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从文化视角认识和加强党建工作
——90年党建工作的文化思考

2011-08-15 00:51文/汪
当代贵州 2011年32期
关键词:政党信仰马克思主义

■ 文/汪 洋

要善于从文化视角认识和加强党建工作
——90年党建工作的文化思考

■ 文/汪 洋

一个政党的活力,始于党内文化的活力;一个政党的先进,始于党内文化的先进。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文化信仰、高举马克思主义文化旗帜、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历程。从文化视角认识和加强党建工作,有利于从文化本质认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文化特征践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从文化内涵把握党建工作的时代性,从文化信仰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从文化的视角反思党建工作,会使我们对90年党的建设历程看得更加深刻,更趋本源,更为科学。

文化自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因

政党的文化自立,指的是政党用自己的文化符号、文化特征区别于其他政党,体现着政党的差异性;政党用自己的文化内涵、文化逻辑,解释着自身的存在合理性;政党用自己的文化基因、文化根脉引导着、传承着自身的发展路径,彰显着自身的发展特色。文化自立的政党,指导思想明确,宗旨目标清晰,自身建设严谨,党员信仰坚定,个性特色鲜明。党员信仰体现政党性质,党员信仰凝聚政党力量,党员信仰聚合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能够进入中国并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所青睐,这是一个从文化抉择到文化信仰最终达到文化自立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标志着党的文化自立。党建工作的历史,就是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最先走向“文化自立”的人,党文化自立的显著标志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就不能文化自立,党就将长期经受来自共产国际、来自苏共模式、来自“左”、“右”倾思想路线的困扰,党就难言成熟。因而,文化自立是党建工作的出发点。

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

文化自信,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己世界观、价值观的内心确信、充分肯定和不懈坚守,是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定。

信仰是社会的灵魂。物质至上和精神失落是现代社会的一股巨大暗流,相当部分人的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导引,曾经共同校准的人生理想又被“文革”、物欲、金钱所摧垮,于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只有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价值的缺乏,文化生活的粗鄙,消费文化的泛滥,严肃文化的困惑,真实情感的缩减,未来追求的彷徨,现实奋斗的苦闷,艰苦求索的垮塌,一举成名的虚妄。无疑政治信仰的缺失与危机是关系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

信仰是党员的生命。共产党员只有对信仰的坚定信心,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起奋进的勇气,焕发创造的活力,追寻生命的真谛,践行人生的价值,彰显政党的先进。在党的建设过程中,让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掌握了其科学性,政治上领悟了其先进性,革命中检验了其战斗性,建设中推进了其时代性,那么党员便会拥有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高度自信心和强烈自豪感,这样的党员便拥有了指导思想上的文化自信。

信仰是政党的基石。党90年的发展历程和62年的执政经历,封建势力的反扑不垮,资本主义的渗透不倒,外国列强的侵略不惧,凯歌突进也好,艰辛探索也罢,都在陈述着一个事实:信仰是党员的旗帜,信仰是政党的标志,政党因信仰而产生,党员因信仰而神圣,政治因信仰而坚定。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辛亥革命失败后十月革命胜利时,李大钊同志便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正因为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文化自信,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中,在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过程中,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同志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面对王明“左倾”路线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给第五次反“围剿”带来的失败,才有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和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正是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在全国抗战面对复杂战争局势、“亡国论”、“速胜论”甚嚣尘上的环境下,才有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科学预见;正是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才有拨乱反正的胆识,才有改革开放的辉煌。

信仰是党建的核心。党员丧失信仰,党建必成空中楼阁。文化分三层,表层和中层的文化反映着底层文化的内涵,底层文化内涵渗透于表层和中层文化。党的建设既要抓好表层的物质文化建设,又要抓好中层的制度文化建设,更要抓好底层文化即党员的信仰建设。在党组织内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民主和谐空气,社会上有先进文化的熏陶,内心里有正确价值观的支撑,高远处有理想之光的照耀,生活中有脚踏实地的前行,人生既追寻着终极关怀的崇高,又体会到现实奋斗的质感。这就是党建的使命。

