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

2011-07-30 01:41
中国艺术 2011年2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家创作

What’s Next 三十乘三十创意展

时间:2011年4月8日—2011年5月25日

地点:华·美术馆(深圳)

展览围绕“What’s Next”这一主题展开多重对话。30位创作人将通过各自参展作品表达主题观点,而既为策展人又是参展者的又一山人,将用30件作品分别与之对应,形成对话姿态。同时,又一山人与30位创作人通过现场录影、书信、邮件、博客、电台节目、电话等方式一对一进行访谈的资料亦将在展览中呈现。

展览通过这30组跨越平面、建筑、服装、摄影、电影、音乐、雕塑、装置、花道等范畴的作品,传递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年代、不同领域的创作人对自我与社会的认知,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从其只言片语的对话中,探视他们创作背后的价值观,以及推动其创作的源动力,以此展现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和哲思意识的创意愿景。

不要动——杨振中个展

时间:2011年4月24日—2011年5月31日

地点:香格纳画廊(北京)

杨振中的摄影和录像作品,意在探求关于身份与叙述的思考。空间的主展厅将以全屏投影占据空间的方式展示录像装置《不要动》。12个投影中的12个相同的人不停地说着同一句话:“不要动。”在黑暗的展厅中,观者将被投影仪打亮的脸包围着,这些脸均从不同的方向移动、震动或颤抖。“不要动”的声音从四周八方连续不断地传来,让人略感迷失而不知所措,受摄影机影响而移动的脸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觉。说话的人其实并没有动,动的仅仅是摄影机。

从符号到解析——方力钧个展

时间:2011年5月1日—2011年6月26日

地点:西安美术馆

在近几年的创作中,方力钧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变化和成熟积累,将对生命的感悟、艺术思考及精神创造的多种可能性隐喻在试验系列作品之中。本次展览以“从符号到解析”为主题,将方力钧艺术创作的思想路线清楚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方力钧——从符号到解析”作为“西安美术馆年度展览计划”的首项展览,是以方力钧为代表的中国顶级当代艺术家在西安乃至西北地区举办的第一场大型个人艺术展。展览的意义不仅局限在作品本身,更重要的则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及作品与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间的碰撞。

刘钢个展

时间:2011年3月19日—2011年6月12日

地点:C空间(北京)

刘钢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应荷兰VAN ABBE美术馆之邀为荷兰文化中心举办的展览“双倍无限“创作一件摄影作品。他选择了位于上海外高桥的高荷新城并将这些荷兰风格的建筑拍摄下来。在他看来,荷兰小镇正是中国人对于荷兰的理解。但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我们对于荷兰文化的误解。刘钢想通过他的照片让荷兰人看到我们是怎样误解他们的文化正如他们误解我们的,而这种不断误解再不断修正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过程。随后,刘钢持续了这个主题的拍摄。中国的许多城市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城镇建设计划,那些似是而非的“欧洲小镇”,往往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理性的分析和严谨的规划,只是一厢情愿地追求某种风格和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其成为了现实中的“纸上梦想”。刘钢用相机记录了这个现实中的“纸上梦想”。

士者如斯——何多苓展

时间:2011年5月8日—2011年5月18日

地点:上海美术馆

就艺术领域而言,创作于当下的艺术作品,如果既能有效地吸收西方文化的成果,又对中国本土文化精神有很好的领会与把握,同时发展出当代语境中较为有效的表达方式,则将既符合文化的自身需求,也符合社会大氛围的需要。何多苓正是一位立足于本土文化,同时吸收西方有效观念与形式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已过耳顺之年的何多苓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创作和对生命探索的欲望,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最好作品将会出现在未来”,这也践行了一名中国当代“士”人对于文化责任以及对于生命意义不断探寻、追求的精神。我们重提这种精神,既是对中国文化内在的、自足的、朴实的思想价值的重新挖掘,也是希望能够将它传达给世界,为新的具有普世意义的精神价值的建立做出中国的贡献。

震颤麻痹-计划——陆扬个展

时间:2011年3月24日—2011年5月1日

地点:Boers-Li画廊(北京)

展览展出了陆扬的全新作品,包括录像装置、数码印刷作品、音乐录像以及震颤麻痹计划的参考录像资料。

该展览是一次针对帕金森病及其治疗方式的悖论关系的探讨,一方面艺术家用科学图谱和动画的方式介绍帕金森病及其治疗方式,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不同的帕金森病人抖动频率的采样,合成制造出电子乐的片段。通过对抗化的视觉阐释,探讨人在控制与被控制、失控与治疗之间悖论的关系,运用人体病变和电子节律的结合将我们投放在一个充满电子快感和道德罪恶的空间之中,从而折射出现代科技社会中的道德困境。

象外——李华新作展

时间:2011年4月23日—2011年6月1日

地点: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中国当代艺术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启蒙”重要的新生力量和中国当代社会变迁最直观、最深刻的镜像,在过去30年的大部分时间内对“直面现实”的主题已经提出了深度和力度方面的挑战。然而,另一条与其具有同等历史价值和学术能量的艺脉——“观照传统”,却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直潜藏在政治化主导、商业化冲击、观念化泛滥、娱乐化至上的中国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未为示显。李华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优秀实践者之代表。

