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狮:与“毒餐盒”较劲这十年

2011-07-05 16:20严碧华
民生周刊 2011年13期
关键词:咨询中心餐盒食品包装

□ 本刊记者 严碧华

董金狮:与“毒餐盒”较劲这十年

□ 本刊记者 严碧华

著名环境化学专家、环保专家董金狮。

3月16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和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直指当前一次性塑料餐盒和纸杯、餐巾纸等物品存在诸多问题。这份报告离不开一个人,董金狮。

2007年3月15日,他因揭露废旧光盘制作有毒奶瓶晋级中央电视台“3.15贡献奖”候选人。“较真过程中肯定会伤害一些不合格企业的利益,但只有伤及他们的利益,才能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3月20日晚,董金狮在电话中对本刊记者表示。

除了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主任外, 董金狮还是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目前领导着一个40多人的技术团队,一边推广环保餐盒生产工艺,一边打击妨碍行业秩序的问题餐具。此举受到诸多媒体的关注的同时,得到了饱受不正当竞争之苦的正规企业拥护,同时也结下不少“梁子”。

为食品包装安全打官司的第一人

3月16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和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联合发布了2011年北京市场销售的一次性塑料餐饮具质量情况调查报告。

“结果发现,超过三成的产品含有荧光增白剂、滑石粉等致癌物质。”董金狮分析,消费者维权途径不畅,相关产业国家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缺失,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力,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三大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仍生产不合格产品。在随机抽取的17家企业生产的产品中,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共15家,其中5家企业生产的一次性塑料餐盒经检测,乙酸蒸发残渣、正己烷蒸发残渣均超过国家标准。

在发布调查报告时,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作为原告再次将生产劣质餐盒的企业和销售商告上了法院,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以一次性快餐盒质量赔偿纠纷为由,将东来顺金源饭庄与老边饺子馆告上法庭。当年5月10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公开审理。

这起案件备受关注,被誉为全国首例食品包装质量安全消费维权案,董金狮也因此被称“为食品包装安全打官司第一人”。

在庭审时,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提供了被告出售餐盒的检验报告。根据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的检测结果,可以认定,餐盒的正己烷蒸发残渣超标20倍,乙酸蒸发残渣超标近150倍,是不合格产品。如果这类成分在人体内积存过度,会诱发癌症。

最后,董金狮胜诉,但他并未有难见的喜悦,反而相当无奈。他强调:“中国每年消耗一次性餐盒150亿只,合格率还不到一半。”

针对今年调查和检测结果显示有5家标示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其产品经检测超标,他表示,送给质检部门的都是安全合格的,这些厂家并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不想生产,因为合格产品成本高。

而一般来说单独的一个不合格餐盒的成本低于0.15元,因而很少有消费者会为此维权。

再加上,由于打包餐盒大多由餐馆自由采购并免费提供,基本以廉价的假冒环保餐盒为主,消费者也普遍没有票据,因而最后往往无法投诉。

往往消费者可能知道这个餐盒有问题,但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最后放弃维权。

“作为长期关注这一行业的专家,我自然有责任去推动,要不行业永远如此,受伤害的是我们广大消费者。”董金狮表示,“我是凭良心打假,靠知识维权。”

结缘“毒餐盒”

董金狮真正意义上的打假始于2001年,如今刚好十个年头,而源头来自于发泡餐盒。

1963年出生的董金狮,在1986西北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环境化学专业研究生,1989年毕业获环境化学硕士学位,然后在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环保餐具的研究与开发。

1996年他离开了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组织成立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刚开始更多的是从事研究、咨询、服务工作。

从2001年开始,国家开始禁止发泡餐盒销售,因为生产可降解餐盒成本相对较高,一些企业于是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这些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当时董金狮所在的机构,主要是搞相关研发,然后将技术卖给企业,假冒产品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而这些正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反而失去了市场。

一些用他技术的企业纷纷向他诉苦。“我本身是搞技术的,这些看起来跟我关联度不大,但当人家用我技术的企业说产品不好销时,那我也肯定不好受。”他表示,假冒产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不能降解的说能降解,产生大量的白色垃圾;二是卫生指标超标,给食品包装带来安全隐患。

于是,董金狮召集相关企业负责人开会研究对策,最后决定想法打击假冒伪劣企业,当然这需要一个专业而有勇气的人去做。

“作为长期关注这一行业的专家,我自然有责任去推动,要不行业永远如此,受伤害的是我们广大消费者。”董金狮表示,“我是凭良心打假,靠知识维权。”

“因为我专业,再加上我敢说,于是就让我来牵头。”谈起打假初衷时,他如此表示,他自已也没有想到的是,随后的十年中,他与打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自那以后,他所到之处,哪怕是一个小餐馆吃饭,他都要“挑人家毛病”。因为这个,妻女都很烦他,“怕”跟他出去吃饭。

