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教养与非正式教育--以鄱阳湖区生态文明建设为例

2011-08-15 00:45陈虹严熙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教者教养文明

陈虹 严熙

一、生态文化教养

生态文化教养,是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有利的环境熏陶和浸染,使所有社会成员具备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厚的生态文化素质,包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见识、态度和直观感受,与关于人类生活实践的教养。[1]任何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只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态度都深刻影响到已经严重退化的区域生态环境和全球生态环境的命运,人们必需具有基本的生态文化素质才能积极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非正式教育

非正式教育,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或经历里获得态度、价值观、启迪、信念、知识等并在自身环境中受到教育影响的过程。[2]非正式教育的功能具有如下功能:(1)非正式教育较之正式教育对受教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2)促进终身学习理念的确立。(3)推动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三、非正式教育对培育生态文化教养的作用

(一)有利于生态知识的普及

长期以来,正式教育中的生态知识传授是融入式的,如在小学阶段,生态文化教育渗透在《自然》课程中,中学阶段渗透在《地理》、《生物》等课程中,大学阶段则主要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显然,这种传授方式和知识量都是有限的。非正式教育则可以利用其海量的信息、丰富的载体、多样的形式来普及生态知识,让更多的人,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取更多的生态知识。

(二)有利于生态伦理观的确立

西方工业革命以来,“超越自然之外、凌驾自然之上”成为人类生存的基点。而生态理论观认为地球生物圈的生态环境主要是由非人类生命无意识的生存活动共同建造的,我们必须维持地球上适度的人类种群规模和起码的生物多样性二者之间进行生存环境的公正分配。一种伦理观到另一种伦理观的转变,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同时作用。利用非正式教育,一方面可以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生态体验作为外因,另一方面非正式教育更容易激发人的独立思考和感悟而形成内因,二者合力促使受教者从人际伦理观转变为生态伦理观。

(三)有利于生态行为的养成

社会中每一个人实际的衣食住行都影响着对自然资源现实的开发利用,不同的物质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而工业文明留给我们太多的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其恶劣的伤害。因此,转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养成生态行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表现。

四、非正式教育在鄱阳湖区培育生态文化教养中的应用

作为国家战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即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明确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建设一个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示范区。这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目标的实现,首先就需要我们培育自身的生态文化教养,才能行之有效的参与到鄱阳湖区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去。

(一)充分利用鄱阳湖区自然生态资源,增加民众生态体验场所

人生就是体验,成长离不开体验。生态体验就是让验者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养成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鄱阳湖区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博物馆、野生动植物园、风景名胜区等,都是进行生态体验的绝佳场所。个人、家庭及社会各机构可以组织生态体验游,当然,体验的过程本身也应该是生态的,不能体验了生态,却破坏了生态。

(二)充分利用鄱阳湖区人文生态资源,健全民众生态思维

鄱阳湖区的人文生态资源丰富,儒释道三家在鄱阳湖区都留下深厚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通过了解中国生态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境界,能够深化每一个社会成员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丰富自己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并促进人们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形成必需的生态生存论的态度,重建一种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生态文明所需要的智慧、道德和精神氛围提供不竭的历史源泉。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化生态文明信息传达

新媒体是指利用一种或多种光学、电子语言创造出展示装置或展品,通过呈现“虚拟”的视觉图像或影像向观众传播信息,实现传播目的。相比传统的媒介(报纸、电视、杂志),新媒体显然更能吸引民众的视线。我们可以在生态博物馆、生态公园、风景名胜区,利用新媒体来开发数字化展示平台、体验型互动展示以及沉浸式虚拟展示,一方面缩短与受教者的距离,一方面以受教者为中心,让受教者参与思考,这将大大强化生态文明信息的传达。

(四)充分利用生态相关科研、教育机构,增加民众学习途径

鄱阳湖区有着众多的生态相关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这些机构采取一种合适的机制,成立各种“非正式学习生态实验室”,以非盈利的方式对民众开放,并鼓励更多的人走进生态实验室。有理由相信,如果人们乐意接近这些场所肯定能有所收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比以前更乐意在科学领域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

[1]佘正荣.生态文化教养:创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国民素质[D].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2]闻书玲.浅谈非正式教育的功能[J].黑河学刊,2005。

猜你喜欢
教者教养文明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跟踪导练(三)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对不文明说“不”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文明歌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