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情异趣,殊途同归
——烛之武与触龙形象比较

2011-08-15 00:42夏继先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62
名作欣赏 2011年26期
关键词:秦师秦穆公郑国

⊙夏继先[湖北大学文学院, 武汉 430062]

利情异趣,殊途同归
——烛之武与触龙形象比较

⊙夏继先[湖北大学文学院, 武汉 430062]

《烛之武退秦师》与《触龙说赵太后》均是我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分别塑造了烛之武与触龙这样光彩照人的形象。两篇作品既根据人物面临的形势、任务等共同之处,采取了语言表现、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相同的表现方法;同时,又各自突出了二人辞令的独有特色,形成了巨大差异,使他们成为各自独立、绝不混淆的“这一个”。烛之武面对“敌我矛盾”,强调理、突出利,触龙面对“内部矛盾”,强调情、突出理;二者趣味迥异,却达到了同样的目的,可谓“利情异趣,殊途同归”。

烛之武 触龙 异同 利害 情感

《烛之武退秦师》与《触龙说赵太后》均是我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分别出自著名的历史散文《左传》与《战国策》;前者以纵横捭阖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不计前嫌、挽狂澜于即倒的英雄形象,后者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了一个知难而进、解国家之危难的智者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与《触龙说赵太后》存在许多令人惊奇的相同之处——烛之武与触龙面临的形势相同,均为外寇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事情的结局相同,同样是面对黑云压城、大厦将倾的危机,力挽狂澜、化解危机;甚至作品表现手法也有诸多相同之处,人物语言、细节描写甚至侧面衬托的运用在两篇作品中均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烛之武与触龙均在国家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力挽狂澜。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僖公三十年,事件的起因是:重耳逃难的时候路过郑国,“郑文公亦不礼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由于在郑国受到了侮辱,回到晋国做了国君的重耳就联合秦穆公攻打郑国;秦晋两国兵临城下,郑国情势危在旦夕。《烛之武退秦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塑造了挽救国家于危机的胆智超群的英雄形象。触龙说赵太后这件事情发生在战国后期,赵惠文王死去,年幼的赵孝成王刚刚即位,这个时候,秦国加紧了对赵国的攻打,赵国形势岌岌可危。为了求得齐国的帮助以解除赵国面临的危机,赵国群臣竭力进谏,希望赵太后能以大局为重,忍痛割爱将自己的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但赵太后不但一口回绝,还明白无误地告诉左右,谁再敢说让长安君做人质,“老妇必唾其面!”——继续进谏之路已被堵死,国家面临着灭亡的威胁。在这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中,触龙采取极为巧妙的方式,终于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其次,烛之武与触龙之所以流芳后世、为后人津津乐道,不仅仅是因为二人功勋卓著,关键在于作品运用巧妙的表现方法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生动形象。两篇作品均把语言作为人物塑造的主要方法。《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不足300字,而烛之武的话语就有141字,占了大约一半的篇幅。在塑造人物时,作品突出了烛之武语言的不卑不亢、张弛有度;烛之武的话语中既有对秦国的尊重,又不失礼节与尊严,尤其重要的是,烛之武从“知郑亡”、“亡郑之利与害”、“秦晋之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问题的表象与实质、现实与未来,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如此一来,一个思维严谨、能言善辩的“行人”形象跃然纸上。《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共538字,触龙的话语就有329个字,更是占了一半的篇幅还多。作品突出了触龙语言情真意切、循循善诱的特色,触龙的言语中既有对赵太后无微不至的关爱,更包含了赤诚的爱国情怀——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然后进入个人情感,再谈到国家命运,步步为营,举重若轻。朴实真诚的话语终于使赵太后收回成命。

再次,注重细节描写与侧面衬托的表现力,是两篇作品取得成功的又一个共同特点。《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两个细节引人注目,一是烛之武拜见秦穆公时“夜缒而出”,这寥寥四字,却字字珠玑、一字千金,它一方面说明郑国都城被围的严重情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烛之武置生死于度外的“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秦伯说”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另外一个典型细节,这是烛之武慷慨陈词之后,秦穆公的真实心理的真实再现——秦穆公的喜形于色,正是烛之武有理有节游说的最好注脚——它突出体现了烛之武言辞的高妙与智慧的超人。《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细节描写更是比比皆是,如“入而徐趋”、“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笑”等等。“入而徐趋”中的“徐”字生动表现了触龙脚病的严重,因为,按照古代礼仪,臣子拜见国君(赵太后此时摄政)时,要小步快跑,以示恭敬,触龙此时由于脚病严重,以至于不能快跑,而只能“徐趋”。这样一个细节描写,一方面体现了触龙不顾体弱多病,一心为国的高尚品德,另一方面也为后来的进谏做了铺垫,表现了触龙的机智与灵活。“盛气”、“少解”、“笑”这几个词语,更是点睛之笔——赵太后开始怒气冲冲,随后颜色稍有缓和,最后笑逐颜开。面对如此重要的国家大事,面对如此令人纠结的感情折磨,赵太后态度前后巨变却如此之大;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了触龙游说的巨大效果。

