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京故宫与乐都瞿昙寺的异同

2011-08-15 00:43宋昊
群文天地 2011年9期
关键词:建文帝彩画故宫

■宋昊

故宫,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的,是明、清封建王朝统治者所居住工作的宫殿建筑群。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公元1420年基本竣工,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3,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间房,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瞿昙寺,藏语称“卓仓拉果丹代”,亦称“卓仓多杰羌”,意为“乐都持金刚佛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瞿昙乡所在地,南距县城约17公里,该寺是乐都南山地区最大的寺院。瞿昙寺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其总体结构布局雷同北京故宫,人称“小故宫”。该寺背依罗汉山,面临瞿昙河,北傍松花顶,南望照碑山,是一组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群。自明洪武年间创建迄今,已历600多个春秋。这座寺以雄浑古朴、珍贵文物和拥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巨幅彩色壁画驰名西北,被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景仰为佛教圣地,迢迢远来,进香朝拜;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花儿”盛会区之一。

瞿昙寺坐落在略成正方形的城堡内,土城名为“新城”。该寺占新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从山门起的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宫殿式建筑,两侧建有御碑亭、护法殿、壁画廊、左右小经堂、四座镇煞佛塔、大小钟鼓楼。这些形制各异的殿堂,错落有致,气势宏伟。

公元1392年,朱元璋派兵到青海北部一带追剿元兵残部,当地藏族人不明情况,形成混乱局面,三罗喇嘛凭借声望写信招抚,使藏族部众归顺了明王朝。这件事不仅使得青海地区结束了改朝换代造成的混乱局面,也使得朱元璋认识到了以三罗喇嘛为代表的宗教势力在青海地区的作用、地位。公元1393年,三罗喇嘛去南京进贡并请求对他的寺院给予护持和赐名,其实在当时来说就是一座小小的佛堂而已,可是朱元璋却欣然答应,并且下令拨款建寺,这就是瞿昙寺得名的由来。

那么,两个建筑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会有何关联和异同呢?

前面已经提到,位于青海乐都的瞿昙寺,又名“小故宫”,这个是有道理的。首先,瞿昙寺是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后又经过永乐皇帝朱棣扩建并完善,而北京故宫则完全由永乐皇帝修建。其次,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而瞿昙寺的主要建筑也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其余建筑左右对称。

最主要的一点是,瞿昙寺内最宏伟的建筑——隆国殿及两侧抄手斜廊,是依照故宫太和殿之前身即明朝的奉天殿为蓝本修建的,隆国殿前左右对称的大钟楼、大鼓楼则模仿奉天殿两边的文楼与武楼(清朝的体仁阁和弘义阁)而建,其建筑无论从大木结构、斗拱形制,还是细部隔扇“簇六雪花纹”、枋头“霸王拳”、垂脊截兽小跑、平座滴珠板、鼓镜柱础,均与故宫建筑一致无二。隆国殿两侧的抄手斜廊是国内现存的唯一实物,极为珍贵。因此,这也是瞿昙寺被誉为“小故宫”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瞿昙寺还与永乐皇帝朱棣有着很深的渊源,期间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谜团。

笔者曾经在瞿昙寺工作过,在那里听到了这样一个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势力较强,主要是针对蒙古的边防任务。其中,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宗,年号建文。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在后来的《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建文帝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他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胡濙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在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僧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他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随后,他们一路行至罕东,便在朱元璋修建的瞿昙寺内削发为僧。直至后来的明宣德皇帝,宫廷积怨才渐渐淡去,于是,在原址上大肆兴建瞿昙寺,才有了后来的规模,因此,瞿昙寺内才会有一些注有“大明永乐年施”等字样的文物。这也是为何瞿昙寺的建筑群会呈现出一派巍峨壮丽的皇家殿堂的风范。

