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恶搞:后现代的大众娱乐精神——以中国网络和影视文化为例

2011-08-15 00:50邹怡
电影评介 2011年23期
关键词:后现代大众文本

后现代思潮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开始盛行起来的一股社会文化思潮,作为学科概念它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却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电影等各个门类,逐渐演变成对现代性的精英意识和霸权主义的反抗。但后现代主义也并不是全盘否定现代主义,而只是在现代主义上另辟蹊径,比如法兰克福学派就认为后现代是从现代性里生出来的。“‘后现代’是一个历史概念,指‘二战’以后出现的后工业社会或信息时代;而与此相关,‘后现代主义’是这一社会状态中出现的一种文化哲学思潮;‘后现代性’则是一个社会理论概念,指后现代社会结构的功能性转型和知识话语转向问题。”[1]这些转向包括从从强调整体和宏大叙事转向强调差异和解构,“碎片化”,“他者性”和“去中心”便是后现代主要的母题内容。“人们沉湎于“能指”的狂欢而放逐‘所指’的深度。文化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2]而大众就在这里面狂欢。光纤、电视、网络等媒介的蓬勃让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在今天看来是如此之高瞻远瞩。 尼尔•波兹曼曾就电视对大众的影响与麻痹论述过“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3]不得不说,恶搞便是“娱乐至死”的一种典型模式。

一、恶搞的模式

自2005年胡戈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横空出世,恶搞在中国网民中大有越演越烈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恶搞借由电视和网络作为传播平台,在最近几年间迅速渗透进国人的生活。它解构了宏大叙事,消解掉崇高,颠覆传统经典观念,并通过自己的方式重新阐释出经典。“仿作、挪用和戏仿确是大众文化最为常用的表现手段,也是后现代主义游戏精神和解构意识最有杀伤力的武器之一。” [4]因此,恶搞可以说是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上反对现代性的霸道和封闭的一个主要表现。恶搞来自日本的一个思维概念,意为“恶意搞笑.名词做为粪解释;或事物和动作很出乎寻常、很爆笑”。[5]但现在一种更为普遍通俗的理解是:不用严肃的态度表达自己观点而是采取搞笑滑稽甚至低俗的做法来说出自己看法。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电影《无极》进行剪辑后重新组合,并戏仿成为央视的法治在线节目形式,甚至超过了《无极》本身的效应而成为网络恶搞经典,也可以说是时下正兴起的一个词——山寨的始祖。而不管是恶搞还是山寨,都正是运用了先文本的效应才使得解构后重组的后文本取得巨大“笑”果,“所谓‘山寨文化’、‘恶搞文化’、‘戏仿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明确的、大众都能认出的‘先文本’”。[6]这个先文本越经典,越广为人知,恶搞的效果也就越好。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颠覆了唐三藏在传统叙述文本中得道高僧的形象,而重新塑造出一个啰嗦,爱说教的中年大叔,那句经典台词“only you”至今让人印象深刻。此后,这种恶搞式的叙事方式在影视作品中更是层出不穷。《武林外传》虚构了一个年代朝代不详的古代背景,这里没有传统的历史故事,也没有血雨腥风义胆豪情的江湖,有的只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集一个恶搞式的故事讲述了他们有笑有泪的生活,也因此缔造了小成本高收视率的神话。

除了网络之外,广告商和电视制作人也充分利用了作品间的互文性制作出恶搞效果。葛优代言的神州行里的那句“神州行,我看行”,人所众知。而葛优在其出演的电影中也常说出台词我看行,广告代言可谓十分尽职。当观众在看电影时就会自动将广告的“伴随文本”带入脑中,两个文本叠合在一起顿时让人会心一笑。此外的例子还有葛优的双汇火腿肠广告,便是借用了他在《编辑部的故事》里的伴随文本。在广告里,本来还在思念葛玲的葛优吃了冯巩给的一盘火腿肠后瞬间就把《编辑部里故事》的相好给忘了。可见此人间美味也!

2010年,江苏台推出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看似只是用了同一个词实则也是挪用了电影《非诚勿扰》的前文本概念,从而将相亲这个社会现象推向舆论高潮,也让“非诚勿扰”正式成为相亲代言词。可以说是小小的“恶搞”了下《非诚勿扰》。而无论是电影《非诚勿扰》还是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这两个字的不断挪用,使得非诚勿扰彻底成为了相亲的代名词。《非诚勿扰2》里,笑笑对秦奋说,看电视可以,不许看“非诚勿扰”。冯小刚显然在电影中也通过文本间性小小的幽了一把“非诚勿扰”的默。

二、恶搞是大众的话语权

2010年凡客在豆瓣上举办凡客造句活动,一时引发无数网民积极参与。恶搞的造句对象从自己到各界知名人士无所不包,内容逗趣搞笑,此举给凡客打响了品牌名声,创造出经典广告文案。皇马球迷因不满巴萨假摔表演性质过多,而封其为“拉玛西亚影视学院”甚至制作出一系列的招生简章、应试要求和教学视频。此外,还有网友新解许仙凭什么娶白素贞,许仙一介凡夫俗子,何以能娶到白素贞这么有能耐的老婆? 原因有三:“1、医生,有处方权,高收入阶级;2、有房,没爹没娘;3、姐夫是捕头,公检法系统的人,有权势”。[7]如此解释可谓老坛装新醋,只有放在当下的语境中才能博君一笑。而对于一直看涨的物价网民们更是喊出了我们要坚强的活下去的口号,理由是:“方便面涨价了,鸡蛋涨价了,面粉涨价了,汽油涨价了! 除了工资,身边的一切几乎都涨价了!! 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坚强的、百折不挠的、死皮赖脸的活下去! 因为墓地现在也涨价了!” [8]

