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声中的“跳进”分析

2011-08-15 00:45朱沛龙刘克利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五音和声原位

朱沛龙 刘克利

和声“跳进”在传统的和声中无处不在,在做和声题中往往也被称为“禁例”而被禁止。和声的声部进行“跳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跳进”也有很多种情况是允许并常用的。归纳和分析这些常用到的和声“跳进”,对于和声的学习和应用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和声是表现音乐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它在我们的身边可谓无处不在,不管是流行歌曲还是交响乐,和声都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和声是主调音乐中使音乐立体化,色彩更加绚丽多变,使音响更加丰满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它具有多个声部立体结合同时发响的形式,这种多声结合有着很复杂的手法和技巧。和声进行中的“跳进”是这些复杂的手法和技巧之一,在传统和声中的“跳进”被定义为:超过三度的进行即为跳进,它和平稳进行(三度以内为平稳)相对。在和声的作品中“跳进”很常见,但作为和声的学习者和应用者来说,如不总结这些“跳进”,将会为以后的创作和学习带来很大的阻力。也可能成为深入研究和声的绊脚石,其实和声进行中的这些“跳进”是有很明确的规定的,很多教材中规定“跳进”为“禁例”,但是也有很多教材的章节讲到的一些跳进进行,现将和声中常用到的“跳进”做如下总结。

一、声部进行中同和弦转换时的“跳进”

在低音保持不动的条件下,由于上方声部和弦音位置更迭所构成的同一和弦的变化,叫做和弦转换。但是同和弦转换却有几种形式,有低音保持不动的情况,如:所配的和弦为“T-T-T”,这种情况下和弦的低音是保持不动的,旋律音或另外两个声部可以自由转换;再者低音动的情况,如:“T-T6-T”,这种情况下和弦的低音就发生了变化,使得低音更加丰满。当我们为一个指定的旋律配和声时,如果和弦的更换与旋律节奏总是完全同步(即一音配一个和弦),那么我们配出来的和声将会十分笨拙而且会困难重重。同和弦转换,可以帮助我们调节和声节奏与旋律的关系。同和弦转换是和弦延续并获得其内部节奏运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同和弦转换在和声的写法上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由于其是同一个和弦,内声部的变化对音响的效果没有影响,反而会丰富和声作品的低音和旋律音,使得和声音响效果更加丰满和富于动感。在实际的应用中出现“跳进”属于正常的情况,也很常用。

二、声部进行中的三音“跳进”

所谓三音“跳进”即指根音关系为四五度的两个原位和弦连接时,如:“T-D”的连接,T和弦的三音,跳到了D和弦的三音,就叫做三音“跳进”。这种“跳进”主要出现在女高音声部,其次是男高音声部,女低音声部是不能出现的。三音“跳进”,最大的用处就是丰富了旋律音,为做低音配和声题开拓了思路和对乐思进行拓展。和声进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平稳,出现了“跳进”会给人一种跨越感,不通畅,显得不自然。三音“跳进”是众多音乐家经过多年的创作经验得来的,由于其有着重要的特征就是两个和弦连接时共同音的保留,使得两个和弦和声进行有了结合的因素,达到了完美的效果。

三、原位和弦与六和弦连接时的“根音跳”、“五音跳”、“根五双跳”和“混合跳”

这里提到的“根音跳”、“五音跳”、“根五双跳”和“混合跳”,都是指一个原位和弦和一个六和弦连接时才可以出现的,两个原位和弦和两个六和弦连接时不能出现这些情况。“根音跳” 只出现在女高音声部,如:“T-D”的连接,T和弦的根音,跳到了D和弦的根音,就叫做“根音跳”; T和弦的五音,跳到了D和弦的五音,就叫做“五音跳”; T和弦的根音和五音,跳到了D和弦的根音和五音,就叫做“根五双跳”; T和弦的根音,跳到了D和弦的五音,或T和弦的三音,跳到了D和弦的根音等等情况,就叫做“混合跳”。从以上的介绍来分析,一个原位和弦和一个六和弦连接时还是比较自由的,最终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和声进行中出现平行八五度和隐伏八五度即可。

四、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的“跳进”

七和弦是按照三度关系叠置起来的四个音就叫做七和弦。它是很不稳定的和弦,也是不协和的和弦,因为其加入了七度音的缘故,在基本乐理中就提到七和弦必须要解决,和声中也是如此,七和弦必须解决到主和弦。和声中解决七和弦也是要求平稳解决,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存在,如:只有属二和属三四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可以出现跳进,属五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不可出现跳进。D2到T6有根音跳、五音跳和根五双跳;属三四和弦到T6只有根音跳。

五、个别的 “跳进”

两个六和弦连接时旋律声部可以出现任何形式的“跳进”,因为六和弦本身的不稳定性及其功能力度弱,出现“跳进”很正常;终止四六和弦到D和弦进行时,当两个和弦处于结束终止处,出现“跳进”很常见;T和弦到Ⅵ和弦连接时,旋律声部也可以出现“跳进”,因为Ⅵ和弦属于T和S功能组,功能上和T有一定的相似性。总之,和声中出现“跳进”是必要的手段,其不能一味的平稳进行,如是这样旋律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动感,也就很难打动人,更不可能更好的流传和推广。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猜你喜欢
五音和声原位
基于热脉冲方法的南方红壤蒸发原位监测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原位合成多元陶瓷增强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原位电离小型便携式质谱的研究进展
《五音集韵》与《切韵指南》比较研究
定向凝固Ni—Si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
定向凝固Ni—Si原位自生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