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诗人沈善宝咏史诗探析

2011-08-15 00:42中国计量学院人文学院杭州310018
名作欣赏 2011年23期
关键词:历史

⊙珊 丹[中国计量学院人文学院, 杭州 310018]

从汉代班固的《咏史》开始,咏史诗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借咏史来咏今,借怀古以抒怀。正如黄筠在《中国咏史诗的发展与评论》中所说的:“虽以历史为内容,并非简单的述古叙述,而着重在表现识见,言志向,咏胸怀,抒感情。有的借助对历史人物的追慕和赞赏,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向往;有的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说,表达自己的政治信念,有的则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自己身世的感慨。”正因为咏史诗的重点在于通过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因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在对所咏叹史实、人物都会有不同的选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感慨。

咏史诗不仅仅是男性诗人的专利,历代女性诗人也常常闯入这一创作领域,借古人之事,抒发自己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看法,寄托自己的胸襟怀抱。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后期,女性诗人的性别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张扬,女性作家往往会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去重评历史,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和独特的生命感受。

沈善宝是清代道光、咸丰时期重要的女性诗人。生于吴兴望族沈家,父亲沈学琳曾任江西义宁州判,母亲吴浣素为“一时名媛,才藻富丽,著有《箫引楼诗集》”①,但其一生经历坎坷,十二岁时父亲沈学琳骤然去世,遗下一家八口生活无着。沈善宝奔走于江浙两淮,以卖文鬻画奉母养家,并积累资金,将逝去的父母、妹妹、小弟和伯祖等八人归葬于丁家山祖坟,直到三十岁才嫁与来安武凌云为继室。其独特的身世经历,使沈善宝有着不同于一般闺秀的高远志向、超卓见识。当时士人李世治曾评价她说:“吐属风雅,学问渊博,与之谈天下事,衡量古今人物,议论悉中要。”②其咏史诗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品评历史人物,表达对历史政治的思考

沈善宝以一弱女子之身抛头露面奔波大江南北,这种独特的经历使她产生了强烈的自信,因而在品鉴历史人物时,她往往会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尖锐辛辣。如《吊岳武穆王》:

全由纯孝结精忠,南渡贤豪孰与同。

誓抵黄龙恢赤县,难将丹悃挽苍穹。

权奸有狱成三字,天子无心返二宫。

弱息尤能明大义,女儿亦是万人雄。

历代吟咏岳飞的诗歌很多,大多数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秦桧。即使是将岳飞父子悲剧的根源指向皇帝宋高宗,也往往是指责其听信谗言,乱杀忠良。如明邱 《岳王坟》:“草木犹知表荩臣,君王乃尔崇奸相。”而明代诗人文徵明《满江红·题宋思陵与岳武穆手敕墨本》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宋高宗:“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沈善宝与文徵明同样直接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皇帝,“权奸有狱成三字,天子无心返二宫”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秦桧的奸计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宋高宗根本就不希望恢复北方失地,不希望被金人所掳的徽钦二宗能够归来,这才是岳飞父子悲剧的根本原因。用语虽然直白,却鲜明地表达了对忠良被害、国家蒙难的痛心与愤慨。

其《吊韩蕲王》同样是将矛头直至最高统治者:

百战功勋照史青,一鞭黑卫策西泠。

短衣侧帽身空健,剩水残山梦独醒。

臣愤忍消闲岁月,君心甘作小朝廷。

当年鼙鼓劳巾帼,江上蛟龙不敢听。

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因在宋金议和之后杜门谢客,居家阅书读经,绝日不言兵。一代名将只能是短衣青驴闷游于西湖之上,任大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其原因也是因为“君心甘做小朝廷”。

而对于造福于百姓的君王,沈善宝却不吝赞美之词。五代之时,中原战乱不断,梁、唐、晋、汉、周政权更替,在南方和巴蜀地方,还有许多割据政权。在这种混战割据的形式下,吴越王钱 钱王“善事中国”、“保境安民”进而“纳土归宋”,使得吴越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特别是他修筑捍海石塘、治理太湖,开凿灌溉渠道,疏浚西湖,整理鉴湖,建设苏州、杭州城,开拓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奠定了浙江粮仓——杭嘉湖平原的坚实基础。沈善宝在《谒表忠观》对钱王的历史功绩给予热情的赞颂和高度的肯定。在这首长诗中,她热情地称颂钱王对吴越地区的贡献:“忆昔残唐社稷倾,干戈遍地豺狼横。鱼盐之中异人出,一扫全浙烟尘清。”正是因为钱王,吴越之地能在干戈战乱中保持平静,对于这样的君王,是“父老欢迎酌郊野”。钱王纳土归宋,并不是没有逐鹿中原的能力,只是“为爱苍生守臣节”。正是因为如此,在“梁唐晋汉祚递移”,“西蜀河东事争战”的混战中,“惟有东南十四州,百年不识乱离忧。民安 席时丰稔,覆载恩深孰与俦”。诗为七古,用层层铺叙的手法描述钱王的保境安民的历史功绩,情绪饱满,笔力豪放。末尾还将钱王与南宋小朝廷做了对比:“化家而国真英雄,却嗤南宋朝廷小”,爱憎分明,显示了沈善宝豪放的个性与不凡的胸襟。

