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伊德的自我意识出发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011-08-15 00:45张达威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哈代苔丝克莱

张达威

(张达威: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语言及应用。)

德伯家的苔丝》是十九世纪末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不能避免其悲剧命运的女性,其形象呈现出来的人物内涵复杂且多变,本文以人物形象的自我意识为主要透视点,考察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分析得出女主人公悲剧命运必然性的结论。

一、背景知识

(一)作者简介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以他所生活的英格兰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重的地方色彩。他的小说大体分为3类: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其中以第一类最为重要。此类作品中最为杰出的长篇小说是《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一般认为它们是哈代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 这些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先进思想,向维多利亚时代旧有习俗观念和制度提出严正挑战,在当时遭到非议。他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大多是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一生的奋斗、追求、幻灭,反映人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剧烈冲突,因而富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例如,我们有性欲的冲动、有贪生怕死的冲动、有贪图享受的冲动等等。这些本能冲动,我们可以在动物的身上形象地看到。本我的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地追求无条件、一时的满足。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是关注现实的一部分,受现实的陶冶变得识时务,不盲目去追求快乐。它使人能在现实生活中理性地、正常地生活。它遵循现实的原则,力求避免痛苦、追求满足。超我是我们希望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是理想的自我。它遵循道德标准,是我们生活中的典范。弗洛伊德对“三我”的论述是建立在他的“潜意识”理论上的。潜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永远不可能直接感受到的但“确实”存在于内心的心理意识(类似于物理学中的“以太”一样,但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不是假想”的)。

二、人物自我意识分析

(一)婚姻意识

一个人的本质在恋爱婚姻问题上也许会表现得更为突出。哈代笔下的苔丝,原是一个美丽得像是一幅画似的农家少女,美丽、纯朴而勤劳,但是三次离家出走的前因和后果,构成了她短促的、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到德伯家养鸡场工作, 是苔丝第一次离家的原因。德伯的儿子是一个风流倜傥、轻浮浪荡的纨绔子弟。一次,他利用赶车的机会将苔丝骗到林深月黑的农场奸污了她。苔丝在愤恨之下,卷席回家。苔丝的第二次离家出走,是在邻村克里克老板的牛奶厂当挤奶工。在那里,她结识了牧师的儿子安吉•克莱。克莱对她温存体贴,再三向苔丝求爱,苔丝被他征服了,她真的爱上了克莱。在结婚的当晚,男女双方都自白了过去自己在爱情上的过错。苔丝饶恕了丈夫,但丈夫却不肯谅解妻子。炽热的爱情顿时冷却为铁石心肠。克莱遗弃了苔丝,独自远涉重洋。苔丝的第三次出走时由于家庭的彻底破产。父亲死了,母亲和弟弟妹妹走投无路。苔丝为了拯救母亲和弟弟妹妹,只好与亚雷•德伯同居。正值此时,克莱带着悔恨从国外回来,他一见苔丝已与德伯同居,就失望地离去。苔丝爱着克莱,但眼前的非法身份和处境又使她感到愤恨。她觉得自己婚姻上的不幸,完全是德伯造成的。晚上,她持刀杀死了德伯,奔向克莱。英国法律以杀人之罪,判处苔丝死刑。苔丝跟随克莱在荒野中度过了几天神奇的逃亡生活,在庄严矗立的斯通亨杰的巨石建筑里,苔丝和克莱度过了最后的一夜。第二天,苔丝迎着曙光,怀着一颗被侮辱、被损害的心,安然走向她的归宿。从苔丝三次婚变的心路历程中,可以看出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从蒙昧趋向觉醒的过程。她的三次离家出走,正是苔丝性格向上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从忍受一切,到逃避世俗成见,最后持刀反抗报复的递进过程,而这些都是环绕着她的婚变而展开的。通过这些情节,反映出苔丝在恋爱婚姻上,始终强烈地追求真正和自主的爱,一旦这种追求受到阻碍时,她宁愿用生命与之同归于尽,这就是苔丝的婚姻意识的内核。

(二)生存意识

其实,婚姻意识仅仅是苔丝自我意识的外表层次,她的生存意识才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先充满生机活力的苔丝,经过人生道路上一番角逐拼搏,最终败北。于是,怎样生存,就构成了苔丝自我意识的主旋律,为了生存,或忍辱负重,或反抗报复,或自我毁灭,由此而产生的种种顺从意识、反抗意识、忏悔意识和毁灭意识都交替展露于她的脑际,汇合成生活激流的漩涡。

苔丝为了生存,有过屈从和反抗,生存意识充满矛盾,但她的处世哲学的基调并非是简单的顺从忍耐,相反,它逐渐转化并升华为一种报复哲学。当她第一次被亚雷•德伯骗诱奸污后,在愤恨之下,只是卷席回家。后来,由于要拯救母亲和弟弟妹妹,她又只得屈从于德伯,与之同居,一旦当她意识到德伯是造成她不幸的祸首时,她就毅然举刀杀死德伯。苔丝的这种义无反顾的困兽之斗,充分体现出西方式的思维和生存意识。

(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苔丝的自我意识的各个层次,说到底,都是作家的思维方式和意识视角所决定的。置于19世纪末期的哈代不可否认地存在若干悲观主义的哲学因素,他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惠特曼的影响,认为宇宙间存在着超自然的内在意志力,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物的命运,因而使笔下的人物厄运交迭,最终陷入绝境。哈代在刻画苔丝形象和展示她的心路历程时,确实也存在某种思维定式,那就是人的命运无时不受处处存在的天意的拨弄,人力与天意,意志与命运之间,更主要体现在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之间。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具有多向度审美视角的人物,通过她的处境和心路历程,一方面反映出社会邪恶势力的日益猖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者从蒙昧趋向觉醒的过程。从苔丝一人身上,概括了个体农民、下层妇女、基督教徒这三种不同人物共同的悲剧命运,其中尤以展示下层妇女的无权、无地位这一内涵,从而构成了小说描写的核心线索。在势欲横流的现实里,地主的儿子可以随意欺凌她,失身怀孕后,又要承受世俗成见的非议和冷眼。在她与克莱的关系上,同样暴露出资产阶级婚姻制度道德伦理观念的虚伪和残暴。品德败坏的资产者可以任意玩弄女性,但一切后果又归罪于女性。在苔丝与克莱的新婚之夜,男女双方都自白了以往的过错,苔丝可以宽容丈夫,而克莱却不能原谅妻子,以男女道德的双重标准而遗弃苔丝。由此可见,即使在十九世纪末期西方高度的精神文明世界里,广大的妇女依然是被奴役的。所以,苔丝作为女性的代表,其命运的悲剧具必然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决定的,不可改变。

作者哈代以“一个纯洁的女人”的美称呼唤苔丝,这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文明的大胆挑战,也是哈代自身满腔柔情和女性意识最为真切自然的展露。哈代曾引用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作为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题词:“可怜你这受伤的名字,我的胸膛就是一张床,供你息养。”这是哈代创作动机和心态的寓意概括。

三、结语

总之,透过苔丝的自我意识,我们可以发现她在思维角度和方式上的特点:苔丝很少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敢于报复与反抗,其自主意识是外向的、直露的。但主人公苔丝所受的压迫是双重的。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能维持的条件下,她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农业资本家的剥削,并受到富家子弟的污辱。但是使她陷入绝境的是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偏见。代表这种偏见的克莱对她的遗弃,使她精神上遭到沉重的打击,失掉了生活的信心,终于成为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牺牲品。苔丝的这种悲剧命运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

猜你喜欢
哈代苔丝克莱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意外的结果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意料之外的结果
一棵树的葬礼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意外的结果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