文化自觉是党员党性修养的调节阀

文化自觉,指一个党员、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自我调适能力,包括对先进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先进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觉凝聚政党力量。文化的层面是相对稳定的层面,也是最深的层面,无论对一个人或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它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因素。一个政党或政权,只有把自己的政治纲领由政治的层面深入、内化、升华到文化的层面,才能真正地而不是表面地对人们产生影响力,才能真正地发挥其领导作用,这样的政权才能巩固,这样的政党才能执政。

文化自觉确保政党先进。一个政党,不论其成员分布的行业如何广泛,领域如何庞杂,也不论其成员的数量如何众多,只要这个政党具有强劲的文化整合功能,那么,其众多的成员必然具有相同的价值目标取向,具有相近的政治认同感,在心理上、行为上都会有较强的一致性特征,这是文化自觉的基础。

文化自觉调适党性修养。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文化自觉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用先进文化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文化自觉的必然要求。党性修养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练,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在大是大非的曲折考验中,日趋稳固,毕生坚守。

文化自省是执政党科学发展的动力

文化自省增强政党免疫功能。党90年的历史,就是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上不断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深刻文化自省的过程。没有“五四”运动对封建文化的自省,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播扬。没有党对大革命失败后的文化自省,就不会有“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没有党的七大对建党24年的经验教训的文化自省,就不会有党的“三大作风”的形成。没有对“文革”十年党内生活及党建工作的文化自省,就不会有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党内生活若干准则》的制定。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增强党自身的免疫功能。

文化自省驱动党建科学发展。文化自省要求对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并有效加以解决。具体来说,一是把党建的着力点放在党员信仰建设上。用党员信仰建设统领党建工作,用党员信仰建设检验党建工作。做到共产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想与现实奋斗相结合,政治信仰与常人常理常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各阶段的实际相结合。二是加强政治诚信建设。净化政治风气,防止政治投机、政治谎言、政治交易等政治腐败现象发生,构建每一个从政人员的高尚政治品格,保证从政人员的政治忠诚。三是改进政治语言系统。减少政治生活中的大话和空话,使政治语言更贴近民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构建一个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切身感受、有序参与、具体受益、充分监督、充满活力的政治运行机制。四是处理好党建的政治性与文化性的关系,一方面,避免使党建工作变成空泛枯燥的说教,变成僵化单一的命令,变成与世隔绝的清规戒律。另一方面,避免过分追求党建的文化性,任各种非主流思潮泛滥,影响并冲击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五是建设与民主法制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建立公正透明的政治制度,形成宽松和谐的政治关系,规范有序的政治环境。

文化自闭是政党先进性的最大障碍

每一个政党都存在于现实社会中,一个文化上自闭的政党其更新、发展将变得不可能。

反文化自闭应靠党内民主。从苏共兴、衰、亡三步曲可以看出,苏共起初因无产阶级追求自由民主而兴盛,中期因缺少党内民主而衰落,最后因搞资产阶级自由民主而败亡。改革开放是根治文化自闭的治本之策。广博深厚的文化资源、渐为成熟的文化心理、根基厚实的文化底蕴和积极应对的文化政策,文化交流、文化外宣、文化外交和文化外贸正推动着中华文化冲破自闭走向世界。

信仰保障自信,理想驱动自觉,特色彰显自立,责任源于自省,发展冲破自闭。对90年的党建工作进行文化思考,从文化传播力的角度扩宽拓深党的覆盖面,从文化渗透力的角度巩固加强党的执政力,从文化持久力的角度研究探索党长期执政的重大问题。不难发现,一个政党的没落,始于党内文化的没落;一个政党的活力,始于党内文化的活力;一个政党的先进,始于党内文化的先进。

(作者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资产管理司司长、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付 松)

猜你喜欢
政党信仰马克思主义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