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1-08-15 00:43郑金侠
群文天地 2011年9期
关键词:文化站农村建设

■ 郑金侠

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就整体而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文化生活内容也更加充实,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还非常严峻。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一个首要问题,那就是一些政府部门的文化观念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依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些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从领导层面看,缺少大文化观念,没有意识到文化是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大范畴,是一项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是农村文化发展缓慢、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从文化系统自身看,对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尚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随着农村温饱线的跨越,以及科技对农业劳作的减轻,农民越来越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2、经费匮乏,设施老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困难是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瓶颈。目前,农村文化活动靠集资化缘形式来开展的比较普遍,缺少必要的、固定的活动经费,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乡(镇)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社会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机制,有钱不愿投入。这种全部依赖外援活动经费的方式,犹如杯水车薪,难以为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乡镇把原本是文化事业的项目和活动全部变为文化产业,让其挣钱自我发展、自生自灭,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同时,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场地,难以满足群众之需,普遍为小、差、散的状态。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现存文化站、文化中心及各类文化基础设施简陋,大多已经超过其“服役”年龄,老化情况严重。大部分镇文化站配置的是“几本书,外加一块牌子一间房、一枚章子一张床”,村文化室则挂牌而已,有名无实。政府实施的“村村通电视”工程因本地经济实力、地域条件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西部偏远山区电视覆盖面还很低,原有农村广播基本丧失、有线电视覆盖户不足50%、网络更是一片空白,使得大部分农村群众仍然不能看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极大地制约了农民对文化、科技的渴求与市场、世界的联系,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

3、农村文化专干不专,人才青黄不接。乡镇文化专干队伍老龄化、学历偏低,高中或初中学历者还非常多,空编缺员较为严重,专业技能不专,文学艺术创作、群众文化辅导等人才紧缺,加之缺乏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现有队伍已不能很好地发挥指导辖区内群众文化活动和管理文化市场的作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良莠参杂、供不足需的状态。县区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文化工作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少且单一,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再者,乡镇文化专干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得多。有些乡镇领导认为,文化站干部只是写写标语、出出宣传栏,节假日期间配合团、妇、兵搞些文体活动罢了,致使农村文化站工作错位。因此,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干部一年到头被当地政府抽调去包村协助农村中心工作,比如计生工作、催粮入库工作、山地综合开发工作等等。文化站干部无法集中精力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指导农村文化工作,久而久之,文化站干部成了“农村工作组”,当地政府部门的“万金油”,即使想一心一意干好本职工作、繁荣农村文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文化事业,引进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十分困难。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现象严重、队伍不稳,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忽视的瓶颈。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整个农村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农村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对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重视。思想的重视和认识上的提高,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党的“富民”政策,不仅是指物质、经济上的富裕,还包括精神、文化上的富裕,更要认识到文化对经济的巨大的反作用。同时,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文化上。农村落后于城市、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基本国情,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况且文化建设又不同于经济建设,它不仅牵涉到外在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建设问题,还牵涉到内在的精神形态的文化建设问题,即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问题。它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需要我们去探求和掌握。这些都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为此,各级党政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加强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的学习和教育,要时刻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和对物质文明建设所起的推动作用,不断拓宽文化工作的职能和领域,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了农村文化事业就是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为社会的稳定、为乡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2、增加财政经费投入,保障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将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鼓励社会办文化,推动乡村民间文艺团队走产业化的路子,在保证文化公益性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可适当开展有偿服务。要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针,逐步把文化产业办成集教育、科技、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具体地说,一是要把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列入县、镇(乡、街道)两级公共财政预算,市、县(市、区)要制定出台以奖代补的政策,鼓励镇(乡、街道)、村加快文化阵地建设。二是镇(乡、街道)财政要保证农村文化活动有一定标准的经费。三是要在村级集体可支配资金中确定一定的比例用于文化活动。四是要动员和鼓励民间资本举办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和有关捐赠活动。五是在体育彩票的收益中,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唯其如此,才能千方百计服务农民,大力推进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3、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契机,增加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建立和完善农村乡镇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文化室,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农村相对落后的文化设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重点建好镇(乡、街道)、村和社区文化阵地和设施,重视基层文化阵地和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当前,要对基层文化阵地和设施进行必要的普查,以盘活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必不可少的公共文化设施,并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要注意为农民 (特别是老年农民——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农民人数会快速增加)提供沟通、交流的活动场所,包括老年人合法的、健康的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确保“村村通”长期有效运行,量力而行地建好村级广播站、图书室、阅览室、电教电影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确保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的实施,即基本实现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二是文化建设与服务农村经济相结合。利用电教室、阅览室向群众传授种养技能,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播放专题片等形式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帮助。

4、建好农村文化队伍,增强人力投入。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人员。要定期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考核、评选和比赛,发展和培养更多的业务骨干。县文化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对农村文化干部进行培训,重视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特别要加强对农村青年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培训,提高其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扩大农村文化艺术积极分子队伍,使他们成为当地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骨干。并实施激励性措施,改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具有较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年轻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站工作,切实改变目前乡镇文化站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同时要特别注意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工作。对这支队伍,我们不光要使用好,更要培养和培训好。

以上这些措施和建议落实到位,我们的农村文化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才能人才辈出,才能大发展、大繁荣。

猜你喜欢
文化站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欠发达地区乡镇(街)文化站现状与亟待解决问题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唱响“工人先锋号”米市文化站获殊荣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浅谈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管理——关于迁西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