“有时候我们上街,他就会站在包装前面翻这个翻那个,不走。吃饭也是,一到哪个饭馆,就说你这筷子不行啊,纸不行啊。要是看到劣质餐盒,马上就把人家经理叫来。经理、服务员都特别不高兴。”他的妻子魏杰说,“反正每次都有事儿,我们就不愿意跟他出去。”

在办公室附近方圆数里地之内,董金狮曾组织团队对20多家餐馆的餐具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合格率只有20%。他不光要给警告,还告诉人家在哪里可以买到好的。

在谈起这十年行业变化时,他认为,总体来说,市场准入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力的规范了市场,至少生产方面规范了很多,目前有证的企业有1000多家。

但他依然很忧心,因为还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发泡餐具还没禁掉,比如在深圳街头还能见到很多,在这种背种下,已有认证的产品不好推广;二是打假冒伪劣力度还不够,合格的产品不好销,只能走高端市场,但这个市场毕竟目前还很有限。

从一个人的“战斗”开始

经常找人家麻烦的他自然也面临诸多麻烦,甚至包括威胁。

在限塑令出台前夕的2007年底,董金狮所在的机构发布了一份关于食品包装的报告,报告显示近七成食品包装不合格,其中提到了一些企业和超市名称,反弹强烈。

当时记者在其办公室采访时,电话、传真不断,放下电话后,他略显紧张与无奈地向记者表示,因为发布这个报告,有人说要告他,还有人甚至发来了威胁短信。

2010年8月,因为联手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曝光佛山一家发泡餐盒企业利用洋垃圾生产餐盒,再次引来麻烦。

此事激怒了一些餐盒制售企业,他们立刻行动起来,对他发起公开讨伐。

去年8月22日,在一些企业的支持下,行业协会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主要议题之一就是“倒董”。他们于会上抛出一册精心搜集的书面材料,旨在揭露董金狮的斑斑劣迹,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打假,就指望这个吃饭”。

不过,这些材料很快就到了董金狮手里。与几年前相比,这次他非常镇定,“一切得凭事实、证据说话。”

从2001年到2011年,董金狮一直致力于食品包装领域的打假维权活动,与“毒餐盒”打了十年交道。

“他们这次搞活动,一家企业交5000,好多企业给我打电话,问我要不要交。我说你看着办。这种事情我们也不好反对。他们这次活动,用的就是这个钱。”董金狮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示,“他们收钱,让企业大量提供对我不利的材料。”

与协会交恶,这并非第一次。

据媒体报道,2008年,董金狮曾被中塑协免过一回职。当时他还是中塑协下面的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因为他经常未经批准就擅自接受媒体采访,把不住嘴巴,这让中塑协恼火不已。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加入中塑协的专委会,董金狮表示更多的是想争取话语权。“当时如果我没有这个头衔,说话的份量肯定不够。”

为了说话有份量,他很快又兼任了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及秘书长一职,这个协会由一家大型餐具企业在香港注册,然后聘请他任职。

尽管背后有一批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支持,但企业必竟是有顾虑的,更多的是他一个人和他所引导的机构在“战斗”,力量有限。

于是,他想到了媒体,开始向媒体“爆料”,通过发布相关的调查报告吸引媒体的眼球,同时不厌其烦地就同一个问题接受不同的媒体采访。

他所在机构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至2011年2月,董金狮接受国内外各类媒体采访2300余次。

直至今天,已成为公众人物的他对于采访仍然是有求必应,不管有多忙。

3月18日上午,本刊记者联系采访时,他正赶往一节目录制现场,电话中,他客气的询问是当面采访还是电话聊聊。

他的手机里,存满了全国各地的餐盒生产企业电话,还有上千个媒体记者的名录。对于餐具生产企业,他通常给他们打招呼:一、不能用废料生产;二、不要用乱七八糟的添加剂。如果大道理讲不通,他就要正式进行警告。警告无用,他就向监管部门进行举报。若举报不能得到正视,就会动用媒体。

“单独的个人或机构力量毕竟有限,需要全社会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让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消费者维权意识得到了加强,参与打击假冒伪劣的人也越来越多。”说这话时,他刚通过安检在候机,为了倡导更多的人参与,他总是马不停蹄地赶往电视台录制节目或者是各种各样的论坛演讲。

□ 编辑 尹丽丽 □ 美编 庞 佳

猜你喜欢
咨询中心餐盒食品包装
军事科学院战略评估咨询中心简介
食品包装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食品包装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汽车维修技师咨询中心
关于我国外卖餐盒的处理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
食品包装发展趋势
徐州市工程咨询中心
江蘇省工程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