗的语言,感受诗的情怀,抢救了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不良现象。刘星同学在一次期末语文考试中没考好,可第二天,我意外的收到了他送我的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他自己独创的词牌子《独笑傲》,他在这首词中写道: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梦。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试想,对一个中学生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心中诗的琴弦,就会把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最后渗透到生命的深处。这些融会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等,将成为建议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积累了300多条成语、20多个寓言故事、3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这些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是,超越教材不能單单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就教材来说,引导学生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引导学生去真正领悟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六年级有一篇李大钊女儿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如果只学这一篇课文,学生对李大钊不会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于是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让学生通过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籍,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培养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学的能力。几天后,学生们写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谈李大钊的性格特点》等文章,组成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李大钊形象。

超越教材就是把握基础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编辑/刘佳)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教材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