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改革发展观

2011-08-15 00:45张忠华
党史文苑 2011年8期
关键词:生产力改革开放现代化

张忠华 顾 伟

(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 湖北襄阳 441118;军事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35)

论邓小平的改革发展观

张忠华 顾 伟

(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 湖北襄阳 441118;军事经济学院 湖北武汉 430035)

邓小平改革发展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发展理念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道路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发展动力是改革开放;发展战略是“三步走”;发展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发展保障是四项基本原则。

发展观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理念、道路、动力、战略和标准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上,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使我们党和国家内忧外困,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在这严重的历史关头,邓小平以其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创新精神,果断地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改革发展观,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站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总结邓小平改革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对于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发展理念:“发展是硬道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1]P113邓小平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他强调:“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2]P116正是在“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发展道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较多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究竟应当走什么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受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应当是多样的。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建设社会主义,“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3]P292他郑重宣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P3

从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国情和时代变化,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5]P260从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大胆借鉴外国经验,但不能照搬照抄外国模式,“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6]P2-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带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集中体现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条崭新而又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发展动力: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社会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这一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解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手段就是进行彻底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这种矛盾不具有对抗性,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在不断克服自身矛盾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那么,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式和途径是什么?邓小平认为,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手段,就是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他说:“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7]P370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等体制,改革的直接任务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僵化的社会体制,建立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新体制。因此,“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8]P135,“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9]P113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及新中国成立后头30年的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10]P90,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实行对外开放。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11]P33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文明成果,是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2]P373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邓小平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3]P3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四、发展战略:“三步走”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我们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4]P231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既不是急于求成,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符合我国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15]P354,我国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战略的科学性、合理性。“三步走”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它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艰苦奋斗,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这一战略的实现,将不但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五、发展标准:“三个有利于”

坚持人民主体的发展观,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是邓小平一以贯之的思想。[16]P357邓小平强调必须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是非得失的标准。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7]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应当肯定,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的,决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非得失的标准,就是坚持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就是坚持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高标准。

六、发展保障: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向何处去?四个现代化怎么搞?邓小平告诫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8]P164要保证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邓小平对党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作出的科学概括,体现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它已经写进了我国宪法,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一贯地加以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的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它们各自在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主要是指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它是人民团结、根本利益一致、追求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的经济基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的根本权力的政权基础,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宁的保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使全国各族人民有了团结统一的核心,这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关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思想理论基础,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科学指南,是我们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1][2][3][4][5][6][7][8][9][10][12][13][14][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1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侯远长.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沿革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发展观的变化解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张忠华,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院务部部长,上校,会计师。

顾伟,军事经济学院国防经济系讲师,法律硕士。

责任编辑 万 强

猜你喜欢
生产力改革开放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