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书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2011-08-15 00:46郭思宝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3期
关键词:垦区北大荒农场

郭思宝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目前全国第二轮地方志书编修正紧张有序进行,黑龙江垦区第二轮志书也在扎实推进。笔者审读了几部黑龙江垦区农牧场志,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认为一部高质量的地方志书,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本地地方特色(本地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突出特征),真实反映该地区时代所赋予的表现特征:

一、突出地方特色

志书的主要特征是地方性,突出地方特色成为方志编纂的第一追求。地方特色是当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特色在志书的客观反映,也是当地地情最集中最重要的体现,这就要求编纂者特别是主编对当地地情进行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通过突出表现当地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决定性、主导性作用和意义的事项与独有、特有的重要事项,突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经济特色、地域文化特色、本地民风民俗,而不是一般化地记述各地共有的一般事项和一般情况,进而把当地的基本特色反映出来,提高志书质量。

(一)突出本地自然环境特色

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特色,可从反映本地自然风貌、气候、地理区位优势等方面着手。黑龙江垦区113个农牧场分布在黑龙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上,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千里沃野,万顷良田。辖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比海南岛、台湾岛,都要大一半还多;耕地面积4000多万亩,约占全省的1/5,如果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的话,可以排21位,算是一个中等省份。世界还没有哪一个企业集团拥有如此大的农业资源。各农场分布在黑龙江省各地,在全省65个县(市)中,有45个县(市)有农场,超过了2/3,最东北部的农场是前哨农场,南部的是宁安农场,西部的是泰来农场,北部的是锦河农场。形象的说法是黑龙江省有多大,垦区分布就有多广。这可以说是黑龙江垦区的自然环境特色。只有把握好这些地情,采用多体裁综合运用,把自然环境标志性的图片,放到文前彩页或作插图;运用表格,将各项气象数据的最高、最低等数值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在体例设计上,把本地独特的风景名胜、地形地貌或成节,或升格,详加记述。在篇章设置和内容记述上,将其特色显现出来。

(二)突出本地经济特色

各地都有各地的经济特色,可从反映当地的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等方面着手进行记述。如青年农场养鸡业突出,肉用种鸡场有着独特的优势,祖代种鸡场是全省唯一的饲养繁育基地,在全国同行业中占5%以上的份额。从1986年建场到2002年累计为社会提供800万套父母代种雏,直接与间接提供商品鸡12亿只。《青年农场志》(1986~2005)详细记述了养鸡业发展历程。八五一一农场为全国奶牛大场之一,《八五一一农场志》(1993~2000)详细记述了奶牛业发展历程。八五六农场为垦区水稻种植面积大场,《八五六农场志》(1985~2000)详细记述了水稻发展历程。

(三)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可从当地本土传统历史文化、现代科技文化和历史名人文化方面着手,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黑龙江垦区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经济社会区域。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广漠荒原上聚集了一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垦荒队伍,这就是第一代北大荒人。他们当中有荣誉军人、复员转业官兵、大中专毕业生、志愿垦荒队员、支边青年、知识青年、“下放锻炼”的作家、文艺工作者以及其他人员等等。北大荒农垦事业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由包括军旅文化、黑土文化、知青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升华的北大荒文化。14万转复军人中的文艺爱好者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作品。如转业官兵中的作者林予的长篇小说《雁飞塞北》,范国栋的话剧和电影《北大荒人》等。《北大荒文艺》、《北大仓文艺》和《北大荒画报》的创办及北大荒电视摄制组的建立,加快了北大荒文化的发展与初步繁荣。尤其是北大荒版画,在晁楣、张作良等人的辛勤探索和努力创作下,异军突起。1958年3月,除军队中的1500多名“右派”悉数来到北大荒,国务院各部、委、局的600多名“右派”,其中如丁玲、艾青、聂绀弩、丁聪、吴祖光、李景波、尹瘦石等一大批文艺界名人也来到黑龙江垦区,为初创时期的北大荒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54万城市知青的到来,孕育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知青作家,如张抗抗、梁晓声、李云龙、肖复兴、贾宏图、蒋巍、陆星儿以及画家陈宜明等。从垦区知青中走出去的曲艺名家姜昆、赵炎、师圣杰和围棋名家聂卫平等,更是在各自领域颇有造诣。可以说这些都是黑龙江垦区的文化特色。这些内容都应完整记述下来。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文化的灵魂。《八五七农场志》通过附录中的文征《泄洪壮歌》,通过设置“迎战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一节,通过彩页图片,记述了1991年6~8月,八五七农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农场被洪水四面围困成为“孤岛”达10余天之久。全场先是全力以赴地固堤死守,后根据上级防洪指挥部命令,为确保兴凯湖导流堤安全和穆棱河下游17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组织突击分队炸坝泄洪,疏散人口、物资等情况。7月31日夜晚,农场领导含着眼泪一声令下“炸坝!”穆兴西堤,1亿多立方米洪水淹向八五七农场40万亩良田,13个生产队1万平方米房屋。穆兴东堤,240万亩良田、15万人口得救了。突出了反映八五七农场职工群众“顾全大局”,“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风貌。通过特别事件的记述,反映了当地企业文化内涵。

