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相信,所以爱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之我见

2011-08-15 00:43许广慧西北师范大学的08级研究生现当代文学专业730070
剑南文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马修音乐学校

许广慧 西北师范大学的08级研究生现当代文学专业 730070

因为相信,所以爱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之我见

许广慧 西北师范大学的08级研究生现当代文学专业 730070

在这样一个重雄厚资金投入、知名创作班底、豪华全明星阵容的电影时代,当“小人物”遭遇“大明星”时,最后的输赢并不是在于明星效应,而是在于演员的深厚的演技和演员自身在影片中投入的情感。本文要赏析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正是这样的影片,影片以流水般的方式让观众在不经意间就被马修和孩子们之间相互的信任、爱和理解所感动,从而使得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在荧幕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那就是因为相信,所以爱。

相信; 爱; 音乐; 简单; 感动

在1949年的法国偏僻的乡村,失业的音乐家马修到了一间外号叫“池塘底”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学校的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他对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深感惊讶,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的管教像警察对待犯人一样对待孩子们的冲动。

性格沉静的马修试图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心底升起一种希望,他重新创作音乐作品,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组织合唱团,决定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易受伤的心。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马修发现学生皮埃尔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但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异常敏感孤僻,怎样释放皮埃尔的音乐才能,让马修头痛不已;同时,他与皮埃尔母亲的感情也渐渐微妙起来,这涉及到问题少年和父母之间的交流的另一侧面。

我一向对电影分类不以为然,比如,在自己的脑门上贴上商业的标签,便在银幕上随心所欲地搬演刀光血影;或在没有制度原因的情况下,打着艺术旗号,用晦涩和不知所云把自己的电影弄到只能‘独自等待’和顾影自怜,在我看来都不是对电影应有的尊敬,而是对电影的一种亵渎。吴宇森曾在谈到他的暴力美学时,说过“不给电影贴标签,真正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影片都是值得欣赏的。”

但是,看了这部电影,我却下意识地问了一下自己:这是一部什么电影呢?为何经久不衰呢?

因为与它早已斐然的声名相比,它显得太简单了。

它的故事是那样的简单,简单到甚至显得老套:一个教师努力用音乐去感化教养学校的学生而已。

电影中学校的名字很有意思,叫“池塘底”,是一所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们而设置的寄宿学校的名字。一如其名,学校拥有阴森古陈的建筑、笨重重叠的大门,灰色斑驳的教室以及幽暗闭塞的氛围。

夏丏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虚空。”②在池塘底,那就意味着幽晦如地狱,没有阳光温暖心灵;意味着井底之蛙,笼中之鸟,没有湛蓝的天空任意飞翔;意味着冰冷如冬,污秽丛杂,没有真情实爱的润泽。在这样的氛围中的孩子心理怎么会健全,人格怎么不会无缺陷?

此外影片的手法也是简单的,除了剪辑的紧凑和影片节奏的合理有致外,它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特效和令人称奇的技法。没有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几乎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简单和平和就是一种奇迹,一种理想。我们难以祈求生活的完美,但却可以这里找到温暖,并且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让我们坚信自己所做的,并执着的做下去。

影片中让我们无法忘却的是马修初到学校时惶恐的目光、不解的询问、人性的质疑、疲惫不堪后的自我反思……这种种的一切仿佛将他置身于教育的边缘地带,又自觉游离于人性的道德诉求。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他,能体察出被教师漠视的孩子们稚嫩脆弱的内心世界,更能感受到孩子们渴望爱与被理解的生命气息,从而祈求他们对自我言行的规范和约束。尽管这些孩子行为乖戾,语言粗俗,但是内心深处其实更加脆弱柔软。然而,如何温暖这些孤独寂寞的心灵呢?给孩子以爱、自信的力量呢?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也是爱的力量。

但是,就是因为这样的简单,你却会被感动,很简单地就被感动,感动到一直想知道那个答案:马修到底怎样了呢?他能和孩子们能彼此互相爱和理解吗?

正是电影之简和感动之深的这种反差,才让人心中有一问:这是个什么电影呢?

对这部电影来说,这样的疑问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只是在自然地表达,表达着对音乐的痴迷,对音乐的挚爱。因为这种爱,因为对爱的力量的相信,它的音乐同样是那样简单,简单到就像所有来自教堂的唱诗班的吟唱,简单到所有的歌声都不承载着具体的情节,也不具有舞台剧的表演效果和戏剧效果。往往不添加修饰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才是发自内心的。

但就是这样的音乐,却余音绕梁、令人难忘,这一半要归功于男孩那天籁般的嗓音,但更应归功于音乐本身的完美和导演对音乐的完美表现。因为不必承载音乐剧中音乐的表现功能,电影中的音乐便可以在合适的地方以合适的方式自然地出现,这部电影中的“合适”就在于,从表面上看,电影中的音乐基本是在孩子们唱歌时出现的,也就是在剧情实景需要的时候出现的。但实际上,它的每一次出现又决不是简单而随意的,在情节的拐弯处,在情感的升华处,你会发现音乐总是会以完美的旋律和表现出现,总是能自然地把所有的情节顺畅地熨贴在了一起,让马修行云流水般完成了对音乐的痴情表达,让故事在音乐的河岸里潺潺不断地淌向前方。

说它“淌”,是因为电影中的一切显得那样的自然和顺畅,马修老师的表现也很自然,就像身边的一个普通人,除了有些倔强,但对音乐一腔痴爱,他不需要我们抬头仰望,而是以平等视之。电影的镜头如此地自然,灰黄的色调一以贯之,而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荧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也像马修一样倔强地坚持着中景和全景,仿佛它只是想记录而不是去表达。在这种自然中,我们看到了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耶那种散文式的电影风格,看到了不同于好莱坞式的商业模式,看到了导演对“新浪潮”文化的致敬。看到了导演对于文化的自信,对于音乐魅力的自信。

因为这种自信,我们看到了马修对音乐的爱;因为这种爱和理解,我们会在音乐的沐浴中,感受一次心灵的洗涤。

我们会发现,原来电影可以如此质朴,如此简单,但却震撼人心。它让我们对那些大制作、大手笔的影片在观众心目中却“很小”的电影产生质疑:要那么多花哨做什么呢?电影其实和生活一样,该怎样就怎样。只要有着天籁嗓音的孩子和值得尊敬的“小人物”马修就已足够。这就是所谓的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吧。

注释:

[1]昆鸿.《放牛班的春天》,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2]志伟.《大夏书系•教师一定要看的15部电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猜你喜欢
马修音乐学校
生日谜语
马修曾迷上摄影
音乐
学校推介
马修曾迷上摄影
马修的夜晚
音乐
秋夜的音乐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