本次展览从国际著名博物馆、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手中甄选了近30幅代表作,是迄今为止李华30年来成熟艺术思想和创作面貌最为全面和高质的展示,也是其首次亮相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由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国际著名艺术史家和评论家沈揆一策展的“象外:李华新作展”与观众分享了李华最新鲜的艺术探索和最当下的心灵感动。

真与幻——毛栗子新作展

时间:2011年4月9日—2011年5月8日

地点: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生活像一个烙铁,将艺术家的经验深深烙印在他的思想里,让他牢记,供他回味;时间又像一个遗忘机,将艺术家的记忆褪去,让他反省以往,重新感悟。毛栗子就是这样一个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内涵理解上都能够变通“趣”和“真” 的代表性艺术家。

“真与幻”是毛栗子回国后举办的第一次大规模正式个展,呈现了艺术家20幅精彩创作,包括早期超级写实主义绘画风格、近期写实与写意完美结合的最新风格,以及部分纯抽象风格的创作,是其近年来创作过程的一次全面梳理及呈现展览,将带领观者感受艺术家画中之魅力,体验画中之“真”与“幻”。

实验报告之六:“自性”之语——崔岫闻

时间:2011年4月9日—2011年5月8日

地点: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立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背景,策展人更是将崔岫闻的“自性”之语放置在了重庆——这个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中的代表性符号,希冀在西部这个有着显著地域色彩的现实空间,碰撞出有别于惯常模式的展现方式。

“崔岫闻:自性之语”展览将与“罗中立:语言的轨迹”、“张大力:极端现实”、 “张晓刚:灵魂上的影子”、“方力钧:偶发的寓言”、“时间的穿行者——叶永青、黄桷坪二十年”,以及即将在坦克库举办展览的高小华、何多苓、王广义、周春芽等艺术家一起构成“实验报告: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档案”。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期望在今后一年的时间里,通过“实验报告”的研究方式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提供一个值得参考的文本。

蝴蝶是自由的——闫平油画作品展

时间:2011年5月8日—2011年5月15日

地点:时代美术馆(北京)

艺术家闫平作为当代艺术界杰出的女性艺术家代表之一,备受青睐与关注。此次“蝴蝶是自由的——闫平油画作品展”,是她蓄力五年之后的又一次集中展示,届时将呈现她在国内外屡获殊荣、极富代表性的“母与子”系列、“小戏班子”系列,同时还将展出她不曾面世的最新力作,共计50余幅。

闫平的绘画吸收了西方油画的色彩营养与创作风格,色彩运用大胆而不失细腻,构图严谨而不失新颖,给观众留下了当代、经典、真实的深刻印象。身为女性,闫平作品中四散着生命元素烂漫而迷幻的气息;身为艺术家,她又用适度的理性控制着画面语言的舒张。展览定名“蝴蝶是自由的”,显现了闫平对于艺术创作的无限追求。蝴蝶是美好意象的象征,而蝴蝶的自由姿态,像极了她的创作心态和思考状态。历经岁月的积淀,闫平将艺术与生活融汇并生,又恰当相隔——只为内心情感呈现的纯粹和两种生命精神状态各自无可取代的单纯。

我们是政纯办

时间:2011年5月20日—2011年7月3日

地点:沪申画廊(上海)

“政治纯形式办公室”(简称政纯办)是由艺术家洪浩、肖昱、宋冬、刘建华和策展人及评论家冷林在2005年组成的艺术小组。此次在沪申画廊的展览将回顾政纯办以往的一系列跨领域项目,同时展出该小组的最新作品,以此为小组五年多的创作留下一个里程碑式的纪念。政纯办尝试着在一个越发“自我”的世界中发扬“我们”的概念。对于一个已经渐渐抛弃“共同理想”的社会,政纯办呈现了一种适合21世纪人类的“新社会主义”。小组成员们一同思考、讨论、旅行及享乐,通过模糊界限的实践,试图将政治、文化、经济及日常生活纯形式化。

异曲同功——云信·布列德与路易·布迪奥

时间:2011年5月5日—2011年5月27日

地点:精艺轩画廊(香港)

法裔加籍画家路易·布迪奥(Louis Boudreault)具备独特的肖像描绘与展示手法,他的画作紧扣观众视线。他主要描绘世界知名人物的童时容貌,借助肖像的双眸与作品的展示包装,向观众忆述每张肖像人物的背后历史,进而重拾不少集体回忆。 云信·布列德(Vincent Breed)来自法国里昂,他把吹制玻璃的技法运用得出神入化,玻璃材料在他的精巧制作中,不断地拓阔作为雕塑艺术品的界限。他简直可让他的玻璃作品舞动起来。两位艺术家使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材料,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学表达手法,在“异曲同功”展览中协同奏响歌颂当代创作的美妙乐章。

展品间不同层面的对话,与它们在美学上的不同探讨,正是它们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的动人之处。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艺术家创作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