(四)突出民风民俗

俗说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垦区分布在黑龙江大部,各分局、农牧场民风民俗各有不同。北大荒人是由“移民”组成的,黑龙江垦区有着移民地区所特有的优势。据统计,北大荒人的籍贯包括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其他所有省、市和自治区,人口民族达30多个。富裕牧场2000年居住人口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藏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等1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25人,占总人口的11%。蒙古、柯尔克孜两个民族的人口都在200人以上。是垦区少数民族最多的农牧场。《富裕牧场志》,对少数民族情况进了记述,还收录了《关于富裕牧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调查》,详细记述了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和生活现状,阻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调查引发的思考和建议。《八五七农场志》(1995~2000)在第六编“社会”中设第六章“习俗风尚”,设有“节日”、“喜庆”、“丧葬”、“风土人情故事”四节,反映当地民风民俗。在“风土人情故事”中收录了“捐赠被褥里的小秘密”、“第二故乡的友爱之手”、“水稻村的新气象”三个小故事,反映了当地纯朴的民风和新时期生产队职工群众的新风尚。

二、突出时代特点

志书的时间特征是时代性。垦区第二轮志书的断限为1986至2005年,这20年,垦区农牧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各业的改革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开放开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着手,抓住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抓住细节和典型,以体现时代特点。

(一)记好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期间,黑龙江垦区全面推进农场内部政企分开改革、国有农场撤队建区改革、农垦企业集团化改革,垦区农牧场在政企分开、企业机构改革、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都应完整记述。

《八五七农场志》(1996~2000)记述了农场管理体制改革情况。“1996年以前,农场没有法人地位,没有办理法人登记,实行的是场长任期目标责任制。1996年7月,经省体改委批准,农场正式改组为朝阳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农场管理体制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向企业管理的转变。同时,集团公司内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转变职能,健全了三权分立(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三会制衡(董事会、监事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法人治理结构,各专业部门之间,构成整个集团国有资产运营、发包、管理、核算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管理体系。开始推行场长委托经营责任制。2000年,正式注销朝阳企业集团。”“2000年,农场在机构设置上,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精简集团公司行政管理人员,合并职能相近部门,一人兼多职,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使机关管理人员编制在原有基础上压缩30%。在人员设置上,引入了“因责设岗、因岗定编、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在人员聘用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民主评议和民主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择优录用。”《七星农场志》(1986~2000)记述了职工代表大会、场务公开等基层推进民主建设等情况。

(二)记好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和改革。1984年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改革的重点是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经验,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建立以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同任何新生事物成长一样,在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实践中,垦区干部职工也经历了由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由思想抵触到逐步赞同的过程。兴办家庭农场还出现了反复,家庭农场数量减少,承包土地面积减少,转让农机具部分退回等过程。后逐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改革基本推进到位,深化了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激发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垦区办家庭农场后引起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机械转让,土地、林地等承包后,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只有注意这些变化,注重宏观把握和微观细节,既写出改革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也要写出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充分反映改革发展的历程。《绥棱农场志》(1986~2000)“农业改革”一节中,就记述了该农场1988年兴办家庭农场,到1989年“全场有1333户1924人办家庭农场923个,其中包括41个家庭林场、14个家庭牧场、16个家庭渔场和852个家庭农场。”而后,“1990年又将农机具重新转让归集体经营”,记述了农场将农机具转让给职工,后又将农机具重新转归集体的“翻烧饼”过程。

期间,垦区国有企业改革、工业改革、商业、粮食流通等方面改革都取得了新进展。大多数农牧场志都抓住了这些发展变化。

(三)记好经济开放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区域经济交流增加,各地破除了地方主义保护堡垒,加强了交流合作。黑龙江垦区提出了与地方合作共建设,进行局(分局)县共建、场乡共建,从代耕土地,农机具跨区作业,传播农业科技,到医疗、教育等方面合作,加强了区域互补。垦区还加强对外开发,赴国外种地,宝泉岭分局在俄罗斯犹自治州列宁区建立了远东农场。加强这些发展变化,加强新生事物的记述,更能体现时代特点。

(四)记好人民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全面提高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标志之一,人民生活方式变化成为直接影响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垦区职工群众的收入状况、消费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教育发展、卫生保健、旅游休闲、体育娱乐方式,其存款、饮食、居住、衣着和日常用品等都发生了变化。垦区农场的职工家庭有的从生产队搬到了农场场部楼房居住,有的买了小汽车,生产队的职工家庭也安上了电脑,连上了互联网,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饮食结构、消费方式,都在悄然改变,记述好这些,更能直观反映时代特点,可读性强。有的农场志就抓住了这些变化,有的农场志却只是一笔带过,应加强这方面的记述。

猜你喜欢
垦区北大荒农场
江苏沿海垦区暗管排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
农场假期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农场
本期新闻图片
——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一号农场
对垦区道路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初探
新疆阿拉尔垦区棉花播种接近尾声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