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僖伯谏观鱼

2011-07-29 09:33左丘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1年5期
关键词:观鱼礼制国君

左丘明

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①臧僖伯②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③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④,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⑤,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⑥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选自《左传》)

注释:

①春:指鲁隐公五年(前718)春季。公:指鲁隐公,前722年至前712年在位。棠,鲁国边远之地。鱼:通"渔",捕鱼。②臧僖伯:鲁国公子,名彄(kōu)。③轨物:法度礼制。④蒐(sōu)和下文的“苗”、“狝”(xiǎn)、“狩”,分别为春夏秋冬四季狩猎的称呼。⑤公不射:指不用于祭祀与军备车服,即不用于大事,则国君不去猎取。⑥矢:陈列。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左传》刻画人物往往具有形象鲜明、富有立体感等特点。《臧僖伯谏观鱼》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文记载鲁隐公去棠地观看捕鱼,这一不合礼制的行为引出了臧僖伯的谏言。理解本文需要注意三点:

一是义正词严、逻辑严密的谏诤。臧僖伯的驳斥主要是围绕礼制与军事来展开的。文章开篇就点明不合礼制、

不讲军事的后果(“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发展到最后会有導致国家灭亡的危险。在指出严重后果之后,臧僖伯进一步指出国君要在农闲之时讲习军事、进行军事操演,在宗庙进行慰劳,这样做能够“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最后臧僖伯强调各种器用物品如果不合于礼,不用于军事,国君就不能涉及。纵观全文,臧僖伯的劝谏时时刻刻都在强调国君的一举一动要合于礼制。

二是形象鲜明的人物刻画。《左传》善于运用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文中臧僖伯有理有据的驳斥刻画出臧僖伯

是一位敢于犯言直谏的忠臣,反映了他为国担忧的情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鲁隐公面对臧僖伯义正言辞的劝说自知理屈词穷却还掩饰自己的窘态,令人有忍俊不禁之感。此外,文中也反映了鲁隐公不听劝阻、耽于逸乐的性格。

三是铿锵有力的语言风格。臧僖伯的驳斥语言长短相间,张弛有力,言近旨远。这样使语言更具说服力,从而避免了语言的枯燥乏味。

这篇文章讲述的道理是国君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礼制,做大臣与百姓的表率。但有两点需要理解:一是对“礼”的作用,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什么是“礼”?在中国古代“礼”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等级秩序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天子、诸侯、大夫、士都要遵循礼制,不得僭越和破坏。《论语·宪问》:“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些史料的记载都证明“礼”对维护统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对“大事”的理解。“大事”在古代指祭祀与军事。文中的鲁隐公正是做了不合国君身份的事(“观鱼”)才遭到臧僖伯的驳斥。而文中臧僖伯的谏诤其核心都是围绕“大事”来展开论述的,开头指出不合礼制的危害,最后则讽刺鲁隐公的行为不符合礼制。抓住“礼”这一线索,文章的脉络就一清二楚了。

⒈解释下列词语。

①.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②.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③.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

④.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⑤.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②.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③.吾将略地焉。(答案略)

猜你喜欢
观鱼礼制国君
羁粤感怀步胜公韵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陈观鱼的关停生活(中篇小说)
狂泉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三境型”植物群落研究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
近代中国礼制变革与文化传统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