男性文人在品评历史人物时,往往遗忘了历史人物身边的女性,而身为女性的沈善宝,却往往关注被历史所忽视的女性形象。如在《吊岳武穆王》,她在尖锐批判宋高宗君臣贪生怕死的行为之后,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一个柔弱却深明大义的女性——岳飞的女儿银瓶。岳银瓶,本名岳李娥,是岳飞的次女。父兄冤死,李娥欲为他们鸣冤不果,抱银瓶投井而死,时年仅十三岁。在沈善宝眼中,这个柔弱的女子虽不能如父兄一样在沙场上杀敌报国,但为父兄伸冤从容赴死,亦是令人钦佩的人中之雄。在《吊韩蕲王》最后一联“当年鼙鼓劳巾帼,江上蛟龙不敢听”亦将梁红玉金山擂鼓激励抗金将士的壮举与南宋朝廷的忍辱偷生来对比,写出了在国家民族生死关头身为女性的铮铮铁骨。岳银瓶与梁红玉都是在正史中没有记载的人物,但她们的事迹一直在民间流传。沈善宝在凭吊真实的历史人物之时,将民间传说中的女性角色带入其中,并给予高度的评价,显示了女性作家独特的眼光和与独到的历史观,也可以看出,在清代中晚期,女性作家已经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企图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去重评历史,重新评价女性的历史价值。

二、品评历史上的女性,寄托自己的情怀

咏史诗不是用诗歌记载历史,因而进入咏史诗的历史史实与人物往往是诗人主动选择的结果。诗人选择的标准来自于诗人特有的情感与特定历史人事之间不期然而然地交集与对应,使得诗人在与古人感同身受的联想中寻找到了精神寄托。在沈善宝咏史诗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女性人物。从她的《鸿雪楼诗选初集》中可以看出,在她46首咏史诗中,吟咏女性历史人物的诗歌有35首,占全部诗歌的76%。沈善宝咏史诗的这种取材特点,与她独特的心理态势有密切的关系,而其心理态势又与她的出身经历有密切的联系。

沈善宝十二岁时父亲沈学琳在江西义宁州判任上,为同僚陷害,上吊而死。父亲的去世对于沈善宝的打击非常大。父亲是“直以七尺躯,欲挽世风靡”③,却蒙冤而死,这让沈善宝“哀哀抱痛恨,终天长已矣”④。为父报仇的心愿一直深埋心中,但终因“设我殉父亡,更谁承菽水”⑤,更因是闺阁幼女,为父复仇的心愿终成泡影,也成为了她心中永远的痛。失意无望而又不甘的心态就在对那些能手刃仇敌的奇女子的咏叹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补偿。

赵 娥

杀父仇难共戴天,闺中立志在贞坚。

相逢狭路施神勇,如雪龙泉试酒泉。

谢 娥

巨盗江湖杀父夫,自甘易服作奚奴。

宝刀快抉仇人首,梦境都缘孝念符。

赵娥东汉时表氏县(今高台)人。其父赵安,字君安,被当地豪强李寿所害。赵娥有三个弟弟,都立志为父报仇雪恨,但不幸相继死于瘟疫。李寿与同宗族人庆贺,对众人说:“赵家强壮绝尽,只有女弱,何足复仇?”赵娥之子庞 得知此情后,还告其母。赵娥“ 棉车怀剑”,于灵帝光和二年二月(179年2月),刺寿于都亭前,得报父仇,然后到县自首。县令为之感动,放还乡里。《后汉书·烈女传》记载了赵娥的事迹。明吕坤《闺范·谢娥杀盗》记载:“谢小娥,幼有志操,许聘段居真。父与居真同为商贩, 申兰申春杀之。小娥诡服为男子,托佣申家,因群盗饮酒,兰春与群盗皆醉卧,娥闭户斩兰首。大呼捕贼,乡人擒春,得脏钜万。娥乃祝发为尼。”从“相逢狭路施神勇”,“宝刀快抉仇人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沈善宝内心中对手刃仇敌为父复仇的强烈愿望。

