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的局限性及其消解

2011-08-15 00:45郎晓东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哲学政治内容

郎晓东

(郎晓东: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的特点及局限性分析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出合理的设计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核心。我们既要注意到内容的逻辑性、丰富性和全面性,更要注意到内容的合理性和合目的性。当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是分歧很大。主要看来有几种趋势:第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泛政治化”的趋势。有的学者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意识形态特征,因而,虽然表面上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很多方面,似乎很全面,但无论是政治教育内容本身,还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等内容,都表现出与政治意识形态极其“融合”的特征,其结果就是政治教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也是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等都是政治教育,形成了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泛政治化”的特征,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虽以政治性作为其标准,但它更应该有适合其自身的表现形式。

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限扩大化”的趋势。很多学者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是直指“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把很多“大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内容都包括在内,甚至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在某种意义上,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人类一切教育的代名词。其结果并不是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扩大化的表象里大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绝不是全方位地实现对人的建设。

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肤浅化”趋势。有人说,当前搞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者很多,很多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而且“异体思维”层出不穷,让人看不懂的“高深”文章也越来越多,似乎与“肤浅”正好相反。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的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是出于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抑或两者兼有?……回答不了或回答不好这些问题就无法在个体价值的多样性追求与社会价值的主导性需要之间寻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更妄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对这些问题最“深刻”的回答才是体现其不肤浅的最根本之处。即要真正阐明我们的教育内容在现时代背景下的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以及对社会、个人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学化”趋势。长期以来,我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党治国、理论创新、咨政育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社会都需要。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往往是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专门人才的培养。我们都知道,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从事不同职业,有着不同的受教育水平,民族、种族不同,地区、收入不同等等,都会有不同的困惑,关心不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走出主流“学校型研究”的研究重心,广泛推进“社会型研究”,扩宽研究视角,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的单向化与自闭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的理论视阈

长期以来,我们很多人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社会政治、经济的附庸,只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而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本体价值需要。于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演进,个人主体意识的提升,人们的思想行为日益复杂、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很难避免陷入了实际效果弱化、理论研究指导性不足的现实困境。因此,我们必须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理论作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前提,加强对人的研究与反思并真正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基于对前人哲学观点社会历史意义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现实社会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反复性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它是从实践的观点理解世界,把事物和现实世界看作现实的人在历史实践活动中的生成和发展,并被恩格斯称作“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可以说,它的出现彻底终结了西方传统哲学只是在思辨的“天国”中对绝对真理、永恒真理的哲学幻想,使哲学真正成为“尘世”中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并进而改造自身的思想武器。这就如同马克思自己所言,“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对此,我国学者有着自己的思考与阐释,但更多的是趋向于用马克思的人学实践观对人的生存境遇做出哲学形而上学的理解,使哲学在面向生活世界的同时不失人类的应然追求,并试图为中国当代的社会转型,人的现代化及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过程,提出哲学的时代精神及当代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新注脚。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的“实践”关注点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实践,关注“现实的人”的生活境遇,这是我们选择适切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前提。哲学必须是有“前提”的,而且必须是“现实的前提”,唯物史观的现实的前提就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下实现的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能动的活动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是感性活动,而且是受人之外的客观物质条件所制约的。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若想实际地调动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真正实现教育目标,就必须在其教育内容上与受教育者创建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首先发生在受教育者生存的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生活领域,随之必然地延展在其特定的思想文化生活之中。教育内容若仅以理论的形式被掌握,而其关键的实践环节缺失,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用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既要从理想的高度出发,又要从现实的社会状况出发;既要从宏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出发,又要从不同教育对象具体的社会条件和个体需要出发,并力求探寻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和聚焦点。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现实的人”,关注人的“个性”发展,这是我们选择适切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根本。这里的“个性”是哲学意义上的个性而非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主要指在一定社会、阶级和集团共性基础上的“人”其作为特殊一员的“人格特质”。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即人的“目的性要求”,是随时随地地制约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如果只见“整体”不见“个体”,就会造成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被极大地忽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任何人所接受的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其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环节;任何人所从事的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在教育内容上既符合一定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要求,又合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性特征,规定着它在特定社会结构和政治领域中的专门职能。根据系统论的原理,任何系统,特别是人造系统及其构成要素都是围绕着自己的目标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是一个人造系统,目标的导向作用更加重要。在该系统中,从静态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取舍和制定,决定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取舍和制定的方法与程序,评价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质量;从动态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变化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进行相应的修改,也必然引起取舍和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法和程序的变化。

猜你喜欢
哲学政治内容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小包哲学
逆境中的哲学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