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讨

2011-08-15 00:45马雪莲王宁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体育课师生关系体育

马雪莲 王宁

一、体育课教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兴趣产生于实践活动,并且直接影响着实践活动的进行,它是人的一种复杂心理活动。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本技术、个体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依据教学大纲,课堂上学生练习内容和任务安排是否合理;教学设计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是否正确;学生活动量的大小是否合适;场地器材以及气候条件是否影响;学生对技术动作掌握的情况及身体机能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可能作为内外刺激而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变化。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始终伴随着学生的兴趣活动。

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体系,学生是一个活动的主体。学生兴趣的产生必然伴随着生理机能的变化,积极的学习兴趣伴随着良好的心理机能活动,它能使学生思维敏捷,动作协调有力,练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体育教师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上的激情发挥。而激情发挥的根源在于学生的配合。学生的配合主要表现在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的认可。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接受程度,可通过学生的精神面貌、练习积极情绪反馈给教师,教师会因此而调整自己的状态。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教师心情愉快,会因学生的激情而奔放,讲课内容会生动活泼,教师工作动机也会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练习积极性将会倍增,可感受到愉快的体验,使精神得到了升华,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相反,课堂上学生消极的学习兴趣就会焦躁不安、心情紧张等抑制生理机能的良性活动,从而使学生反应迟钝,动作失控,注意力不集中,使教学效果明显下降。因此,在体育课教学时,应认真合理安排练习内容、方法和手段,调节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练习的效果,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活动中完成的,也是师生之间通过互

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等心理的交流。学生在接受着体育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着心理的交流,这种交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心灵接触和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师生之间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它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及动作示范,更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练习积极性,技能掌握等都能起到重要的影响。教师敬业爱生是体育教学成功的奥秘,一切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学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心灵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和了解学生,对学生要有责任感,亲切感,信任感。教师为人师表,生动形象的示范讲解,都会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学习,能够处于最佳的情绪状态,自觉愉快的接受教师的指导,容易使学习动机转化为自身的迫切需求。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它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保障,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发挥。而激情发挥的根源在于学生的配合。学生的配合主要表现在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的认可。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接受程度,可通过学生的精神面貌、练习积极情绪反馈给教师,教师会因此而调整自己的状态。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心情愉快,会因学生的激情而使自己激情奔放,讲课内容会生动活泼,教师工作动机也会有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积极性倍增,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兴趣需要。使学生由被动练习转化为主动练习,可获得良好的练习效果。

三、在体育课教学中消除学生消极学习兴趣的措施

体育课教学质量与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结合体育课教学内容并制定消除学生消极学习兴趣的措施,才能调动学生的练习情绪。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和体贴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各有各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长处。对待体质弱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自信心、创造精神、竞争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与表情变化。要用亲切的话语了解他们的情况,安排合理的运动量、活动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应耐心的给予辅导。通过辅导,可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进而产生自身鼓舞效应,萌发刻苦练习的愿望。在练习中,对于成功之处,教师应给以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成功的体验越多,自信心就越强。因为他们需要关怀、信任、更需要承认和尊重。这样学生就会对教师投以更加信任的真实感情,对教师更加信赖,亲近和热爱,对体育教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提高锻炼的积极性。

(二)合理安排练习内容和运动强度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科学的安排和布置每次课的练习内容和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课上如果安排的练习内容少、强度小或过于单调,对于身体素质和技术较好的学生感到练习枯燥乏味,练习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降低练习的兴趣,从而动摇学生学习的动机。如果练习内容安排的复杂,任务和强度较大,对于身体素质和技术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对练习产生反感或对教师产生厌恶情绪。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练习内容和手段,采取灵活多变的练习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三)端正教学思想,增强敬业精神

在体育课教学中,场地的环境、器材的新旧以及气候条件等,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练习欲望,学生练习时心情舒畅,积极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就会大大的影响学生的练习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讲明体育教学的目的,并主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在雨、雪天气后,教师主动带领学生扫雪、擦场地。在冬、夏季教学中教师不畏严寒和酷暑,精神抖擞表现出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在刮风天教师迎风讲解,以高质量、严格要求地完成各种动作示范,这都会增强了学生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四)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

在体育课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生理条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只重视掌握运动技术能力的教与练,而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学与练”。考核制度往往只注重考试的结果,成为判定学生体育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甚至还会扼杀学生的自信心和锻炼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教学的效果。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高校体育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体育教学目标也由传授运动技能向学生身心健康方向转换。高校体育教学过程,是在传授运动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要重视学生体育意识、体育习惯的培养;要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对象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距,注重学生的潜力和个性发展,确立科学的体育教育理念,搞好体育教学考核的根本就是要重视教学过程。在考试中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必须关注运动能力较差,运动基础薄弱的学生体育学习情感。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个体进步幅度,纳入体育考核之评价中。这样在体育课教学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特长,学生在运动中获得的成功,能够感受到愉快和情感的体验,使精神得到了升华,调动学生锻炼的极积性。

[1]杨学明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

[2]曲宗湖.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

猜你喜欢
体育课师生关系体育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特征及价值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我们的“体育梦”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