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11-08-15 00:45李红艳
党史文苑 2011年8期
关键词:人格应用型人文

李红艳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7)

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李红艳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7)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健全人格、既有科学素质又富于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就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完善应用型人才的人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 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扩大,许多高校都确立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校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能否增强自身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是既具有科学素质又富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有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培养目标

理论界通常把人才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往往用来指称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换为科学原理。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指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应用型人才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科以上高等教育机构培养通用型的人才,他主要是按学科设计专业;一类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他主要是按岗位来设计专业。一个是按照学科培养人才,设计专业;一个是按照岗位来设计专业,来培养人才。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只是类型的不同,而没有层次的差异。

应用型人才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也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重要问题,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陷于盲目发展。《中国大学生就业》集中采访了110多家知名企业,采访发现,企业对所招聘人才的综合素质越来越看重,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中可以归纳出较集中的几种素质要求:专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践能力,认同企业文化,有创业激情和创新精神,良好的个人品质等。这几种素质涵盖了企业招聘的基本标准。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和期望,我们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健全人格、既有科学素质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此,我们必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包括文化知识素养、道德情操素养、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追求以及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时代呼唤科学与人文相融。科学和人文综合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完善应用型人才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的统一。健全的人格是追求真善美、讲求人生理想与道德情感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知识与技能却是为人所用的,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因素密切相关,知识和技能是用于行善还是用于为恶,天使和魔鬼并不取决于知识和技能本身,而取决于运用的人。长期以来,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特别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种十分有害的观念,即实用主义。这种观念认为教育只须给学生一些实用技能和实用知识,使之具备谋生的本领,而把那些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发育的重要领域,如思想道德的培育、审美的陶冶、情感的丰富、正确人生观的确立、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等非实用领域的东西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这样的教育把学生培育成了工具性的机器人,造成了学生人格发展的不健全。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完善应用型人才的人格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健康人格,关注学生的精神成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净化心灵,调节心态,启迪觉悟,提升人格。人文知识偏离于物质利益原则,其价值不能以是否从物质上给人带来直接的利益来衡量,它追求的是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教化、情感的撞击。它通过影响人的世界观来调整人对生活的态度,通过改变人的内在心理结构来塑造作为精神主体的人。大学有传授知识的任务,更有培育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职责,大学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自觉,用人文精神来培养学生的优秀精神品格,用人文精神滋润学生的心田,引导学生崇真、向善、求美,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协调发展。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而,研究表明,我国大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普遍缺乏文化底蕴,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致使他们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大大削弱。杨叔子说:“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人文对科学的作用是很大的。人文引导科学方向;人文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为科学开拓原创性源头。”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创新不是依靠逻辑推理,而是依靠知觉和想像力。这正如彭加勒所说的:“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知觉是发现的工具。”深厚的人文精神,深厚的文化积淀,能为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精神支撑。创新型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开阔的视野、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和博大的胸襟抱负等素质,都是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才得以造就的。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大师级人物,大多具有多个领域的深厚修养和造诣。许多时候,不同领域之间的跨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提琴家,这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佳话。他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我将一事无成。”类似的例证在中国和海外华人群体中也不乏其人。复旦的老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古典诗词和书法造诣深厚,独树一帜,受到多方推崇。李政道先生、杨振宁先生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他们在很多大学讲授科学与艺术方面的课程。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素养,能够使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协调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能为他们点燃创造的欲望和提供创新的燃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人们通常意义上把实践能力等同于“动手”能力。这是对实践概念词义的误解,没有理解实践的根本特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实践能力总体上分为专业实践能力和一般实践能力两大类,具体包括,动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专业技能、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刘磊通过对30位“实践高手”的跟踪访谈,总结了构成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素,即实践兴趣、匹配分析力、策划力和执行力。在访谈中,不同实践领域的专家都从“社交能力”“与人合作”、“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强调了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执行实践方案、达成实践目标的重要作用。而且这30位“实践高手”在解决自身实践领域的具体问题时,无不表现出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也是他们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践能力是与人的心理素质,如兴趣、情感、性格、意志、认知能力、自我意识能力等密切相关的,是否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不仅取决于一定的智力因素,更取决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情商是决定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提醒我们:“聪明的另一种说法,不是学术上的聪明,而是你的生活能力,诸如为人处世能力,控制情绪能力,激励自己挖掘潜能的能力。”因此,要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就要发展与解决实际问题有关的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积极的情感、高雅的志趣、坚强的意志。较高的人文素养对应用型人才的为人处世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洞察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他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能够完善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不仅会做事,而且会做人,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

[1]纪宝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EB/OL].

http://tech.163.com/06/0623/11/2KA35L4G00091VAN.html

[2]汪青松等编.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王芹萼.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4期.

[4]刘磊.“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六——实践能力由哪些核心要素构成——来自对30位“实践高手”的跟踪访谈[J].人民教育,2008年第22期.

李红艳(1976—),女,鞍山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猜你喜欢
人格应用型人文
人文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人文绍兴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