通过这些自嘲式的搞笑话语,可以透视出大众生存状态,嬉笑怒骂信手拈来,“费斯克说过,大众真正关心的可能并不是如何去改变世界,而是以何种方式抵抗或顺从生活世界的要求,以便让生活变得刻意承受,以便保留某种认同感。”[9]与阿多诺所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不同,费斯克就认为大众文化并不只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傀儡,大众也并不只是一味的顺从权利制度。相反他认为大众具有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权,正是大众的这种能动性才表现出了大众文化的广度。“大众文本的消费过程,就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批判和文化生产的过程。在持续的文化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大众把文本和日常生活富有意义地连接起来。这正是大众自主性,辨识力和创造力的鲜明体现。” [10]胡戈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嘲笑了《无极》的各种劣质剧情桥段以及逻辑漏洞,并在PV中直接写出了无极=无聊的字句,说明花了三个亿砸出来的东西未必都是好货,媒体的追捧也未必能让大众买账。而近期在湖南台热播的电视剧《宫》也引发天涯网友冷嘲热讽。并通过截图将每一集的漏洞一一细数。

三、恶搞文化的泛滥

日本动漫《搞笑动画日和》的某几集被中国网民配音后,根据中国国民的笑点而配出的台词成为当红一时的网络流行语。如“给力”、“坑爹”、“羡慕嫉妒恨”、“你妹”等,瞬间风靡整个社会,甚至网友还自创了给力的英文单词gelivable,相对应的不给力即ungelivable,不由让人惊叹网友的创造力非凡。恶搞演化到后面就变成山寨文化,像山寨春晚、山寨金酸梅、山寨新闻联播等等,层出不穷,既是对权威的拒绝也是对一成不变的央视节目的讽刺。比如金乌鸦等选举每年十大恶名昭著的网络活动甚至创造出自己的娱乐盛典,引发无数网上评选热潮。不可否认,恶搞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了大众惊人的创造能力,也是大众反抗精英性的有力武器,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但恶搞需要有个度,不然就容易引发低俗文化的盛行。对李宇春的大规模恶搞图片和视频便是一例,同理还有周杰、曾轶可、郭敬明等等。如将郭敬明和韩寒捆绑在一起做成《上海绝恋》,触及道德底线。

过多的恶搞也反应出精神世界的匮乏,鲍德里亚的多重精神强度就指的是“在破碎的符号与影像的轰炸下,个人的认同感垮掉了因为这些符号将过去,现实与将来之间所有的连续感觉统统抹掉,并打倒了所有相信生活是一项有意义事业的目的论信仰。” [11]曾经是现代主义坚信不疑的那个在世界背后的终极真理随着恶搞消失了,人也失去终极的信仰,宏大叙事和一种对崇高的追求与真理的渴望已经不再适用,个体最终趋向于碎片化的生活。但恶搞过于泛滥也会导致审美疲劳。胡戈继“馒头”之后虽有好些作品推出,也再难有“馒头”的轰动效应。电影中更是如此,许多类似作品难以再像当初的《大话西游》成为经典范式。因此张艺谋拍《山楂树之恋》声称要回归一个纯净的世界。在恶搞已成定势思维的今日,审美风向标和价值取向势必要反转过来。

结语

当今的中国,恶搞文化俨然已是大众文化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元素。恶搞解构了宏大叙事,消解掉崇高,颠覆传统经典观念,并通过自己的方式重新阐释出经典。但由恶搞引发出山寨文化和低俗文化在国人中的盛行,也从侧面反映出国人精神层面上的虚无与匮乏,被虚无的价值观所包围,人由此坠入了无信仰的狂欢深渊,在网上消耗过多时间,吸收进海量信息,真正用在传统阅读上的时间实际上少之又少,导致整体国民素质的下降。而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热爱恶搞,除了娱乐精神之外,也许还由于话语权并未完全解禁,在某些方面禁区始终是禁区,国人仍旧丝毫触碰不得。因此,自然就只能在自己仅有的那部分话语权里“娱乐至死”了。但纵观今天层出不穷雷人不止的种种恶搞行为,是不是应该反思,在这种类似末日狂欢的游戏状态下暗藏着另一股危机呢?就如尼尔•波兹曼所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12]也许,警钟应该敲响了。

[1]斯图亚特•西姆著,王昆译.德里达与历史的终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

[2]费瑟斯通著,杨渝东译.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3

[3][12]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009:1

[4]彭肜.全球化与中国图像—新时期中国油画本土化思潮[M].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205

[5]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307.htm[EB].

[6]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9

[7]网 络 .h t t p://t u i.q i h o o.c o m/2 2 6 2 9 6 5 5/a r t i c l e_2 3 3 2 0 1 0.html?sk=f9b7&src=joke&p=18[EB].

[8]网络.http://wenwen.soso.com/z/q246751790.htm?sp=5001[EB].

[9][10]陈立旭.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42,2009:78

[11]费瑟斯通著,杨渝东译.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4

猜你喜欢
后现代大众文本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90后现代病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