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的译介

2011-08-15 00:45张成智安荣勇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译诗原诗莎翁

张成智 安荣勇

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的译介

最早向国人译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是朱湘先生。他于1936年出版的《番石榴集》之中,就包括四首莎诗。朱译讲求均齐,每行十个字,以表现原诗每行五个音步十个音节。实际上是试图以汉字的音节作为节奏单位,来代替英语的音节。他的译诗方法对后来的诗歌翻译者影响甚巨。1943年,梁宗岱先生于《民族文学》发表《莎士比亚的商籁》一文,文末附有梁译的30首十四行诗。此后,许多学者都参与了莎翁十四行诗的翻译,其中不乏像孙大雨、卞之琳这样的译坛名家。卞之琳翻译了七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收于《英国诗选》,并提出了以顿代步的方法。70年代末,孙大雨先生翻译了30余首莎诗,收于《英诗选译集》中。运用了他于20世纪20年代首倡的音组理论。译诗每行五个音组,以对应原诗的五个音步,在韵式上悉照原韵。此外,曾经翻译过莎诗的知名学者还有丰华瞻、戴镏龄、施颖洲、颜元叔、孙梁、陈黎和张芬龄、马海甸等。自从1950年,由屠岸先生翻译出版我国第一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译本之后,截至2005年,我国较为知名的全译本有:屠岸译本、虞尔昌译本、梁实秋译本、杨熙龄译本、梁宗岱译本、曹明伦译本、辜正坤译本、阮珅译本、金发燊译本等九种。

二、屠岸译本

1950年,屠岸先生(1923-)完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工作,并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的第一个莎氏十四行诗全译本。1955年,初版本经过重新修改之后再版,到1963年,屠岸又对1955年版大幅修改,并于1981年交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就是读者通常所熟知的译本,这个译本也是国内第一个采用以顿代步翻译方法的全译本,在莎翁诗歌爱好者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三、虞尔昌译本

虞尔昌先生(1904—1984)的《十四行诗集》,于1961年由世界书局出版。虞尔昌先生在译序中说,“我自译毕莎氏的史剧十种后,即继续从事于其十四行诗之翻译,前后共历三年多的时光,易稿数次,始决定以目前之形式问世。”至于翻译方法,译者并没有详细说明。虞译文白参杂,和当代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试图以此来表现莎诗古奥晦涩的语体色彩,不过,译诗语言甚为贫乏苍白,韵式也不统一,诟病较多。

四、梁实秋译本

梁实秋先生(1902-1987)《十四行诗集》之后,1968年由台湾远东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在译者例言中,他给自己订了这样的条例,“译文一以白话散文为主,但原文中之押韵处以及插曲等则悉译为韵语,以示区别。”梁译遵从原诗韵式,风格为白话散文体,语言清新流畅,略带五四遗风。

五、杨熙龄译本

杨熙龄先生早在1973年就完成了诗集的翻译工作,由于种种原因,迟至1980年方才出版。他明确宣称,“我的译诗方法是十四行照译,偶有颠倒,则大多因英汉语法不同之故。韵脚排列没有照搬原诗格式,而是每两行一韵(大致相同的韵)。每行大致不超过十四五个字,而不采取以‘顿’代英诗中‘音步’的办法。”[5] P160杨译采用每两行押一韵的模式,既保留原诗韵式的痕迹,又贴近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使他的译本在众多译本中始终别具一格。

六、梁宗岱译本

梁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983年出版。梁译以十二字建行(不含标点),与朱译十个字建行相比,在遣词达意上,显得更加从容宽裕,不再那么捉襟见肘,译文也减少了削足适履之感。

七、曹明伦译本

曹明伦先生(1953- )是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他翻译十四行诗的指导方针是“在神似的基础上追求最大限度的形似”。曹译的特点是用字准确考究,语言华美张扬,笔墨之间才华横溢,正如李赋宁先生所说:“曹译本的特点在于译文既准确,又通畅,读来颇有诗趣。”曹明伦先生注重考据,用字准确,通过探究原诗的深层含义和典故出处,解决了莎翁十四行诗翻译中多处疑难问题,

八、辜正坤译本

辜正坤先生(1951-)的译本用词考究,吸取了中国古诗词的精华,读之古意盎然。在韵式方面,辜译没有一味遵循原有韵式,辜正坤先生认为,翻译莎诗照搬原诗的韵式,意图固然很好,但不一定是英诗汉译的唯一模式或最佳模式,因而辜译本在韵式上进行了丰富的实验。有的译诗押通韵(如第六十六首),有的译诗是前12行压一个韵,最后两行换韵(如第二首),或者最后四行换韵(如第7首);有的每两行押一韵(如第26首)等等。他认为,“不妨在讲明原诗韵式的情况下,用中国式的韵式来创造一种音美,力求译诗音美效果的强烈程度能和原诗接近。”

结语

在莎翁十四行诗的汉译中,各译者都形成了自己的方法,其中以顿代步的影响最大,它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每一种方法都是一代代译者探寻英诗汉译之方法所绽放的娇艳花朵,它们竞相斗艳的事实,形成了英语格律诗汉译的多元化格局,不仅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提供了各自不同的诠释和译本,也为探讨英诗汉译的最佳模式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猜你喜欢
译诗原诗莎翁
从比较文学视角看杨宪益写诗与译诗
峨眉山月歌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莎翁故居梦游记
英国争论孩子要不要读莎士比亚
听他吟她的《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453
诗与译诗:锦绮之两面
依旧说不尽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