但是,烛之武与触龙二人的形象又绝不雷同。他们之所以成为各自独立、绝不混淆的“这一个”,是作品高超艺术手法巧妙运用的结晶;具体而言,二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风格的说辞上。烛之武的言辞弛张有度、有理有据、利害分明,触龙的劝说具有闲情逸致之中别具深意的特色。

烛之武的对手是强大的秦国国君秦穆公,他面临的是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因此,烛之武游说的最大特点表现为情做铺垫、理是基础、利为主攻。

首先,情做铺垫。烛之武见到秦穆公之后的第一句话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句话看似平常,却表现了一种示弱求和的态度,表明郑国已认定必亡的结局,打消了秦人的疑虑,消除了秦人的戒备心理,为下一步的游说创造了轻松缓和的气氛。这样以来,秦晋围郑,敌对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一扫而光。清人过琪认为,烛之武的这两句话“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辞令之妙,一至于此”。烛之武的开场白确实妙不可言,但是,陈述利害才是烛之武谈论的重点,也是问题的关键。

其次,理是基础、利为主攻。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反复陈述“秦晋围郑”对秦国的利害得失。烛之武首先分析亡郑存郑对秦的利害。“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话明白指出,亡郑对秦无益——因为“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从地理位置看,郑国在东,晋国在中,秦国在西,秦国要拥有郑国必须越过晋国,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烛之武还从辩证的角度阐述了“亡郑”对秦隐藏的“危害”——“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灭亡郑国,秦国虽无所失,但晋国得郑后,疆土拓宽了,实力增强了,相对而言,秦国便小弱了。春秋争霸,弱肉强食,而秦晋比邻,客观的事实,使秦穆公不能不为烛之武的话所打动。然后,烛之武又从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保存郑国的结果上谈问题的利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则“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秦国不助晋攻郑,使郑国得以保存,郑国将会成为秦国出使东方路途中的得力助手。两相比较,“亡郑”对秦无利而有害,“存郑”对秦有利而无弊;“亡郑”抑或“存郑”一目了然。

随后,烛之武又从秦晋关系上谈了郑国存亡的利害。晋国联合秦国攻郑,实质是想通过这一事件,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进而取得霸主地位。烛之武明白秦穆公同样有称霸中原的愿望,所以秦晋联盟并不稳固,由此出发,烛之武先回顾历史——“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指出晋国背信弃义,反复无常,这就不仅使人了解了晋国的不可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秦国对晋国的强烈不满。烛之武又更进一步展望未来——“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立足天下争霸的现实,指出晋国若欲称霸,那么,亡郑后势必继续扩张,那时作为晋国紧邻的秦国是无论如何不能逃避灾难的。最后,烛之武顺理成章地得出了“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结论。于是“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纵观全文,我们不难看出,烛之武紧紧围绕郑国存亡这一中心,通过正反两面的论述,通过现实与假设的对比,通过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陈述利害。正是这种缜密的思维、准确的言辞、诚恳的态度,打动了秦穆公、感化了秦穆公、教育了秦穆公,终于也使郑国转危为安。清人林云铭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彀索中也。”这里林云鸣说的“有回天之力”毫不夸张地道出了烛之武的盖世功勋;但对于他说的“不虑秦伯不落彀索中也”的结论应当具体分析——如果说这句话突出了烛之武的远见卓识与胸有成竹,可谓肯綮之言;但是把烛之武的言辞当做设下的圈套就不能令人苟同了,因为烛之武的话语言辞恳切而不虚浮,事实清楚而不含混,实在是喻之以理、晓之以利!

