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与编辑人才培养

2011-08-15 00:45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出版界显性出版业

邹 琳

一、今年初,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公布了一个国家酝酿已久的规划。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经济强势、文化弱势的形象,增强中国文化对全球的影响力,国家决定大力发展文化出版事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若干有较大规模、较强竞争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出版集团,使中国的书报刊以及音像、电子等出版物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言而喻,这是中国经济总量(GDP)位居世界前列(2008年底,中国GDP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之后,国家为使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其经济的国际影响力相匹配而做出的一项重要的决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代文化出版业发达的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文化出版业的发展和繁荣,既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又取决于国家是否已经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出版队伍;而当经济实力已不再成为出版业发展制约因素的时候,出版队伍的素质将成为出版业发展前景的唯一决定因素。在出版队伍中,编辑人员居于核心地位是不争的事实,一代优秀的编辑可以造就一个辉煌的文化时代早已成为国际出版界的共识。惟其如此,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便成为实现当前国家文化出版战略的当务之急。

二、期刊社的知识从其表现形态上看,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它们都是期刊社知识管理的内容。

在期刊社存储的知识中,许多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数字、符号等形式进行编码的,从而具有可表达、可确知、可度量、可传播的特性,这类知识就是显性知识。显性知识的诸多特性集中到一点就是它的公开性和规范性,因而较易管理,现代管理借助于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已积累了丰富的管理显性知识的方法与工具,并使这些知识为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服务。但是,在期刊社存储的知识中,最宝贵的并不是那些随时可以调用的显性知识,而是具有私密性和隐蔽性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主要表现为由编辑人员的个人背景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方法、习惯等。由于这些知识极其个人化,人与人不同,故很难编码、很难调用,必须进行深度开发、挖掘,才能真正成为组织的知识资产,而这正是期刊社知识管理的重点。期刊社通过知识管理,能够使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既可以使员工体现自己的价值,又能够使期刊社内部不断产生新的知识,使整个组织更具活力、更富竞争力。因此,期刊社的知识管理活动事实上是一个知识挖掘与积累的过程,通过知识的挖掘、传播、共享等过程的反复循环,不断地发现知识、储存知识、利用知识、创造知识。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但是实现的难度是不同的。其中知识挖掘与共享是难点,也是期刊社知识管理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建设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我国赢得了经济大国的地位,这是举世公认的。

然而,正如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所指出的,我国的文化出版业30年来虽然在量上有很大发展,但在质上并没有取得骄人的进步,其主要表现是,我国的书、报、刊、音像、电子等出版物大多走不出国门,对世界的影响微乎其微。据报道,我国多种形式的出版物的年出口总值仅与日本音像出版物中之动漫产品的出口总值相当。这表明,我国的文化弱势与经济强势并存。现在我们终于认识到,30年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对文化的定位出现了偏差:片面地强调了文化出版业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忽视了文化出版业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我国文化出版界至今也还没有形成一支能与时俱进、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一)编辑人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由于文化出版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地位,同时又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短期行为等不健康的情绪乃至经营理念渐渐在文化出版界滋长。就期刊而言,传统的社会效益在前、经济效益居后的顺序也被颠倒了。期刊社在各种制度和机制的建设方面重经营轻管理、重效益轻人才,与编辑人员利益攸关的工资、福利、晋升、培训、激励、引进等方面的工作开展不力,甚至有时排不上议事日程。

(二)编辑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编辑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我国文化出版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出版业的编辑队伍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其中学术类期刊的编辑均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他们具有各种专业知识与专业背景。这些编辑人员固然有其见长的一面,但普遍存在的弱点是知识面狭窄,不熟悉文字工作,须经过一段较长的适应期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其知识储备距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的要求尚远。这是期刊社的“近忧”,也是期刊社的“远虑”。

(三)编辑人员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创新能力是一个组织持续发展、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且取得优势的根本保障之一。然而,我国出版业的现状恰恰是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创新理念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手段不够丰富、创新成果较少、与创新相关的活动偏少、交流匮乏等诸多方面;其中,尤以期刊社为甚,并成为制约期刊社做大做强、向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版业缺乏创新,说到底是出版界缺乏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编辑人才。

四、传统的编辑人才管理重使用轻培养、重经验轻知识、重师徒传授轻知识传播、重按部就班轻创新精神,这是工业时代、农业时代的管理方式在出版界的反映,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当创造一种基于知识管理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培养模式,其要点如下。

(一)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期刊社的知识管理工作

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因此,应将编辑人才培养视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期刊社的战略管理体系,真正将编辑人才视为促进期刊社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将编辑人才的培养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在这方面,期刊社的负责人首先要转变观念,在注重期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把对编辑人才的重视也提升到同样的高度来对待,做到从领导层到管理层再到每个员工都能将编辑人才视作期刊社的宝贵财富。同时,应定期开展对本社知识管理工作的评价,找到缺点与不足,并及时改进。

(二)正确引导编辑人员,深入开展隐性知识挖掘工作

在一个组织中,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知识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来看,隐性知识是占绝大部分的,因此,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期刊社知识管理工作的重点,而如何对隐性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须通过正确引导,将编辑的切身利益与期刊社的利益相挂钩,打消编辑人员的各种顾虑,使其认识到,分享隐性知识是一件对本人对组织都有益的事,既增加了组织的知识资产、壮大了组织的实力,每个成员又都可以从分享中提高自己,从而能够主动、积极地深入挖掘自身具备的隐性知识,并努力将其转变为组织共有的显性知识。

(三)完善各种保障机制、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

基于知识管理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需要期刊社形成并完善各种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只有制度规范,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够正规化、机制化,才能够有效、持久地开展下去。期刊社关于复合型人员培养的保障机制能够从制度上对编辑人员的培养提供各种保障,消除编辑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地投入工作,而不必过多地考虑与工作无关的因素;竞争机制能够督促编辑人员产生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最终使得整个编辑团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合力;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与动力,提高编辑人员的创新能力,并且为创新工作提供制度上和物质上的保障。

[1]冯桂娟.信息时代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

[2]温军.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手段[J].新闻爱好者,2008.

猜你喜欢
出版界显性出版业
国际畅销书作家及其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及传播分析
出版界与图书馆界阅读推广合作研究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
全景式梳理新千年来的中国出版业
——南大社推出《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