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手风琴教学中的心理环节研究

2011-08-15 00:45蒋玲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手风琴感性集体

蒋玲

一、幼儿手风琴教学的心理特征分析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交往和沟通,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一种感化和示范,并引导受教者自行完成一种对自我的超越。器乐教育的本质乐师是以固定的乐器作为物质载体,以乐器演奏技巧和旋律乐理为技术纽带,引导受教育者通过对乐器演奏技巧的熟练掌握,进而实现对器乐演奏和创作的感悟和领会,最终通过乐器来实现对自身音乐素养的超越。而幼儿手风琴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幼儿教育,则更多的体现了教师通过手风琴演奏技巧的传授,把握幼儿学习心理和艺术表现心理的规律和表征,从而以更为自明的姿态引导其健康成长。因此,认识和把握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是手风琴教学的起点。

(一)认知模式的感性倾向

感性,是幼儿的普遍特点,通俗的说,就是幼儿对外界的认知往往从最直观的印象出发,而落脚点往往是事物的最表层的现象,因而往往是以感觉器官去体会事物外在的、变化的联系和特征。而幼儿的理性认知能力则尚未发育成熟,不习惯用理性逻辑来判断外界事物。因而对其进行手风琴教育,首先要尊重幼儿的这种感性的认知模式特点。要让幼儿多听手风琴所演奏的音乐,让他们感受到手风琴发出的声音,与其他乐器的区别,让他们用比喻的方式表达出这种器乐声音的特点。让幼儿多观察演奏指法和风箱拉动的节拍与规律,让他们在脑中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尤其是演奏一些节奏明显而简单的儿童歌曲,让他们在耳熟能详的乐曲中体验手风琴演奏最直观、最醒目的特征。

(二)兴趣动力倾向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这一点对幼儿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幼儿由于对事物的判断多以感性认知来实现,因而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与否的第一标准。因而感不感兴趣往往成为幼儿学习器乐演奏的前提条件。这就意味着,幼儿的手风琴教学必须要以激发兴趣作为根本动力和教学技巧的根本前提。没有兴趣,任何高超的演奏技巧和教育实践都是无济于事的。幼儿学习手风琴,由于不会考虑到未来的职业选择、艺术气质培养及感悟等成人意识层面,完全从最感性的兴趣出发,因此对幼儿的心理把握,首先就是要切准幼儿对手风琴演奏可能形成的兴趣来源、兴趣点和兴趣表现,如乐音品质、节奏感和独特的演奏动作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幼儿的兴趣所在。而教师就必须要抓住这些外在的感性的特征来引导幼儿的兴趣。

二、幼儿手风琴教学中的心理环节的创新对策分析

(一)手风琴教师确立幼儿“心理场”教学本位

明确认识是前提条件,尤其是手风琴教师,就要明确的树立一种“心里场”的幼儿手风琴学习的教学本体思想。这里的“心理场”是针对“技术场”而言的,即对幼儿的手风琴教授更多的是建立在幼儿的心理场合,在幼儿独特的心理世界中融入手风琴特定的感官符号,包括视觉的和听觉的。这就需要手风琴教师需要端正态度,即幼儿学习手风琴,最重要的是用手风琴的演奏行为来促进儿童健康的心理结构的形成、优化幼儿的具象思维方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最终培养出心理健康、个性驯良、内心丰富的少年儿童,而学会一种技能,仅仅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和较低层次的任务。这就需要手风琴教师要深刻的思考“心理场”的基本教学思想,深刻领悟到手风琴演奏是一种艺术,是与幼儿心灵之间的对话,是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呵护和尊重,而不是生硬的干涉,更不是用演奏技巧的获得去代替心性的修养。谢洛夫认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但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并且也应该喜爱并理解艺术。趣味,和人的任何一种能力一样,是要发展和培养的”。这一点对与手风琴教师的理念培养和教学指导思想的塑造来说是很重要的。幼儿手风琴指导教师,不仅要在演奏技巧上熟练而卓越,更需要的是对幼儿心理的熟练把握,能够通过“心理场”的独特兴奋点透视幼儿的学习兴趣所在,进而因异施教,让幼儿对手风琴演奏产生强烈的、内在的、自愿的参与意识。

