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2011-08-15 00:45段敬平
大家 2011年17期
关键词:体育改革教学模式

段敬平

高校体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取代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教育多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这种教学目标的定位侧重于强调学生的运动技能,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忽视了体育教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必须由运动技能的培养向学生的身心健康方向转变,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评级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变革,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陈旧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始终受传统的竞技教学模式的影响,技能、技术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成为了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客观方面来看,这导致了高校体育朝着竞技体育的方向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通常有两大类:一是,普通体育课程;二是,专项体育课程。这两类课程的采用,对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始终未能摆脱竞技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从而难以贯彻体育素质的教育,难以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的发展,进而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徘徊不前。

(二)课程发展滞后于教学目标

确立正确的高校体育指导思想和合理的课程框架是完成体育工作目标的基本保障。然而,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还未能建立起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体育进步、开展素质教育需要的、具有高校特色的、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其主要原因是理论内容体系与实践教学不配套,原有的教材利用率低,教材内容单调,重技术分析,缺乏健身内容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和知识、方法介绍,与学生的生活相距遥远,不便于掌握与运用,更难以培养学生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这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能力方面难于找到切入点。

(三)大学生缺乏健身意识与锻炼方法

根据调查,我国高校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每天不少于1h锻炼的体育概念相差甚远,有的学生甚至除了体育课之外,几乎不去户外锻炼。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与体育习惯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危机。

此外,许多大学生并不具备自我锻炼的能力,其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的分散活动或课外体育活动时,除了能够完成教师硬性规定的任务外,许多学生呆在场边上休息观望,其中女生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与我们长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方法的弊端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改变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危机,必须深化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定位

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增强体质与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向用“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引领高校体育教育的方向发展。将体育教学从以往的传授知识、技术、技能逐步向对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等意识的深层次延伸,向人文关怀渗透,努力营造出让学生体验愉悦、兴奋、欣慰、畅快等情感的体育环境。从而培养学生自信、勇敢、进取、协作等精神,使人文精神培养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灵魂,使高校体育环境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潜力。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应加强对日常健康的认知教育,将健康教育同体育教育结合起来,让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并不局限于体育达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及以后的人生阶段都养成具有一定技巧性和目标指向性的体育锻炼的习惯。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的建立要从教师与学生双方面入手,不断改进与完善二者的体育认知,从而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奠定理论认知基础。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积极尝试多元化教学形式

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各高校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积极尝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乐于参加更多的课外休闲运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享受人生的乐趣与真谛。

目前,有些高校开展了以休闲运动为中心的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将课堂教学、课外运动以及生活等多方面结合起来,促使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休闲体育的方向发展。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将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本,使学生个体在独立或自主的行为中展现出来,为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了条件。这种多元化体育教学形式的发展,可以形成课内外教学的一体化,从而顺应终身体育与全民体育的发展趋势。

(二)重视教材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媒介。一本合理的、优秀的教材,不仅能反映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反之,如果我们的教材陈旧老化、缺乏活力,就很难完成大纲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应广泛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调整补充新的内容,以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要更加多样化。首先,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改变过去轻视体育理论课而重视体育实践课的情况。要求学生从思想上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懂得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则容易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进行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这也是加速体育普及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次,改变过去以田径、体操为主要内容的教学,适当加入一些活动性高、对抗性强、锻炼价值大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体育课活动的内容,也更能激发学习投入学习的激情。最后,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技能基础、体育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开设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爱好选择体育项目上课,这样基本上能够体现因材施教,分别对待的原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改革考核方法,优化评价方式

高校体育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而采取的一种检验教学效果与成果的方法。这样的考核不仅能督促学生精神饱满地参与体育课的教学,课余积极进行练习,还能有效反映课堂教学的效果,检验教学成果。过去,我们的体育教学评价往往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终身体育”主导思想的具体实施。因此,新时期教师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优化评价方式,从而更加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在高校体育改革的考核中,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评价体系,避免由于学生自身身体差异、体质强弱有差别、运动能力有差距而带来的考核成绩落差过大的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对学习进程的评价,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学生学习的进步应体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上,将努力的程度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这种新型的考核标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育意识和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健康奠基,而且能够充分体现“终身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进程。

四、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创新。总之,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中,教师一定要以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途径,以培养学生明确的体育意识为目标,以学生的终身健康为指向,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从被动接受体育教育向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转变,进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陈媛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初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

[2]刘丽朋,高延军.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

猜你喜欢
体育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改革之路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瞧,那些改革推手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