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变幻 影像灵动——新时期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

2011-08-15 00:50金嘉
电影评介 2011年23期
关键词:动画片水墨动画

一、前言

水墨动画根植于传统的水墨画艺术,是融合水墨画和动画的创造性形式。在日趋娱乐化的浪潮中,水墨动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幸而,创作者们对于水墨动画的探索从未停止,从《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传统水墨动画片,到《夏》、《桃花源记》等现代水墨动画片,再到水墨视觉元素的运用,水墨艺术的轻逸魅力历久弥新。

二、传统水墨动画的光辉历程

1960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它采用我国特有的水墨技法,打破了一般动画片“单线平涂”的模式,没有边缘线,意境优美,气韵生动。[1]“水墨自然渲染,笔墨所到之处,尽显‘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的独特魅力。” [2]墨迹浓淡有致、笔法虚实相辅,飘逸、古朴、宁静的笔触,营造出醉人的意境,可以说从中截取的任意画面都是一幅杰出的水墨画作。

此后,中国水墨动画展开了一段光辉历程,陆续出品《鹿铃》、《牧笛》、《山水情》等优秀作品。它们大多基于艺术家的绘画艺术,比如“<小蝌蚪找妈妈>用的是齐白石的画意,<牧笛>取的是李可染的笔法,而<雁阵>掇的是贾又福的墨趣。” [3]正是凭借这些水墨动画片,历史悠久的中国水墨画之神韵才能呈现于银幕上。

然而,传统水墨动画制作的工序相当繁复,动态的水墨效果是由动画摄影师用摄影技术一步步“画”出来的。“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到了着色部分都必须分层上色,即同样一头水牛,必须分出几种颜色,有大块面的浅灰、深灰或者只是眼睛边框线中的焦墨色,分别涂在几张透明的赛璐路片上。摄影部门对一张张赛璐路片进行分层重复拍摄,最后再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晕染的效果。” [4]繁琐复杂的制作工艺,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传统水墨动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陷入低谷,甚至近乎绝迹。好在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带给了中国水墨动画新的机遇。

三、三维水墨动画的发展

新世纪以来,年轻一代动画工作者利用三维工具软件3DMAX、视频合成软件Premiere及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等对制作水墨动画进行了探索,成效显著,一批以《桃花源记》、《绝笔》、《夏》、《荷塘月色》为代表的三维水墨动画片应运而生。其中《夏》入选2003年计算机图像技术的世界盛会SIGGRAPH,《桃花源记》获得2006年日本TBS“Digicon6+2大奖赛”的大奖。值得一提的是,《桃花源记》对三维手法和传统艺术元素进行了无缝衔接,以水墨为主导,结合了剪纸、皮影等元素。这些优秀的作品将一度陷入低谷的水墨动画重新推向了大众的视线,,使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与传统水墨动画相同,三维水墨动画的创作形式依然遵循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的特点。“首先,使用3D技术模拟国画中的效果,画面强调用笔用墨的绘画性,表现画面中墨遇水的浓、淡、干、湿、焦特性,具有明显的水墨晕染的效果;其次,讲究意境之美。以抽象的元素来表达一种意境,传达物象的虚实与气韵” [5]

传统水墨动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制作工序繁复、题材选择面窄、镜头语言单一等方面。数字技术的引进大大缩短了动画的制作时间,赋予了三维水墨动画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制作灵活、适合商业运作的特点,并改善了传统水墨动画在角色动作、空间表现方面的不足。三维水墨动画通过强大的表现力,创建水墨形象和场景,再利用后期制作进一步渲染,实现水墨的浓淡及虚实变化,拓展了动画的视听语言,带给观众丰富多彩的水墨虚拟世界。但是由于渲染技术无法准确模拟水墨的笔触风格,因而艺术性不及传统水墨动画,也无法很好地传达水墨艺术的淡雅韵味。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增强其模仿笔触的逼真性和艺术性也将成为可能。

四、以水墨动画塑造品牌形象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电视片头、栏目包装、商品广告、发布会等采用了水墨动画形式,水墨动画对于栏目和电视台品牌形象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中央电视台于2009年推出的“CCTV相信品牌的力量”广告,通过气韵生动的水墨将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有机结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配以雄浑的交响乐,带给观众激昂的力量,令人耳目一新。广告展现了墨在水中逐渐晕染,形态不断变幻的灵动过程。画面由山峦而至大海,从仙鹤变成游龙,继而变幻出长城、太极等中国文化元素,再走向飞驰的列车、翱翔的飞机、雄壮的鸟巢和央视大楼等现代文明标志,最终凝结为“CCTV相信品牌的力量”几个大字。一个品牌的建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无形的概念,到有形的资产,品牌逐步走向发展壮大。该广告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从无形到有形”的深刻意味,使得“CCTV相信品牌的力量”这一概念深入人心。

