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新编历史剧《昭君出塞》的灯光设计

2011-07-31 05:33周健行
演艺科技 2011年9期
关键词:面光王昭君昭君

周健行

(福建省泉州市高甲戏剧团,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新编历史剧《昭君出塞》在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参评演出中成功“折梅”,主演陈娟娟成为本届梅花奖得主。和以往许多传统版本的《昭君出塞》不同的是,高甲戏新编历史剧《昭君出塞》更侧重于用诗意化、悲悯化、现实化的理念和手法去感悟与诠释历史,展现人物的人生价值。全剧共分为五幕,剧作家对历史人物王昭君进行重新解读,着意刻画了王昭君从与爱情命运的抗争,逐步升华到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而自请和亲的成长历程,彰显出王昭君的超凡人生追求和民族大义。整个戏剧脉络清晰,人物形象丰满,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成为一部优秀的旦角戏,一部具有诗化般浪漫色彩又富有高甲戏艺术特色的正剧。

笔者很荣幸地参与了该剧的创作排练和参评演出,作为灯光设计人员,在这部新编历史剧中应如何运用灯光技术设备和手段,配合导演,根据导演构思在舞台上作画呢?本文介绍该剧灯光设计思路、特点、布光及效果,谈谈自己的心得。

1 灯光设计思路与特点

《昭君出塞》是旦角戏,灯光要强调主要人物;它也属于宫廷戏,全剧既要体现出豪放、大气、雄浑、威严的汉代宫廷风格,又要体现出粗犷、诙谐幽默的高甲戏特点。因此,灯光设计的原则是光、色柔硬结合,色彩纯净,灯具要多、新,布光要匀称、干净。按照导演的要求,主角王昭君被比作“楚凤”,在一场场的抗争和领悟中如凤凰涅 一般不断升华。为此,灯光设计还必须特别注重对主角王昭君的用光,运用大量追光,并加以光色、光角度、光形态等技术处理手段,尽一切手段烘托出王昭君从外形到内心的美。

整体而言,《昭君出塞》的灯光设计有如下特点:

(1)灯光除了注重大氛围的渲染、根据设定的各个表演区支点进行布局外,还要特别注重人物形象的布光,要紧紧跟随演员的调度及其支点的变动而调整。所以,能用追光解决的,尽量少用面光进行大面积铺光。追光随着剧情的变化时而只追头部,时而只追上半身;有时是虚的光斑,有时是实的光斑。

(2)汉代皇宫的色彩是典型的红与黑,而全剧的光色主调是红与蓝,红色代表了昭君的青春活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蓝色代表了环境的冷清孤寂、人物的挣扎与思索。光色主调一个至暖,一个至冷,在布置大氛围光色的基础上,还能呈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3)大量运用脚光。采用LED条型灯作为脚光,将色温调至4 000 K左右,消除了面光或追光在演员面部产生的阴影,让妆面更干净亮丽。

(4)为避免演员的特定光与景片发生冲突,大量使用了成像灯切割片,并严格控制光斑。

2 基本光的布置

结合本剧的艺术要求与舞台条件,笔者进行了基本光的布置:面部照明上,面光槽设置了24台19°成像灯及12台电影聚光灯;顶光设置了12台26°成像灯,共两道。逆光设三道,每道为24台PAR灯(CP62),此光源光斑较大、光质较柔,可以让光幕产生朦胧美;侧光设上下各四道,每道装置3台舞台回光灯,此灯方向性鲜明、质感强,能增加舞台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流动灯使用了10台19°成像灯,天排、地排分别使用了12台2 kW碘钨云灯。除了面光与顶光,其他灯具均使用了换色器。

景片的专用灯如图1所示,舞台演区的三道侧幕用喷绘代替,并在上面悬挂古代战车浮雕,为此,分别在一道、二道、三道顶光处悬挂6台LED筒灯对景片上光上色。天幕使用黑丝绒幕,上绣凤饰,凤是本戏的主题象征,前四幕都采用此景,经过实验后,天排又增加了5台LED条形灯作为凤饰的专用光。戏曲演员的面部照明非常重要,因此,还在台口安放了8台LED条形灯作为脚光,RGB的三色混合光使演员的妆面和服装更加亮丽。

在上述布置的基础上,还使用了大量电脑图案灯与电脑染色灯,具体布置如下:面光槽设4台远程染色灯和2台电脑图案灯,耳光设4台电脑染色灯,柱光设2台电脑染色灯,主要用于正面渲染舞台、增加演员的面部照明及景片的上光上色。一道顶光设3台电脑图案灯,二道顶光设6台电脑染色灯,三道顶光设5台电脑图案灯,四道顶光设7台电脑图案灯,用来塑造人物、铺设图案。另外,电脑染色灯还用于舞台中心铺成圆形光斑,与天幕圆形的凤饰相呼应。具体灯位布置如图2所示。

3 灯光设计的具体呈现

以下结合三段剧情,来具体分析本剧灯光的构思与呈现。

序幕:如图3所示。二道幕是一道无缝纱幕,上有战车图案。观众入场时,耳光的4台电脑染色灯开30%的红色与蓝色光对无缝纱幕进行渲染。三遍演出钟声过后,观众灯慢慢熄灭,无缝纱幕的灯光逐渐加强。琵琶声响起,无缝纱幕变成一片纯红,随着琵琶声达到高潮,12 000 lm的投影机在无缝纱幕上由远而近打出“昭君出塞”四个字,告诉观众这出传奇、威严而浪漫的故事开始了。序幕音乐结束时,四个字亦随之收掉。紧接着8名舞女上场,面光与柱光的电脑染色灯用粉色光投向舞女;舞至一半,舞台内一道顶光的3台电脑灯图案灯亮起,王昭君怀抱琵琶在光圈内翩翩起舞,10 s后,王昭君转身向内走去,灯光渐灭。这是王昭君首次出场,给人以惊鸿一瞥之感。

