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之魂”——地域性语言歌曲在艺术高校教育传承过程中的价值分析

2011-08-15 00:45关爱华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声乐民族系统

关爱华

音乐艺术如果从受众的听觉感觉来区分,大致可分为有语言的音乐与纯音乐,有语言的音乐既为声乐,主要艺术特点表现为:通过旋律化的语言体现审美追求和思想感情。语言是构成声乐艺术的重要元素,是这门艺术区别于其它音乐形式的标志,对于学习声乐或者从事声乐工作的人来说,掌握语言并且在演唱过程中标准的使用,不仅是学习此门艺术的基本要求,更是声乐技术追求的终极目标。

据统计全世界各类语言可能高达数千种,而我国由于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形成了种类繁多的语言系统,这些语言系统大致可构成两种分类:一级分类系统和二级分类系统,一级分类系统示意图为:汉语言(普通话为主),其它少数民族语言;二级分类系统示意图为:汉语言系统;少数民族语言系统。

各地方方言, a、各族群众之间的语言。 b、各族群众内部由于地域等原因形成的方言。

总体上,汉语言系统中各地方形成的方言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系统形成的各类语言统称为地域性语言。由此语言派生出的歌曲称之为地域性语言歌曲。这类歌曲流传的空间比民歌更为狭小,反映的生活更贴近于当地某一族群的生活,因而受关注的程度较小,但这类歌曲通常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音色表现与嗓音运用,是了解各地方民歌来源的源头,所以保护、继承、发展这些具有地域性语言特点的歌曲及其演唱方式,在艺术高校(尤其民族院校)的声乐课或其它具有传承的功能的课目上引入,必然有天然的亲和力。

当下我国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模式基本承袭的是西方声乐教学模式,大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课上一般会使用两套语言系统来进行声乐语言训练,一种以普通话为主的汉语言,一种为德、意、俄、法、英等为主的外国语系统,这两套语言系统及其创作的声乐作品在声乐训练中的使用,对于规范和科学的进行声乐语言的训练是必须和必要的。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速度加快,信息交流更为便捷,艺术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在现今的艺术交流中,艺术交流不对等的关系也日趋明显,往往表现在艺术交流过程中具有物质、技术、心理强势的一方影响到较为弱势的一方,渐渐弱势一方会失掉艺术主权,沦为强势的附属品甚至完全淹没,这就形成整体文化艺术向强势文化艺术的趋同。艺术趋同是艺术发展的大忌,它阻碍艺术个性的发展,伤害艺术多元性的特质,具体于声乐艺术来讲,一种或几种强势声乐语言系统的长期使用,必然使我国多民族语言歌曲以及地域性语言歌曲的发掘保护与发展形成某种障碍,还会对民族文化形成伤害,所以,适当增加地域性语言歌曲在声乐课堂上的份量,这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是必要的。

笔者在教学当中,对地域性语言歌曲的传承价值,试图从以下两点做以探讨:

价值一:地域性语言歌曲引入声乐课堂,可为传承地域性文化提供人才资源。

地域性语言歌曲具有语言的地域性与旋律色彩的地方性,它是了解一个地区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乃至审美观与价值观的活化石,是考察某一地区音乐文化发展脉络的指示物。虽然,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民族大融合中逐渐形成了相同的艺术审美与艺术价值观,但由于受民族、地域、风俗、宗教等影响,各个民族以及相同文化圈内的小区域又有各自具有特质的艺术表现风格与审美取向,从而形成多姿多样的地域性艺术种类。一个国家拥有多样的地域性艺术是推动整个国家文化建设的能量来源。我们知道文化传承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文字来了解本地域的历史、精神与物质发展的脉络,二是通过本区域人们代代口耳相传把本地域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传递后代,在这种口耳相传中,大多数的表达方式是采用说唱或演唱来进行。当然,对于那些无文字或文盲占多数的落后地区,要想完整保留自己具有特质的文化艺术,急待解决的依然是传承人的问题。当前,我国艺术院校的教育体制,重要的还是观念的更新与评价体系的改变。只要确立一种良好的评价体系,使用地域性语言演唱的师生受到重视,保护与传承才能得到良好发展,从而最大程度上为地域性语言歌曲的创作和演唱提供人才资源。地域性语言歌曲因其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更易为学生提炼艺术个性提供资源,而且学生形成某些艺术个性会影响本人甚至周围同学对一些地域性歌曲给予关注、研究和传播,无形中为传承地域性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库。因此,将地域性语言歌曲引入声乐课堂,将最大限度地发掘我国丰富的民歌资源。

价值二:地域性语言歌曲引入声乐课堂,将丰富声乐课的授课内容。

现阶段全国艺术院校声乐授课内容与方法大体相同,以声乐小课为例,在近一小时的授课时间内,教师通常会用20-30分钟来进行声音的基础训练,然后再演唱作品及解决作品中的难点,在声乐教学中,除了声音技能外,语言关也是有些学生声乐学习中的挡路石,尤其是一些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或习惯用地域性语言来交流的学生,受地域性语言的干扰,这部分学生普通话就不太标准,如今又要加上旋律、节奏的干扰,课堂上往往顾此失彼。我们知道,声乐学习过程中反复性较大,有的学生在这节课上刚刚把歌曲语言中一些发音不太标准的字改过来,下节课又忘了,教师与学生常常在正音方面精疲力尽。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声乐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与方式上必须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必须要用多向的声乐教学理念来提高这一部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不能完全拘泥于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对于来自于地域性语言影响大的学生,首先要增强他们歌唱的自信心,从现实教学来看,这部分学生没有信心主要是语言关,与其一味要让他们放弃多年养成的交流习惯,还不如顺其发展,同时关注和研究其演唱的规律性,总结其科学的一面,凝练发展。加大使用母语或地域性语言演唱的机会,要让他们明白自己母语的歌曲或带有地域性语言歌曲是优美的、动听的,在艺术表现上是感人的,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与信心。其次,使用一些地域性语言演唱,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中使用方言较重的学生,在演唱上能从心理上放弃了语言的恐惧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强势。第三,从教师角度来讲,在声乐课堂上引入一些地域性语言歌曲,不仅能发现一些学生在声乐学习上的闪光点,还能丰富和扩展自己的教学手段与知识。一些地域性语言歌曲对于很多教师来说也是陌生的,歌曲中所显现的地域性人文特点,对于我们增长知识也是有益的,可以提高与拓展教学水平与教学视野。

地域性语言歌曲具有的艺术价值当然不止以上两点,因本文所处的角度与篇幅所限而只谈两点。就目前艺术高校的音乐教育理念中,不仅是学习各类技能,更主要的是,要让一种民族精神通过某种链条代代相传,而这种民族精神的载体是通过艺术与文学来反映的。地域性语言歌曲的保护、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充分展开对这类艺术价值的重新确认,民族艺术的发展才会有更广的源头,这也是“民歌之魂”的所在。

[1]《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 刘正维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2]《声乐与语言发声》崔瑞英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年12月.

[3]《声乐语言学——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郑茂平2007年4月.

[4]《滇西学术文丛——边疆地区高校民族声乐训练与人才培养研究》 车绍留 张桂仙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

[5]《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 周庆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

猜你喜欢
声乐民族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一种无人机缓冲系统
品“助读系统”之妙
MINORITY REPORT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