触龙面对的是情令智昏的赵太后,面临的是有调和可能的“内部矛盾”,因此,他的劝说特点主要表现为机智而不失幽默、举重却以轻待之。面对赵国面临的巨大危机与赵太后强力拒谏的“盛怒”,触龙不是据理力争、义正词严;相反,他却令人意外地从自己的“病足”入手,后来竟然提出要为自己的小儿子求取“补黑衣之数”的非分要求。这样一来,一幅“庄严与滑稽共舞”的画面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正是这种“庄严与滑稽”的巨大反差缓和了当时紧张的气氛,表现了触龙超人的智慧与独特的幽默。更为重要的是,触龙的独特幽默里包含了深深打动赵太后的因素,这就是凡人难以割舍的“情”!

紧紧围绕一个“情”字,触龙在情感上下足了功夫,做足了铺垫,最后再顺理成章地以理服人。《古文观止》在评价触龙时说:“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话,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句句闲话,步步闲情”这八个字道出了触龙的游说技巧,当然,这里的“闲情”不闲,应是“处处闲情总关情”。

首先,示人以弱,博取同情。在触龙之前,从文中记载的“大臣强谏”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赵太后与众臣是有过一番激烈的争吵与较量的,较量的结果虽然是更加强硬的赵太后占了上风,但双方矛盾仍然十分尖锐。这个时候,触龙如果贸然上前,自然会碰钉子;于是,智慧超群的触龙刚一出场,便给人以“弱势”印象:一个动作“入而徐趋”,即一步一步朝前慢行,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一句话“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表明了自己病情的严重。当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出现在自己面前时,赵太后自然不会再以“唾其面”的态度对待他,正是这一言一行起到了化解赵太后怒气的作用。

其次,无私为君,拉近感情。触龙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上朝,其表面目的是为了关心太后的身体:“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我今天来看望您,不是为长安君的事,而纯粹是作为一个臣下,来看望看望自己的君主,希望自己的君主安康,别无他意。对于赵太后来说,内外交困之时有一个老臣来看望自己,这岂不是雪中送炭?触龙不顾自己“病足,曾不能疾走”的严重病情,去关心自己的主人,这一无私的忠心自然拉近了触龙与赵太后的情感距离。这时,赵太后虽然表面上依然冷峻,但“老妇恃辇而行”的语气已经缓和了不少。于是,下文在生活方面对赵太后的关注也就水到渠成了,触龙的养生理论虽然没有被赵太后接受,但“太后之色稍解”表明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已经大大缓和了。于是,触龙很自然地就进入了下一步的计划中。

再次,将心比心,明析私情。在进入正题以前,触龙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私事”:走太后的后门,把自己的少子舒祺送进宫里“补黑衣之数”。显然,触龙的要求是过分的、没有道理的,因为一个年仅十五岁、还不到弱冠之年的毛孩子竟然要到王宫里做侍卫,简直就是开玩笑。可正是这样的话,在此时最能引起赵太后的兴趣,因为从这句话里她看到的是一个堂堂男子汉对自己儿子的关爱之情,正是这一点引起了她强烈的共鸣。试想,在一片反对声中,能够找到一个知音是多么的不容易,又是多么的令人激动啊;于是,赵太后情不自禁地问道:“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当听到“甚于妇人”的回答之后,赵太后不禁大笑。在时机成熟之际,触龙便开始了明析私情:“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行文到此,触龙已经完成了由情到理的铺垫——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做事情,感情因素自然难免,但绝对不能因情害理、因情害事。

最后,以史为鉴,理胜于情。看到时机成熟,触龙立刻直截了当地向赵太后层层深入阐述厉害:“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龙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的三句话,由近及远、由事及理,步步深入,层层推进。他从诸侯之子孙没有三世而侯的原因,推导出赵太后“其爱不若燕后”的结论,指出了她“为长安君计短”的过失。一番话高瞻远瞩、振聋发聩,说得太后茅塞顿开,心悦诚服。赵太后于是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诺,恣君之所使之”。终于,“齐兵乃出”,触龙的劝说大获成功。

烛之武与触龙成为古典文库中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本身的杰出贡献密不可分,同时也是作品运用恰当表现手法塑造的结果。《左传》紧紧抓住一“理”字、突出一“利”字,塑造了烛之武这一英雄形象;《战国策》紧紧围绕一“情”字、突出一“理”字,刻画了触龙这一智者形象。二者可谓利情异趣而殊途同归。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 缪文远等译注.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清)吴楚材、吴调侯编选,葛兆光、戴燕注解.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清)过商侯编著.古文评注全集[M].台北:宏业书局,1979.

[5] (清)林云铭评注.古文析义[M].台北:广文书局,1965.

作 者:夏继先,湖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秦师秦穆公郑国
爱马说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方法探析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烛之武以何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