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的比喻

2011-08-15 00:50远人
青春 2011年11期
关键词:耶夫斯基陀思动笔

◎远人

念中学时就喜欢小说。初三时(1986年),动手写过一部24万字的长篇。时至今日,读过这部习作的也只有当年的同班同学。那时初生牛犊,以天才自诩。后来读得多了,敬畏心就出来了,以致很多年只读不写。在超过十五年的时间里,我的写作是诗歌,阅读的却是小说。总希望有朝一日能再次写出一些小说,否则,这么多年的小说就白读了。

但动笔并不容易,到2002年,我才开始重新写小说。之所以动笔,不是我对小说有了理解,而是实在太喜欢。我喜欢虚构一些故事,然后把自己放进去。这个过程让我很快乐。于是我想,大概是我的生活过得太简单了,如果我有写日记的习惯的话,那么每篇日记肯定是乏善可陈的,正如散文,我写的散文基本涉及阅读,很难记录生活。而小说就不一样了,进入小说世界时,我感到自己有了很多个自己,他们有的为所欲为,有的杀人放火,有的像天使样善良,有的又如魔鬼般可憎。

但我知道,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不断分裂出去的我自己。

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文坛后写的第二个小说叫做《双重人格》,这个主题到晚年还让他迷恋。我很明白,一个动手写小说的人若不是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话,他就没办法进行故事的编织。这个时代并不缺少故事——感人的故事、残酷的故事、惊心动魄的故事乃至匪夷所思的故事,处处俯拾即是。但从故事到小说的距离始终就像端着望远镜看远处。在望远镜里,什么都近,但一旦离开,才发现那地方和自己实在是远得很。

因此,在我看来,小说最需要的就是如何介入你想写的故事。

好的故事绝非就是一个好的小说,尽管好的小说会有、也应当有一个好的故事。

二者似是而非,又泾渭分明。

这就取决于人物了。一是故事中的人物,二是写下他们的人物。但他们都是作者自己。

或许,在小说的写作中,作者该做的其实就是面对“小说”这两个字。“小说”的“小”,是看起来的“小”。同样用望远镜的比喻来说,在镜头里看见的地方虽然近,但确实很小,但却小到什么都包括了,小到任何一个局部都让读者心领神会,小到任何一个细节都出现在读者眼前。《战争与和平》的气势无人能及,但它的细节却几乎把毛细血管都翻了出来。

自然,不会每部小说都像《战争与和平》,正如不会每个小说家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但至少,他们给小说提供了一个标准,提供了一个尺度,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最顶尖的小说。实际上,读一部优秀的小说,也就是那个写下它的作者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写小说。只是,我们是否真正听懂了他们的所言很难确定,我惟一明白的就是虚构的角色和真实的作者之间,一定需要生发着某种变化。

这个变化有什么结果,小说写出来就是什么样子。

猜你喜欢
耶夫斯基陀思动笔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毛毛雨
春天的雨
赌博牵制大文豪
传世名著的背后
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
多写创意日记激发动笔兴趣
论梅列日科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