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设置探析: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1-08-09 01:01周其厚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1年5期
关键词:人文课程体系院校

周其厚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广西 桂林541006)

人文教育是最基本、最具普遍意义的教育,是培养“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品质和文化自觉的教育。人文教育不仅能给人们提供人文知识,而且能营造有助于经济与技术发展的环境,形成对社会发展起着平衡、匡正和弥补作用的精神力量。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对大学生文化品质的培育、思维能力的训练、道德人格的形成、审美趣味的提升和价值取向的选择,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设置进行探析,旨在探讨合理的人文类课程体系,促使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即指课业与学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设置的学科和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人文类课程主要是指那些以向学生传授道德素养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与文化自觉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诸如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等。人文类课程的教育目标,既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强调对人的品格的塑造,使受教育者将外在的文化素养、道德标准与制度规章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意志、道德和行为规范,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85年,经过20余年来的发展,目前共设有专业(含方向)46个,基本覆盖了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等领域,形成了以旅游要素为主体、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表1显示的是6个专业的人文类课程设置情况。

由表1可见,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类课程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视人文类必修、限选课程的设置,人文类课程所占比例较高。教学计划中规定公共必修人文素质课程,各专业加上职业核心和职业拓展的人文类课程,其学分占总学分的40%左右。二是人文类课程的设置体现融合性与差异性。将培养学生人文基本素养的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开设了体现职业个性差异的职业核心与职业拓展人文类课程,如旅游心理学、旅游英语、世界旅游史、旅游文化、会展英语、工艺美术史等。三是人文类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开设的旅游礼宾礼仪、公共关系、入学就业指导、毕业就业教育、创业素质训练、职业生涯管理规划、管理学原理与实务、艺术欣赏、文学欣赏、创意思维训练、野外求生技能、开心生命哲学的艺术演绎等人文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创业能力、发展能力、管理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善待生命的能力等。

应当指出的是,学校开设的人文类课程亦存在不足。一是公共选修课程开设门类少,2010级仅有30门课程供选修。二是对修读的公选课要求低。学校规定毕业条件之一是获得4个公共选修课学分,按学校有关规定,学生所获各类奖励、所通过的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和等级考试,可冲抵公共选修课的学分。三是开设公选课比较随意。比如,有教师上课,就开设;教师不愿上课,就取消,教师教学工作量不满就多开几门,工作量多就少开或者不开。公选课的开设有时也是为满足部分学生的心态:1.公选课是“形式课”,如没有可奖励、冲抵的学分,则不得不上;2.公选课是“娱乐课”,专挑一些娱乐性强、好拿学分的课程。

表1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6个专业2010级人文类课程一览表

笔者每学期多次深入课堂听课和到教研室、学生宿舍走访,发现学生对公共必修的人文类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大多数学生是敷衍了事,只要通过考试即可,上课纪律也比较涣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系部领导、老师及学生对人文类课程不重视,将其视为非专业课程而抱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是任课教师对人文类课程认识不到位,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内容枯燥,缺乏人文教育的创造性。

实际上,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里,人文类课程的开设与效果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整体不高,人文知识较缺乏;部分学生意志薄弱,缺乏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生活与社会的感恩意识;一些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在行为取向上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往往偏激,缺少奉献精神,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人生、时代与社会。

二、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设置构想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鉴于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其他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设置的现状,对高职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提出以下构想:

(一)坚持系统性原则,构建人文类课程体系

系统性原则要求课程在内容上完整、全面,在结构上具有层次感和关联性,整个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一个分割的、零碎的知识拼盘。依据系统性原则,人文类课程体系包括三大类。

1.学科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它是课程最主要、最基本的组织形态。人文类课程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科课程体系建构。在美国,每个大学生必须修完人文、艺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8门课程,每门课9学分,共计72学分。哈佛大学开设2 500多门课程,人文学科占40%[1]。

学科课程体系从3个层面进行建构:(1)在全校学生中广泛进行人文知识普及教育,开设“人文素质教育”公共必修课,并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2)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系列模块式专业必修课,对某一学科领域有特殊爱好和兴趣的学生开设专业限选课,这两种形式都是对第一层次的普及教育的发展,是实现人文教育基本目标的要求。(3)实施论证、筛选、引导、激励、监控等保障机制,系统开设公共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活动课程体系

除了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外,还应建构人文课程活动课程体系。在多数高职院校里,固定的长期的学术讲座较少,而且主要来自于企业经理的实用性讲座,真正的学术、人文熏陶方面的讲座不多。

活动课程体系包括:(1)固定而长期的学术讲座,如文学艺术知识讲座、音乐欣赏讲座、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系列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可持续发展讲座等。举办讲座者可以是知名学者、专家教授,也可以是政府领导、社会名流,亦或企业家、校友等。讲座内涵深刻,视点新颖,文化底蕴丰厚,形式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启发性、激励性和感染性。(2)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名著、名片、名曲的欣赏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节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文知识竞赛,使学生在参与文化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洗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3)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依托,从事社会调查、普法宣传、支教扫盲、志愿服务等,也包括校外实习实训、社会兼职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可以把知识贡献给社会,检验自己所学知识,又接受了社会大课堂人文气息的熏陶,增强分工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心性的完善[2]。