说到故宫与瞿昙寺的不同点,则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瞿昙寺中除去隆国殿以外的其他主要建筑(宝光殿、瞿昙寺殿、金刚殿、小钟楼、小鼓楼及配殿宝塔)却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大木结构和木装修为甘青地方手法,尤其是小钟楼、大鼓楼以及四座配殿的前瞻木结构是典型的青海地方做法。官式建筑与地方手法交相辉映,是瞿昙寺建筑的一大特色,是古建筑研究难得的实物资料。

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他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下面就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3座大殿是故宫中的主要建筑)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故宫的建筑。

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中和殿(明朝称华盖殿、中极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为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保和殿(明朝称谨身殿、建极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故宫整体是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的。整个宫殿,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除建筑外,瞿昙寺的壁画、彩画以及石雕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瞿昙寺壁画总面积为1523平方米,其中明代早期的占到了79%,其余的为清代壁画。大钟楼南廊和大鼓楼南廊为明代壁画,内容主要是佛本生故事,人物造型准确,形象优美,线条流畅而柔中带刚,人物所持器皿,如玉碗、熏炉、提壶、兵器等均为宫廷所用,仅宫廷的团扇就有九种之多,人物服饰多为宫廷装束,可见,此壁画应出自宫廷画师之手。大钟楼北廊和大鼓楼北廊为清代壁画,是甘肃凉州平番县(今甘肃永登县)民间画工所绘,设色艳丽、线条琐碎、保存较好。而绘制于隆国殿内墙的壁画,则级别最高,其内容主要为三世佛与藏传佛教中的密宗欢喜佛,画面高5米的巨幅佛像。全部沥粉贴金,绘制精美,色彩艳丽,大气磅礴,估计应是出自藏传佛教绘画高手之手。

瞿昙寺内保存的较为完好的内檐彩画约有800平方米,分为官式和地方两种类型,彩画内容丰富而精美。绘于隆国殿及大钟楼、大鼓楼的一组建筑彩画为明代早期的官式彩画,用色以黑、绿、白三种颜色,以晕色和相互串色来增加图案的层次。隆国殿内檐彩画,色调统一,图案严整,与北京地区明代早期官式彩画同出一范。而瞿昙寺殿的彩画,则为清代维修时重新绘制,其纹饰繁杂,无统一规制,用色则以黑、绿、蓝、红、白五种颜色,带有很浓的地方彩画的特点。瞿昙寺丰富而精美的彩画为气势恢宏、富丽堂皇的建筑群披上了一件华美的羽衣。

说到瞿昙寺的第三个特点,就不得不提石雕了。瞿昙寺石雕建筑装饰及陈设数量多,种类繁,且均为官式须弥座形象,规制统一,雕刻细致,精美绝伦。在众多的石雕中,于隆国殿内摆放的“象背云鼓”则最具代表性。整个石雕通高2.93米,底座长宽为1.54米×1.14米,重约3吨,雕一小象跪伏在莲花座上,温驯敦厚,憨态可掬,回眸凝望。长鼻卷起一朵莲花,其神采令人顿生怜悯。小象身披璎珞,背负净瓶,上起云纹鼓座,鼓座上置一桶木帮皮面巨鼓,鼓面直径1.25米。这座雕像比例适度,雕工精湛,形象生动优美,堪称稀世珍宝,不愧是出自明代宫廷工匠之手。

北京故宫和瞿昙寺,虽然相隔千里,但足以说明当时中原王朝与青海千丝万缕的政治联系,以及对边远地方的统治和重视。故宫声名远播,虽然瞿昙寺的名气不如故宫,但其鲜明独特的建筑风格、绚丽多彩的壁画,却是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深入研究,为弘扬青海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努力。

猜你喜欢
建文帝彩画故宫
朱棣“魂牵”建文帝
地方彩画的研究与发展文献评述*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拉卜楞寺传统建筑彩画病害调查研究及保护修复
雪中故宫
建文帝:猪队友不可信
逼近史实:建文帝贵州避难行踪推测
关外纯色古朴天成
故宫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