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网络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011-08-15 00:45苏德琼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育人政治思想

苏德琼

(苏德琼:四川农业大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利用已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环境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而对传统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给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认真研究网络文化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提出应对这种挑战的策略,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构建起大学生牢固的精神支柱,提高他们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网络文化的特殊功能提高了大学生的素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之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一)视野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舞台更加广阔

网络文化依托的是互联网,而其具有高度信息化和开放的优势,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在众多年轻网民中,大学生是上网主体。在这种状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挖掘大量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吸纳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使思想得到全面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主动及时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实践主张。视野拓宽了,渠道畅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信息获取途径和传播方法等被大大突破,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空前广阔的舞台。

(二)教育模式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势更加明显

一直以来,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讨论、座谈、社会实践等活动。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课堂的外延空前扩展,数量巨大、内容各异的网站成为新的课堂,而且优势明显;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投入后可以复制和共享,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渠道大量增加,教育模式由内向型转向了外向型、被动型转向了主动型,优势更加明显,教育效果更好。

(三)信任感增强,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

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任感问题是影响和制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关键。学生不愿意向老师讲真话是当前高校的普遍现象,并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严重阻碍。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一局面得以缓和甚至消解。在网上所有网民的人格、权利、地位等一律平等,平等带来了自由、宽松的“网际”关系,学生便会在网络这个特殊情境中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便可以借助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生存方式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强化他们在网上的自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从而提高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得以强化。

(四)渗透性强,便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

21世纪合格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中包括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把各种文化知识和技能渗透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注网络文化,利用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

(五)富于活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虚拟功能的支撑下,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更为逼真,形式更为活跃,吸引力更强,有力促进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一维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的转变,利于向新的领域开拓创新。

二、网络文化之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峻挑战

(一)观念激荡和思想冲击极易把大学生引入歧途

信息全球化,必然会发生不同地域和国家间的思想文化冲突。在网上,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甚至消极、不健康和反动的观点随时存在,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容易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牺牲品,误入歧途又不自知,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

(二)网络的虚拟性,易造成大学生的道德危机,迷失人生的方向

网络的虚拟性必然导致上网者远离现实生活,人际关系淡漠,社会责任感淡化,出现情感危机、信任危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差等,由此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愈来愈严重,是非不分,反丑为美等现象越来越多。大学生识别能力有限,极易受这些问题的影响,不能明辨是非,迷失人生的方向,这势必减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三)黄毒和不良网络游戏泛滥,严重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处于思想不成熟期,阅历浅,经历少,对具有暴力倾向的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识别能力较差,对黄色信息的抵御能力更弱,由网民进而变成网虫,继而变成网迷,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损害身心健康,后果相当严重。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网络文化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合理构建这个系统,是一个既迫切又艰巨的任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建设好校园网络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意义深远。

(一)加强网络设施建设,实现环境育人

加强网络设施建设,是占领网络前沿阵地的物质前提。校园网建设好了,可以把大学生从校外拉回到校内,实现环境育人。同时积极开展网络技术革新研究和技术改造与创新活动,使校园网成为技术含量最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

(二)制定校园网络规则,实现管理育人

网络规则就是网络运行和发展中应该遵循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它必须纳入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之内,还要遵循社会伦理道德规则。网络文化中理所当然地包含了这些规则,它通过强化管理来发挥作用。高校校园网有着更加特殊的要求,必须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要求,提出相应的校园网络规则,并按照这些规则来约束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

(三)积极占领宣传阵地,实现正面育人

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宣传阵地,必须有科学、健康、全面、新鲜的教育内容为支撑,选取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内容不断丰富、更新,积极加强“红色网站”及网页建设,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主流宣传和正面教育。

(四)创新形式,建设一流校园网络新型文化

校园网站要创新教育形式,要以新鲜活泼的形式、通俗生动的语言开展交流活动。当前,大学生网迷不断增多,主要原因是校园文化环境荒凉,学业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紧张所致。上网可以在虚拟世界中释放自己的情感,找到寄托,但网迷最大悲剧性结局是导致人格异化,心理扭曲,情感缺失,道德滑坡。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渗透其中,虚功实做,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起来,建设一流校园网络新型文化。校园网络新型文化是由“两个轮子”承载的文化类型。一个轮子是网络上的文化产品,通过上网获得;一个轮子是网络下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创设、组织来实现。网上和网下要互动、互补,网上的文化产品必须符合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和生活状况;网下的校园文化活动则要与网上的主流宣传协调一致,思想教育的“虚功”要实做,也要重视宣传、鼓励等因素的强大作用。

积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种有效途径。改变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普遍真理。

[1]李庆国.面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北京:党的教育,2002.

[2]王宇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应对网络的挑战[J].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

[3]周梅.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洛阳: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