现代技术给予水墨动画全新的承载方式,在2010上海世博盛会中,水墨动画大放异彩,不仅有三维水墨动画的成功演绎,也有传统水墨动画的创新形式,水墨动画成为宣传中国文化这一品牌的重磅力量。中国馆和安徽馆便是其中的绝好范例。

得益于水墨元素的巧妙运用,安徽馆在众多展馆中,显得尤为清丽宁静。粉墙黛瓦马头墙,配以一方朱砂印的展馆外观,一派独特的江南风情。三维水墨宣传片将清新雅致的徽派建筑、古朴厚重的山水风光逐一呈现,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幅幅行云流水的美妙画卷中,如梦如幻。清新淡雅的水墨,让观众无形中认同安徽省的历史人文风貌,成功地将它风雅的形象推荐给了观众。

中国国家馆的主题电影《和谐中国》,时长八分钟,水墨动画占了三分钟。影片大胆出新,将水墨动画、真人实拍和CG特效相结合,古朴又现代,气势恢宏又精细雅致。它以大写意的水墨起笔,遒劲的素墨从银幕一角横空出世,继而幻化成城市实景,最后则用彩墨呈现,讲述了中国城市30年来的发展历程。传统水墨在现代数字技术的撮合下,与实拍的生活场景得到了贴切的融合,算是一种突破性尝试。置身于120米的银幕长卷前,中外观众真切地领略了传统水墨动画与现代科技文明碰撞的魅力,也深深折服于中华文化的包容和谐之美。

五、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商业经济的背景下,艺术与市场两者兼顾成了众多动画人的追求目标,目前,动画创作者们正逐渐突破各种局限,推动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朝数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1、题材多样化

长久以来,传统水墨动画大量运用山水、琴箫、竹荷、鱼虫等这些古典水墨画中的意象,赋予古朴内敛的诗韵风格。创作者们正不断尝试多样化的题材,拓展想像力,用数字技术将现代视觉元素与中国经典文化元素相结合,在新颖脱俗的基础之上有所拓展,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的优秀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CCTV相信品牌的力量”水墨广告是极好的例证,它结合了中国现代城市的形象元素,林立的高楼、飞驰的列车尽显魅力。多样化是水墨动画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2、镜头语言更丰富

题材的局限和技术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水墨动画的电影特征,导致镜头运用单一、空间表现力较弱的问题。因此,动画设计者们开始借鉴成熟的影视艺术语言,使水墨动画更具镜头感和视觉感染力。他们希望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处理好镜头节奏和笔墨布局之间的关系,以镜头语言来表现画面的空间纵深感,充分体现镜头空间的表现力。

3、跨领域合作

水墨动画作品不再是单纯的动画片形式,更多的是以视觉元素出现在电视广告、音乐录影带、电脑游戏和新媒体装置中。在水墨动画游戏中,表现物体落水的互动特效时,可能会溅起墨滴,继而晕染开来;表现人物生命终结时,就让水墨形象的人物变成墨点挥发,瞬间变为空白。新媒体装置艺术方面,出了许多优秀的互动展示作品。萧冰和李雅创作的《荷塘清趣——世博中国馆公共休闲区座椅装置设计》,依靠装置内的传感器,“观众不仅能‘坐’出一幅水墨画,体验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乐趣,还能利用桌上放置的印章、毛笔等文房物品参与水墨动画互动。”[6]即便是水墨动画片,也不再是单一的水墨形式,而倾向于同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皮影、剪纸艺术、真人实拍场景等。可见,水墨动画正积极与各种新媒体、新技术联姻,力图将水墨动画古朴悠远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风格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

六、结语

总体说来,新一代动画人才正积极探索水墨动画的多元化发展,运用最先进的数字合成技术,融合三维立体空间与水墨意境空间,并最终传达淡雅空间内的流动诗意。这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传统技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的形式正是推广中国文化与形象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文化要与时俱进,水墨动画也要“笔墨随时代”。[7]对于动画创作者来说,想要推广水墨动画,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依然必不可少,同时需着眼于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只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才能得到时代的认同,水墨动画才能传承下去,才能续写辉煌。水墨变幻、影像灵动,相信中国水墨动画必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姿态立足于世界动画之林。

注释

[1]颜慧,索亚斌著.中国动画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第67页

[2]唐红平.论三维水墨动画纵深空间的视觉表现,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第4页

[3]吴昊.新时期中国水墨动画类型发展[J],新闻界,2008年第3期,第149页

[4]张丽.水墨动画的意境及其语言局限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郭虹.中国动画传播现状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6]我校新媒体作品在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上受瞩目,上海交通大学焦点网http://jd.sjtu.edu.cn/www/xxdt/2009-05-23/11569.html

[7]张丽.水与墨的灵动——水墨动画片的研究[J],中国动画,2007年第1期,第14页

猜你喜欢
动画片水墨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水墨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推荐一部动画片
我是动画迷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