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发展
——“农民合作”调查

2011-07-30 07:38张义学
西部大开发 2011年10期
关键词:社员农户经营

◎ 文/本刊记者 张义学

在“联产承包”的基础上开展“农民合作”是新中国农业发展到第三个“30年”的新生事物。

“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于当年的“人民公社”产生了质的飞跃。

“农民合作”是现代农业融入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农户+合作社+超市的模式得到广泛推广。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发展已经4年多了,陕西省属于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能有效传播知识、培训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陕西省农业厅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处副处长张旭锋向本刊记者开门见山地介绍道。“它是市场经济中农产品的经营主体,是‘特殊’的企业,可别把它和各种农业协会混淆了!”

史志诚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一再强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引领农民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经营主体。是‘一无三免’型企业——无注册资金门槛,免税、免工商管理费、免年检。”作为陕西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农业组组长的史志诚,曾担任过陕西省农业厅厅长,并长期致力于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工作。他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起步虽晚 发展很快

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流通不畅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买难”和“卖难”交替出现。时而由于“卖难”,农民增产不能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挫折;时而由于生产未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出现消费者“买难”,农民丧失增加收入的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流通不畅势必会制约西部地区生产的稳定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

导致我国西部地区农产品流通不畅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基础上的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经营规模不经济,小农户与大市场脱节。如何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关系呢?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培育,通过财政和金融信贷不断对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扶持,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合作组织建设。通过农业合作组织来连接农户和市场,保护了农民在市场中的利益。

10多年来,我国逐步借鉴和学习这些成功的农业发展模式。直到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农民专业合作社才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生长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起步虽然有些晚,但是发展势头很迅猛。”张旭锋说,“特别是在山东、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日渐完善,日臻成熟。我们陕西省也后来居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陕西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2357家,较去年底增加1377家,半年增长12.5%。去年,陕西省农业厅在全省开展“合作社百强示范社”创建活动,共命名116家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示范带动能力的,叫得响、拿得出的“百强示范社”。

组织农户 对接市场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克服了小农经济与市场接轨的难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闯市场,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许多问题。”富县农产品商会会长、陕西绿平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录平深有体会地告诉本刊记者。“比如,我们的合作社,为社员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销售产品,使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和议价能力明显提高。在生产环节降低了社员的生产成本,在流通环节为社员节省了费用。合作社组织社员生产的苹果直接销往广州、佛山、上海等高端市场,经营中扩大了利润空间,提高了社员的收入。”

张旭峰说,“从陕西全省来看,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开始从事农产品加工、储藏等业务,拓宽了合作领域和农民就业渠道,使社员更多地参与农产品附加值的分享,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据统计,2010年陕西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成员农产品总值69.3亿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16.2亿元。入社农户的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同业农户高出20%以上。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农产品的经营主体,市场营销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关键。

针对去冬今春以来出现的“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等问题,宝鸡市政府扶持合作社在企业社区设立“农社对接直销店”,由合作社组织菜源直销市民,有效解决了卖菜难、买菜贵的问题。农社对接模式开创了农贸市场、大型超市以外的第三种农产品营销方式。

“农校对接”也是合作社开创的营销模式之一, 西安、咸阳、渭南等地高校后勤部门领导、饮食中心主任、采购负责人100多人,与合作社理事长和市场营销人员一起共商“农校对接”方式。此后,西安交大、电子科大等20余所高校与华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签署无公害农产品采供协议。

针对农超对接中出现的付款不及时、进店费用过高、合同陷阱等问题,陕西省重点支持有营销能力的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西安恒绿蔬果专业合作社地处西安市城乡接合部,以无公害蔬果种植和销售为主营业务,在多年“农超对接”中积累了经验,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目前拥有包装、加工、配送车间3个1200平方米,2座保鲜冷藏库容积100吨,产品获西安市第一个鲜菜类“名牌产品”,“恒绿”获市级著名商标。每天有9辆冷藏配送车,为西安沃尔玛等3大连锁超市36个门店的销售专柜送货,今年销量将突破1000万公斤,销售总额可达3200万元。

西部地区农产品流通不畅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基础上的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经营规模不经济,小农户与大市场脱节。如何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关系?

“合作社发展最缺的是资金!合作社经营最大的困难是贷款难!”

发展虽快 问题很多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生产经营组织和市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普遍存在经营规模较小、规范化程度不高、管理人才短缺、发展资金不足、经济实力不强、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很不适应等问题。

一是合作社覆盖范围还不广。从合作社的数量来看,还不够多,陕西省在全国排位不靠前。从合作社的市场质量来说,多数合作社成立时间在两年以内,时间短,规模普遍偏小,参与市场行为能力弱。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果农、菜农对于合作社的市场作用仍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出资入股加入合作社有戒备心理;而未出资入股加入合作社的成员,合作社却无资金组织社员开拓市场、进行市场行为。总的感觉是农户覆盖面较小,带动力还不够强,需要不断加快发展步伐。

二是合作社的经济实力还不强,经营发展缺资金。全省合作社中有相当一部分社员没有股金投入,合作社的注册资本难以做大,没有资本实力去搞经营活动。合作社以为社员提供技术、产销信息、中介购销等服务为主业,从事产后加工、贮藏、统一销售的还很少,农业产业链条没有得到足够的延伸,农民群众难以享受到加入合作社的增值收益。采访中,洛川县旧县镇荆尧科农民专业合作社刘有明社长、渭南三贤友邦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建武纷纷感言,“合作社发展最缺的是资金!合作社经营最大的困难是贷款难!”

三是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才和销售人才匮乏。采访中,本刊记者发现不少合作社民主管理和财务管理不规范,许多合作社没有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个别合作社连基本账目、成员账户都没有建立,社员的权利和义务落实不到位。甚至,不少合作社的管理者不熟悉市场、不懂经营,畏惧市场心理普遍存在,没有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功能是“农产品的经营主体”。把合作社和各种农业协会混为一谈,重技术服务,轻市场作为。在谈到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困难时,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是“资金”,几乎没有人提到“人才”。本刊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很多合作社不缺的“人才”是社员中的农业生产土专家,却没有一个懂现代企业管理的大学毕业生或者有经验的行政干部,更没有一个闯市场、懂销售的现代营销人才。

四是合作社在区域之间发展还不平衡。2010年底,陕西全省合作社将近10980家,最多的渭南市就达到2876家,超过四分之一,西安、榆林、咸阳都超过了千家,最少的市只有424家,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异。今年来,全省虽然又增加了一千多家,达到12357家,但仍没有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五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合作社的认识还不够深化。在很多市县,党委和政府普遍重视产业发展,而忽视生产关系调整和组织农民,还没有把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列入党委和政府重要工作的范畴,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看作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变革和创新,没有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农村众多现实矛盾的一个有效平台。不少基层政府,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号召的多,出台具体措施的少;提任务要求的多,实际抓落实的少;安排工作的多,研究协调解决问题的少。

“农民专业合作社”供菜绿色通道

猜你喜欢
社员农户经营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黄磊 爱需要好好经营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之道——连锁经营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