不能为父复仇的原因是“自恨弱草质,不栉非男子”⑥,年仅十二岁的沈善宝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女子的悲哀与无奈。沈善宝出身名门,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期即有才名,她曾回忆:“周岁识之无,总角解吟讽,三唐与六朝,过目皆成诵。”⑦她的早慧得到了父母亲的肯定和赞赏:“随宦章江擅彩毫,吟成博得双亲喜。”⑧母亲曾做《寄长女善宝寿光》诗,有“尔负奇男志,吾将孝子看”⑨之句。长辈的肯定和赞赏使她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了自信,也使得她对才名的渴望超出了一般的闺阁才女。父亲去世后,沈善宝女承子职,以鬻诗卖画来奉母养家,并独立积累资金,将父母兄妹等八位亲人并葬于祖坟,这一男子都难以完成的壮举更增添了她的自信心,她渴望与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巾帼英雄一样,在这个男性的社会中取得立足之地,赢得世人的尊重与承认。在她的笔下,出现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如《题仕女图》中的花木兰、冼夫人、韩夫人、秦良玉,这些女性都是历来为人所知的奇女子,她们在国家民族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在历来由男性大展身手的沙场上屡立奇功。沈善宝渴望的是能如这些巾帼英雄一样,在男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创立不朽之功业。而更让人瞩目的是,沈善宝在不遗余力地歌咏这些奇女子时,更给读者展示了她们身后软弱、庸碌的男性,如冼夫人的“儿庸夫弱”,因而“叱咤风云仗须眉”。明末之时,“空将厚禄豢庸臣”,“辛苦沙场只美人”。在这种背景之下,更显示了这些女性的盖世奇才。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即使是女性拥有了男性难以比肩的才华,取得了不朽的功业,在这个男性的世界中,也难以取得与男性相同的声名与地位。“一自美人归卫国,逐令公子绍唐皇。功成图画凌烟阁,独惜蛾眉姓未扬。”(《红拂》)更为残酷的是在沈善宝所生活的年代,女性已不可能如冼夫人、冯 一样立功封侯,“投笔请缨空有愿,安能巾帼觅封侯”的感慨在沈善宝的诗歌中不断出现。但是正像沈善宝在《满江红·渡扬子江有感》所说“肘后难悬苏季印,囊中剩有文通笔”,极富文学才华的沈善宝给自己规划了一条以文学取得声名的道路。在她的咏史诗中,大量出现的女性形象,是古代的那些声名显赫的才女形象。

卫茂漪

玉女簪花格独新,千秋笔阵仰夫人。

右军殚尽临池力,名噪兰亭已后尘。

蔡文姬

解辨琴弦幼慧奇,中郎有女胜男儿。

千秋独擅临池妙,八法曾为太傅师。

宋若昭

珠联璧合共蜚声,姊妹才华莫与京。

论语十篇新著出,六宫争拜女先生。

在诗中,沈善宝全力渲染这些女性的突出才华。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但却是卫夫人的学生,《兰亭序》无论怎样有名,也是在卫夫人的簪花格之后才产生的。古人以无子为人生最大的遗憾,但对于蔡邕来说,精通音乐、书法、诗歌的女儿蔡琰更胜男儿。宋氏五姐妹也是因超人的才华而蜚声京城。沈善宝的两组《题仕女图》诗分别从女性自身与历史发展的角度大力褒扬女性才华,显示女性完全不弱于男性的可能存在,也显示生活在清代中晚期的沈善宝已经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有着与男子同样独立的生命意志和同样珍贵的人格价值。她以咏古的形式,借古人之事,表达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对男性中心话语的叛逆。

清代佟景文在《鸿雪楼诗选初集》序中评价沈善宝诗说:“至如吊古咏物遣兴感怀诸作,揆度事理,言中有物,一空前人窠臼,尤征卓识非寻常裁红刻翠者所能望其肩背,此才也岂惟巾帼中不易得,正恐翔步木天入金马玉堂之选亦不数数觏也。”⑩此言不虚。沈善宝以其超人的才华,高远的见识,独特的视角,给我们留下了这些优秀的咏史诗作,为我们展示了清代知识女性真实的内心世界与追求,为我们了解清代闺阁女子的生活开辟了新的道路。

①② (清)沈善宝:《鸿雪楼诗选初集》原序三·一。

③④⑤⑥ (清)沈善宝:《鸿雪楼诗选初集》《述哀》卷一·三,民国初年铅印本。

⑦⑧ (清)沈善宝:《鸿雪楼诗选初集》《除夕祭诗》卷三·十八,民国初年铅印本。

⑨ (清)沈善宝:《名媛诗话》卷六·十四,清光绪五年鸿雪楼刊巾箱本。

⑩ (清)沈善宝:《鸿雪楼诗选初集》原序三·一,民国初年铅印本。

猜你喜欢
历史
元旦的历史演变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7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