一幕:宫廷选美。画师毛延寿向王昭君索贿不成,便在昭君画像上加点一颗克夫痣;昭君得知自己未被选中,顿感凄凉,对月抒怀。这一幕在灯光设计上有两处需要强调的地方。第一处是昭君出场(见图4)。当昭君出场的音乐响起,舞台前区的灯光渐收至50%,四道顶光中的1台电脑图案灯从侧面照着昭君缓缓上场。两名宫女拉开帘子,舞台前区的氛围光随着昭君转身渐变成粉红调子,追光也慢慢由脸部扩散到全身,让观众感到昭君的到来使整个舞台充满了光辉。第二处是画像。昭君站在一片透明纱绢制作的画框后面,此时将整个演区的灯光压暗,正后方的1台成像灯将昭君的背影投射在纱绢上,当乐曲“王昭君,入画中”唱起,成像灯收去,三道顶光的5台电脑图案灯同时照射在昭君身上,仿佛将昭君镶进了画框里(见图5)。毛延寿不禁为昭君所倾倒,跪在地上作画,最后他突然提笔在昭君画像的脸上一点,随着锣鼓声切光,只剩下1台电脑图案灯垂直照射毛延寿,将他阴险的心态完全暴露在观众眼前。

二幕:昭君在决定和番之前,一段承上启下、启发她的梦境。昭君上场后,舞台上迁换景,追光缩回在昭君脸上。随着昭君伏在屏风前入睡,追光收去,同时面光的1台电脑图案灯做出图案叠加和水纹效果,灯光忽明忽暗、忽蓝忽粉,照射在昭君的脸部与背面的屏风上,将观众带入昭君的梦境。梦境中,舞女们围着昭君起舞,四道顶光的7台电脑图案灯打出粉色的花样图案,错落地投射在舞台后方的一片桃花网景上,舞台区其余的电脑图案灯则将美丽的桃花图案铺满舞台,电脑染色灯、LED灯则随着轻快的音乐用不同颜色做不规则的跳动变换,配合着干冰效果,舞台显示出一片世外桃源景象,有花、有水,充满了春的气息。这就是昭君美轮美奂的梦境(见图6)。随着音乐一转,屈原出现在舞台后方的高台上,四道顶光中及地面的成像灯严严实实地投射向屈原,昭君与舞女们伏地跪拜屈原。这时演区收掉所有电脑图案灯和染色灯,逆光、侧光换成红色将舞台变成一片红色海洋,代表着屈原高尚的情操,这份情操不仅感染了昭君,也感染了观众。

五幕:昭君出塞。这一幕讲述昭君在出塞路上因为目睹了边塞的荒凉、士兵的劳苦,而从心理上发生巨大的转变。随着一阵冷凄凄的风声,天排地排用咖啡色灯光投射在表示沙漠的天幕上,土黄色的侧光在舞台上铺底,营造出沙漠荒芜的景象。昭君带领着一众将官与宫女上场,黄色的逆光铺上舞台,意喻昭君给边塞带来了希望(见图7)。当得知烽火台下埋着的都是戌边的士卒,死犹不忘保边关时,昭君不禁泪下。这时,昭君的心理活动被呈现在舞台上:身着骷髅服的两军交战厮杀,五道顶光中的2台成像灯投射在昭君脸上,脚光的4台大功率紫外线灯使观众只能看到骷髅图案。战争完毕,紫外线灯收起,红色的逆光铺满舞台,仿佛血流长河。突然,舞台两边大喊着“昭君公主”,士卒们围着昭君向她要平安书信,昭君将手中书信撒向天空,舞台区的15台电脑图案灯用黄色光集中投射在这组人物造型上。随着士卒们散开,电脑图案灯和逆光收去,1道追光跟着昭君走上高平台。昭君此时终于明白出塞和亲的意义:不仅是为了她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更是“心拥和字比天大”的重要使命。天幕灯光渐渐起亮,暗喻昭君的精神再次升华,如凤凰涅 。这一幕中,灯光随着剧情的节奏变化,用光展现了边塞的荒芜,也描绘了昭君的心理变化历程,很好地诠释了主题。

在《昭君出塞》的演出中,灯光设计还采用其他多种技术手段和表现方式,如在剧中大量采用新型LED灯、电脑灯进行景物上光、演员面部照明及造型,多方位布光增强舞台的空间感;主要人物大量使用高效柔光追光,以保证不让大片面光破坏舞台的立体感;使用烟雾机、水雾机营造浪漫气息;适当运用光景、光束点缀剧情等。总之,灯光设计要结合剧本、导演要求,配合演员表演、舞美、服装造型、音乐等各个艺术部门进行创作,才能完美展现舞台布景、人物造型、环境气氛,延伸人物的内在思想情感,也才能引导观众的情绪,使之产生共鸣和联想。

猜你喜欢
面光王昭君昭君
低色温摇头染色电脑灯在节目中的应用
昭君
戏曲舞台演出中面光位的应用
昭君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浅谈临时新闻演播室灯光设计技巧
明妃王昭君
语言类综艺秀《卧谈会有趣》的灯光设计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