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承诺

2011-08-15 00:45高磊李小燕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仙境道教道家

高磊 李小燕

(高磊:四川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李小燕:四川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在道家有一个颇为类似的说法,那便是:“道可道,非常道”。既然可以说出来的道理不是一个恒久的道理,那么,作为道教最高信仰、道家最高范畴的“道”,便是一个不可道的“道”。因为只有不固定,才能够被不断地扩充和丰富,才能够长久的发展,也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够在历史的角度里成为一个恒久的、终极的“道”。

一、“道”的历史性思想内涵

“道”是道家和道教的最高理想,同时道教的基本观念主要源于道家,并且两者均把“道”视为最高的范畴。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老子•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天地万物的本源,“道”同时又是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法则和规律。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有无难易相生相成,这种思想作为道家哲学的理论核心,也深刻的影响着道教和求道之人。

然而,“道”作为一种信仰和范畴,其本身是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着的,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庄子的“道”在内涵上与老子的“道”有很大的不同,陈鼓应先生说:“老子的‘道’,本体论与宇宙论的意味较重,而庄子则将它转化而为心灵的境界。其次,老子特别强调‘道’的‘反’的规律以及‘道’的无为、不争、柔弱、处后、谦下等特征,庄子则全然扬弃这些概念而求精神境界的超升。”

战国时期,黄老学派兴起,它在道家的基础之上,兼取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对“道”的内涵进行了新的丰富。“《管子》的作者对《老子》的‘道’作了进一步的丰富,提出了‘道生法’和‘以静制动’的法术思想。《老子》中讲‘道’生万物,而表现在治国安邦的政治活动中,‘道’便具体化为政治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即‘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是‘法’的根据,‘法’是‘道’的运用。‘法’像‘道’一样无为而无不为,只要依法而行,君主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

到了唐代,道教进入了鼎盛时期,求道者对“道”的理解,又有了新的变化,并且,观点更加的丰富和多样化,同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文化潮流。

初唐时期的成玄英,是当时一位有名的道士,“成玄英以道教宗教观点注释《老子》和《庄子》,他的重点在阐发所谓‘重玄之道’。‘重玄之道’本于《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一语。在一部分道教徒看来,《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即‘重玄之道’,是求道成仙的要诀,是《老子》论‘道’的精义所在。”

唐朝的王玄览,将老庄的思想从神仙信仰的角度尽心阐述,并且将佛教的思想引入了道教。“王玄览通过援佛入道的方式,对道进行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万物禀道生’,道与万物不是‘有’、‘无’的区别,而是‘隐’、‘显’的不同。他说:‘众生与道不相离。当在众生时,道隐众生显;当在得道时,道显众生隐。只是隐显异,非是有无别。’所以,他认为道教修养就是要达到‘若得众生隐,大道即圆通,圆通则受乐’,反之,‘当其道隐时,众生具烦恼,烦恼则为苦。’”

二、对“道”的承诺

在人类的文明当中,出现过众多具有神秘色彩、宗教色彩的事物,这些事物不曾真正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出现过,但却像太阳一样,在高高的天空中给人们以光明和启示,正是人们在现实的世界中,承诺了那个彼岸世界的存在,也才使自己获得了信仰、获得了希望、获得了人作为人的存在而不断地超越自身其所是的冲动。“其实,所有的文明都不可或缺地会有他们自己的‘伊甸园’。因为对一个比现实——无论它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丰裕程度发展到何种地步——更加完美的生活状态进行不懈追求的冲动,乃是深深植根于人类的本性之中的。”

正如对“伊甸园”的承诺一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道”,也同样源于承诺,源于人类对信仰、对人生价值、对自身力量的一种概念上的承诺。这种承诺,成为了终极之“道”与现实世界、现实人生和现实价值之间沟通的桥梁与中介。

关于“道”的思想,正为人类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基本方式,它使我们获得了一种哲学理念以及宗教信仰,并且,构成了一个更加丰富的、具有思想性的世界图景。同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也在以各自独特的内容与方式去丰富着“道”的内涵,可以说,“道”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属人的、属“道”的世界,也正是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承诺了“道”。

在现实之中,“道”通过自身内涵的外化和具体化被体现了出来,并且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道教由于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所以,“道”的这种外化和具体化,在道教中表现的十分突出。

《庄子》中有关“道”的解释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这种认为“道”是永恒的、长存的思想,以及修炼得道以后便可以成为神仙、长生不死的观点,被道教所吸收和汲取。

道教所讲的“神仙”与“仙境”,正是人们所承诺的“道”及其发展的具体的体现。“道教所说的‘仙神’,乃是包括至高天尊、诸天神、地祗、人鬼、神仙的通恒。道教是一种多神教,其所信奉的神仙很多,其‘神’和‘仙’的系统,也是在发展中逐渐扩充而形成的。总的来说,道教所信奉的诸天神,大都来自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至高之天尊、仙真及人身中之神,则是道教信仰所虚构出来的。在道教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宗派中,所崇拜的神仙也有变化。”

同时,道教的“仙境”,也是一种充满了想象力与宗教色彩的、关于彼岸世界和人类信仰的承诺。与“神仙”一样,“仙境”的构造也深刻的体现出了道教以及道家关于“道”的理想和思想。“道教所说的仙境,乃是神仙居住之所。它既包括诸天帝之天庭、仙人游乐之仙境、恶鬼所入之地狱的‘彼岸世界’,也包括人们所生存的世俗世界。隋唐以后,随着道教及其修炼方术的发展,除了十洲三岛(称祖、瀛、玄、炎、长、元、流、生、凤鳞、聚窟为十洲;称昆仑、方丈、蓬丘等三神山为三岛,合成十洲三岛。皆神仙所居,以为道士修道成仙之归宿。)和天界等理想中的仙境外,许多名山胜地也被视为神仙所居之洞府,或修道成仙之佳境。”

“仙境”的原形来源于现实,但又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现实,在其中融入进了大量的关于“彼岸世界”的理想,并且,由于其与现实的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它很巧妙的将世俗世界与神仙的世界融合到了一起,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触及的“仙境”。这使得,修道之人以及世俗中的人们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道”所散发出的恒久长存的、超越世俗的、为世间万物本原的思想的气息。同时,现实中的新的元素与“道”的融合,也为“道”提供了新的发展,并丰富了它的内涵。

所以,“道”作为道教最高信仰、道家最高范畴,作为这二者的最高理想,它只能是一个非具体的、无形的存在,“道”的内涵的外化和具体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丰富的、美妙的、具有深刻意义的“道”的世界,同时,“道”也早已融入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并在历史的推进中被不断地丰富着。在无形之中,我们从生活、科技、信仰、文化、哲学、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承诺了,并且承诺着那个无所不在的“道”。

因此,在一个复杂的、发展着的、千变万化的人类世界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历史和文化之中,无形的“道”在哪里?我们只能说:“道”在承诺。

猜你喜欢
仙境道教道家
盛夏,享一场浪漫的“仙境”之旅
茶山仙境
在波兰,遇见地下仙境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步在冬日仙境
漫画道家思想
道家道教研究
《庄子说》(十九)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