3.环境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人文环境课程属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着深刻的作用。环境课程主要涵盖以下3方面内容:(1)包括校园内的各种建筑物与设施、各类教学科研设备、图书资料、文化橱窗、校园设计与美化等在内的物质环境。(2)学校的校史、校训、出色的办学水平、文化氛围、学术风气、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等精神环境。精神环境是人文教育环境课程的深层内核,人文素质的环境课程及其所形成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内在品质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创特色名校,育旅游能人”的办学理念,“修身、立志、敬业、创新”的校训,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及生活准则具有不可忽视的熏陶、激励和教育功能。(3)包括政策保障、组织保障、教师保障、经费保障、课时保障、评价机制等在内的制度环境,健全的制度环境,是人文素质教育得以贯彻和实施的重要支撑。

(二)凸显关键能力本位,设计专业特色人文课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职业教育界兴起了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国内教育理论学者通常把这样的教学模式称为“能力本位教育”。这种能力主流是以一般能力为导向的整体主义能力观,注重基本的、具有普适性的一般能力。据此,很多国家提出“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y)的培养模式。最早由德国提出的关键能力,是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跨岗位、跨专业、跨职业的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能力。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能力、交际能力、社会能力、团队能力、创新能力等[3]。这些关键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素质,且与人文素质相近。我们可以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时,就可以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通过不断地积累而成为自觉的思维方式,一旦内化为修养、外化为精神,那么就成为一种人文素质。

CBE模式的课程开发方法称为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其基本步骤包括工作分析、任务分析和课程设计。

1.工作分析、任务分析

DACUM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是某一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和技能,这一依据是通过客观真实的职业工作分析得来的。工作分析的目的是将一个职业划分为若干个职责(Duty),再将每一职责划分为若干个任务(Task),从而确定对应于职责的关键能力[4]。任务分析的对象是每项专向能力,确定其内容,通过文字表达,使其成为可实现的要求。经过上述工作职责和任务分析,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处理投诉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客服务能力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等。

2.课程设计

CBE的课程设计是根据上面所分析的关键能力,先把它转化为课程标准,然后把这些目标进行选择、组织和排序,以构成目标单元,从而设计相应的学习模块。模块是整个模块课程的基本单元,也是考核评价的基本单元。根据CBE课程设计原理,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把任务分析结果进行整合,从而设计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例如,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可以对应设计出计算机基础和旅游信息系统两门课程;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可对应设计如下课程: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旅游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旅游英语、现代汉语等;处理投诉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可对应设计旅游心理学和旅游服务案例分析等课程;对客服务能力可以对应设计导游业务、酒店服务技能、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课程;自我发展能力可对应设计出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旅游文化、旅游美学等课程。

(三)依据课程开发进步论,建设职业特色人文类课程

一般来说,课程设计与开发主要依据3种课程理论,一是均衡论,二是精义论,三是进步论[5]。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开发受进步论影响较大,进步论主张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强调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是职业性、技能型和应用性。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融入其独有的职业特点,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属性为基点,实现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文类课程上的融合。人文类课程内容不能单一地指向技能维度,应指向3个维度: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情感态度,后者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时容易被忽略,但是它在职业素养中却非常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谓真人,不是指的仅具有技能的“职业人”,而是指的具有道德、责任与情感的“社会人”。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是重要的,关键是不应走极端。杨振宁说过,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年轻人,有一个缺点,“就是他们太专,太把向狭窄的专业走向当做他们最重要的前途和方向。我要提出来的是,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大学的教育方针讲,应该多灌注一些方法,多灌注一些程序,使得多半的学生能够从狭窄的专业钻研中走出来,使得他们对于两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有多方面的认识,从而达到文化自觉的地步。”[6]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只有做到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所培养的人才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成为促进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

(四)加快教学改革,保障人文类课程开设成效

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教学尚存在“满堂灌”、“一刀切”的现象,因而亟需加以改革。首先,要将高职院校课堂变成学术氛围浓厚的殿堂,教师可以向学生灌输各种思想,提倡百家争鸣,既要向学生传授学术思想,又要向学生传授学术精神,实现人文类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在人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人文关怀、丰富人文情感、升华人文精神[7]。体验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现状与发展,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丰富人文情感主要是指人文类课程教学,不仅是人文知识的传授,而且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与教学手段,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感。人文类课程探求的是人生的意义,课程教学追求的是生动性和丰富性,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感受,重在情感、人格的陶冶。升华人文精神是指通过系统的教与长期的学,将人类优秀文化知识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品格,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崇尚高尚的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等;在宏观方面,将凝聚成一种推进社会发展的民族精神。

[1]周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J].兰州学刊,2010,(1):116-118.

[2]王莉芬,李晓衡,张夏.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课程体系的建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4):94-99.

[3]曹芳.高职课程体系教改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J].信息与电脑,2010,(6):160.

[4]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趋势[J].中国大学教学,2006,(3):48-50.

[5]刘伟辉.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计导向与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09,(10):191-192.

[6]甘阳,等.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7]王争.工科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27):161.

猜你喜欢
人文课程体系院校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