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区“十一五”畜牧产业创佳绩

2011-08-15 00:48昭阳区畜牧兽医推广中心657000伍祥文
云南农业 2011年4期
关键词:肉牛畜牧业畜牧

□昭阳区畜牧兽医推广中心 657000 伍祥文

回顾“十一五”期间的畜牧业生产,昭阳区始终按照畜牧业发展区域规划,狠抓各项畜牧生产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初步形成了以城郊为主的禽、蛋、奶生产基地;以坝区为主的生猪及回族乡为主的肉牛生产基地;以山区为主的牛羊生产基地。

1 “十一五”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

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全区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畜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围绕培育畜牧支柱产业,组织落实各项畜牧业发展政策和科技措施,战胜了重大动物疫情的挑战,畜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实现了五个增长:

一是畜牧业产值达11.33亿元,比2005年的5.0653亿元增长123.6%。五年间年平均增24.7%。

二是肉类和禽蛋总产量达7.14万t,比2005年的4.47万t增长59.7%。五年间年平均增11.9%。

三是畜禽出栏量大幅度增长。2009年猪出栏突破60万头,达691 646头,比2005年的339 882头增长103.5%,五年间年平均增20.7%;大牲畜出栏28 719头(匹),比2005年的20 279头(匹)增长41.6%,五年间年平均增8.3%;羊出栏68 724只,比2005年的54 703头增长25.6%,五年间年平均增5.1%;家禽出笼1 245 261只,比2005年的713 054只增长74.6%,五年间年平均增14.9%。

四是肉牛冻精改良配种母牛16 800头,比2005年的12 400头增长35.5%,五年间年平均增7.1%;受胎率86.6%,比2005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五是动物防疫体系得到加强和改善。新建乡(镇)畜牧兽医站兽医实验室3个;改扩建区级兽医实验室1个和乡(镇)级兽医实验室9个,补充仪器设备740台(套、件)。

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产品总量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生产方式逐步转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畜牧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1.1 畜牧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畜牧业生产和动物防疫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措施,保障了我区畜牧业生产的健康、持续、稳步发展,为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十一五”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制。一是切实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切实加强对防疫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了防疫责任制;三是依靠科技、依靠法律、依靠群众,综合防治,防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重大动物疫病免疫。五年间,免疫注射猪、牛、羊口蹄疫550.3万头(只),其中,免疫注射猪386.7万头,免疫注射牛59.4万头,免疫注射羊104.2万只,免疫注射高致病性禽流感634万只,免疫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206万头;免疫密度均达100%。

2)常规动物疫病免疫。猪瘟免疫注射359.4万头,免疫密度达92.9%;猪肺疫免疫注射73.6万头;猪副伤寒免疫注射23.6万头。免疫注射牛18.4万头。其中,牛炭疽免疫注射14.7万头,牛气肿疽免疫注射3.7万头。免疫注射羊21.9万只,其中,羊炭疽免疫注射9.7万只,羊气肿疽免疫注射2.3万只,山羊痘免疫注射9.9万只。鸡新城疫免疫注射506.1万只,免疫密度达93.3%;鸡痘、法氏囊、喉气管炎、支气管炎免疫注射562.6万只;防疫注射犬4.3万只;畜禽体内外驱虫754万头(匹、只)。

1.3 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

实施科技兴牧战略,狠抓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畜牧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畜禽良种推广成效明显。按照《云南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发放办法》的相关规定,要求申办《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对其基础设施、技术力量、引供种、生产与管理、兽医卫生防疫条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对符合条件的79个企业办理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实现了对《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网络化管理。

1.4 畜种改良效果明显

一是猪人工授精改良为主的生猪杂交改良稳步推进。以实施项目为契机,新建11个生猪人工授精站(点),在生猪主产地区,猪人工授精配种覆盖率达65.6%。

二是牛冻精改良工作成效显著。在巩固牛冻精改良科技承包的基础上,对牛人工授精配种人员实行持证上岗。通过实施肉牛良种补贴项目,降低了饲养母牛农户成本,进一步提高了肉牛养殖效益,牛冻精改良覆盖率达80%以上。

三是羊品种改良工作不断推进。指导适度规模的山羊养殖户引进波尔山羊进行杂交改良,增加了农户养羊的经济效益。

1.5 草料生产技术推广稳步推进

加大草地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力度,指导开展草地培育、除杂及牧草病虫害监测防治,普及应用青贮和氨化技术,拓宽饲草料供给渠道。

1.6 项目建设增强了畜牧业发展后劲

1)龙头企业带动,禽蛋生产迅猛发展。引进昭通华曦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建设年存笼50万只蛋鸡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禽蛋生产,城郊禽蛋生产基地初具雏形。

2)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生猪产业。昭阳区2009中央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生猪产业项目,扶持养猪示范户250户,为推动生猪生产向标准化方向迈进创造了条件。

3)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十一五”期间,昭阳区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9个。完成中央投资365万元,养殖企业自筹资金1 131.8万元。建设猪舍21 359m2、沼气池及污水处理设施1 261m3;完善和加强了水、电、路及防疫等配套设施。

几年来,生猪规模养殖企业出栏肥猪11.6万头,出售仔猪18.86万头,销售收入1.76亿元。

4)中央扩大内需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昭阳区2009年第三批扩大内需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中,总投资251.58万元。通过项目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区级和部分乡(镇)动物防疫条件。

5)肉牛良种补贴。2009年昭阳区肉牛良种补贴项目中,采购细管冷冻精液28 000支,完成冻精配种母牛18 236头。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牛冻精改良管理,实现了冻精费和配种费的分离。

6)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肉牛产业。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肉牛产业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建设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区肉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1.6 依法兴牧进程稳步推进

“十一五”我区畜牧产业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区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畜牧业的结果,是上级业务部门支持帮助的结果,是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也是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和农民群众开拓创新、辛勤劳动的结果。

2 “十一五”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畜牧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二是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严峻;三是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四是畜牧队伍及网络平台建设与畜牧业生产发展不相适应。

畜牧产业化建设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要切实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提高畜禽养殖适度规模化水平,就要认真分析我区畜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特点、区位条件,围绕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畜牧产业转化增值,提升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促进农民增收而努力。

猜你喜欢
肉牛畜牧业畜牧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黑科技”打造畜牧健康管理专家
肉牛口炎咋防治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