(二)塑造活泼生动的学习环境

心理既然是一种“场”,那么它更需要外在的“场”来保证其运行的能动性和系统性,也就是外在环境的重要所在。这就需要手风琴教师要针对幼儿的习惯和好恶,选择和营造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环境。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教师正确引导的基础。因此,宽松、生动、美轮美奂而又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幼儿既熟悉而产生安全感,又具有新鲜感和探索欲望,从而对手风琴演奏产生参与感和迷恋感。首先,这种学习环境要具有幼儿熟悉和喜爱的特征,也就是充满欢乐的游戏环境。幼儿在做游戏时候是最放松的、最快乐的,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因此在手风琴教学中,就要创造幼儿游戏的场面,让手风琴演奏成为幼儿游戏的背景音乐,让幼儿在游戏互动中体味手风琴曲的乐感、节奏和美感。比如,在用手风琴演奏《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时候,可以一边教学,一边让小朋友做采蘑菇的游戏,通过一些道具和竞技元素,让一些小朋友在背景音乐的映衬下比赛采蘑菇,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快感。当然,这种环境营造需要把握一个度,那就是不能让幼儿参与游戏而忽略了演奏乐曲本身。因而手风琴教师必须要有强大的现场掌控能力和冷静的判断力,一旦游戏行为失控而压制了对手风琴演奏的关注,就必须戛然而止,引导幼儿重新回到手风琴演奏的视听教学的路线上。其次要避免那种功利思想在环境上的展现。功利思想是很多家长和教师的固定思想,认为学乐器是为了学技能,获得学校加分,或者是日后择业。这种功利思想必须要斩断,让幼儿在学习手风琴上保留最淳朴、最本质的意愿。

(三)重视集体授课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

好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而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塑造同样要珍视和审视幼儿的心理环节。经过实践经验证明,集体授课是幼儿手风琴教学的良好模式,有必要推而广之。本文认为,集体授课模式是可以满足幼儿感性认知、兴趣动力和教师“心理场”教学思想、学习环境塑造的集大成。

1.迎合感性认知模式的集体性幼儿教学。集体授课方式是符合幼儿感性认知模式的。幼儿感性的认知模式在同一个年龄段的特征往往比较统一,因而将一定数量的幼儿学员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中授课,往往能够互相激发每一个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因为感性认知既是对外在的特征进行识别,而且识别的过程也是外在的,因此大家通过最直观、最明显的感性行为往往能够第一时间取得共识和理解,从而让幼儿学员能够专注于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手风琴演奏所营造的感性特征的关注。

2.符合兴趣引导动力的集体式幼儿教学。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往往有着相同的兴趣点和兴趣来源,而集体式教学往往能够将每一个幼儿对手风琴的共同的兴趣特征集体亮相。比如幼儿普遍对手风琴的风箱来回拉动发出来的声音比较感兴趣,既有旋律又能作为伴奏。因此集体授课中,手风琴教师就能够把握幼儿的这种统一的兴趣所在,因而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教授和指导,让幼儿学员集体整齐的训练拉动风箱的动作、力度和节奏感掌握。

3.符合学习环境塑造的集体式幼儿教学。在学琴初期,幼儿学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手型不规范,背琴的姿势不正确,触键方法不适合,风箱运用杂乱无章,乐曲节奏掌握不准确等等。而在集体授课教学模式恰恰提供了一个公开阳光的平台,让幼儿之间促进,互相赶超,形成良性积极的学习气氛。而这个时候,手风琴教师多采取表扬、鼓励的方法,请较好的学员上来演奏示范,通过先进典型示范等措施来帮助学员度过难关。而每克服一个困难,幼儿学员就会分享一份快乐,自信心也会增强。此外,由于每一位儿童都参与了这些活动,他们既是“演员”又是“听众”,可以互相学习,互相竞争、取长补短、提高了练琴效果。

猜你喜欢
手风琴感性集体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多元化背景下中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趋势
我为集体献一计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键盘手风琴与巴扬手风琴比较中的感悟
警犬集体过生日
感性理性不拔河
中国手风琴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