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森林文化典型案例—— 森林植物文化

2011-08-15 00:45
浙江林业 2011年7期
关键词:茶花安吉银杏

浙江森林资源丰富,安吉的竹子、兰溪的兰花、金华的茶花、开化龙顶的茶叶、庆元的香菇、长兴的银杏等森林植物文化内涵深厚,各具特色。

安吉竹文化及产业

竹子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对中华民族的文字、文学、艺术、风俗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浙江竹子看安吉。

历史背景。安吉地处浙北山区,竹资源丰富,为首批“全国十大竹乡”。安吉的竹文化底蕴深厚,经营竹子历史悠久。距今4700多年前新石器时期钱山漾遗址,已发现湖州境内先民生产和使用过的各种竹类用具。“逐层覆土,构筑平台”的梯田式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在安吉一带已有11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安吉梅溪与周边地区已形成江南竹材集散市场。清乾隆年间《安吉州志》就有关于毛竹栽培的详尽记载。

改革开放30年来,安吉依托竹资源,弘扬竹文化,独创竹工艺,打造竹精品,开发竹旅游,扩大竹规模,延长竹业链,壮大竹产业,发展竹经济,增加竹效益。2009年,全县竹产业总值达到112亿元,以全国2%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产值。

主要成果。安吉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厚实的竹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竹子资源,竭力打造全新的集竹乡经济、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精品工程,发展成果主要体现在以“十个第一”的首创精神,在全国独树一帜。

——1997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竹文化节。其间上演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安吉民间艺术——竹叶龙,由12节花灯衔接而成,演出时有龙入阵、龙戏珠、龙缠竹等12种造型。2008年,竹叶龙被列入奥运会民间表演项目。2009年,竹叶龙成为了第三十七届法国和平艺术节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表演项目之一。

——建成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级别最高、功能最齐、效益最好的竹文化载体——安吉中国竹子博览园。园区现占地面积已达1200余亩,竹类品种390余种;园区内的中国竹子博物馆内设历史资源、栽培利用、专题展览等8个展厅,馆内收藏竹子展品近万件。

——拥有被列为全国之最的港口乡中国大竹海。以安吉县天荒坪镇五鹤村为中心,有一片面积达666.7公顷的毛竹纯林,森林覆盖率96%。辖区内有毛竹林4.55万亩,郁闭度为0.7—1,个体粗壮,分布集中,平均胸围12寸,杆高12米,平均每亩立竹量280支。

——孕育了中国最早的竹材现代加工产业。1982年诞生国内第一家机械加工竹凉席企业,此后又成为竹地板诞生地。截至2010年,安吉拥有竹制品加工企业2362多家,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型企业157家,已注册商标50余个,其中国家和省级名牌7个,已形成竹家具、竹地板、竹窗帘等十大系列近6000个品种。

——打造全球最大的竹制品贸易市场平台。2007年,总投资10亿元,占地572亩,拥有1600个展位的中国(安吉)国际竹艺商贸城落成。由此,这座国内最大的集商贸、物流、旅游、商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国际商城成为拓展竹制品全球市场的开山力作。

——首创中国竹资源培育技术推广应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林学院、浙江省林科院开展科技合作,安吉县首创“劈、油、钩、垦、肥、养、砍、诱”毛竹林栽培“八字经验”,并在全国推广。其中“去三头”(去石头、柴蒲头、竹蒲头)竹林培育技术一直沿用至今。改革开放30年来,又形成早园竹丰产、一竹三笋、大径毛竹用材林培育等9项配套技术。21世纪以来,安吉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成立了林业经济发展中心和竹产业协会。

——创办全国第一个毛竹科技示范园。2004年全县启动实施了15万亩毛竹现代科技园区、15万亩竹子低产林改造和万亩竹子良种基地建设等三大资源提升工程,大幅度提高了竹资源生物产量。

——开发了全国第一家竹乐器生产企业,组建了第一支竹乡竹乐团。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出竹鼓、竹管琴、竹梆子、蒸笼鼓等近20种竹制乐器,组建了竹乐团。2005年1月,竹乐团应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为2000名外宾专场演出,受到一致好评。

——研制了全国第一套竹笋美食菜谱。安吉宾馆选用竹乡上等竹笋为原料,以烩、爆、炒等10余种方式,或独立成菜,或荤素搭配,精心制作冷热兼备的160多道笋菜佳肴,编辑出版了《百笋宴菜谱》。1997年中国竹文化节期间,安吉“百笋宴”让中外宾朋赞不绝口。

——走出了一支活跃在全国竹产区的创业队伍。全县有5000多人分别以承包经营竹林,投资兴办竹加工企业,营销竹加工机械与售后服务等形式,在全国主要竹产区创业服务,带动了当地竹产业发展。

主要经验。安吉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竹乡资源、人文底蕴和区位优势,总结出“生态立县富竹乡,打造精品赢天下”的竹文化发展经验,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充分发挥“民营效应、升级效应、精品效应、聚集效应”,弘扬竹乡文化,促进绿色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竹子的优良特性和开发价值得到重新认识,且已被逐步推上现代林业建设和山区经济建设的历史舞台。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竹文化独特的魅力,在产业中注入文化的内涵,在产业发展中传承创新文化,把竹文化的内涵和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以个体经济为主体的民营效应,政府引导,文化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走出一条竹文化带动竹产业发展之路。安吉坚持科学发展、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建设全国一流的竹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以优化结构为主线的升级效应,合理布局,精心打造,城乡并进,协调发展,促进竹文化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安吉竹文化产业由手工作坊式经营向集团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产品由初级向精深迈进。

以文化设施为载体的精品效应,完善配套,自成体系,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创造国际一流的中国竹乡。

以科学发展为目标的聚集效应,配置要素,以民为本,构建和谐,实现竹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集中布局、集聚产业和集约发展”的原则,加快引进新兴产业,减少传统低、小、散项目,放大科技创新乘数效应,坚决消除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兰溪兰花文化及产业

兰溪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金衢盆地边缘。兰花为兰溪市市花。该市兰花资源丰富,养兰爱兰风俗盛行,是全国较为集中的产兰区。1999年8月,兰溪市人民政府在兰荫山北麓建设了兰花村。目前兰花村已初具规模,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旅游点。以“基地、市场、旅游、公园”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

历史背景。兰溪兰花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在唐朝兰溪建县之前,就已成为江南野生兰的最大天然生长地之一。从古至今,文人骚客在此留下诸多赏兰观兰之佳句。近现代,兰溪兰花经历了一个低谷时期,许多传世名品散失殆尽。但兰溪百姓的爱兰、养兰、种兰的兰花情结始终不变,1987年,在众多市民的强烈要求下,兰花被定为兰溪市市花。1999年5月,兰溪被命名为“中国兰花之乡”。

发展与效应。近年来,兰溪积极招募全国各地的种兰、养兰大户来兰花村落户,至今已有140多户,拥有名贵兰花8万余盆。年销售兰苗200多万苗,兰花交易额每年在1亿元以上。

——创建兰花村。中国兰溪兰花村以兰溪境内四大兰花基地为背景,占地2000余亩。全村把兰花与江南民居融合在一起,共有118个兰苑,形成一户一园,一园一景点,种植兰花20多万盆。此外,兰花村内还设有兰花史馆、兰文化书画摄影展馆、中华兰花博物苑,向游客介绍悠久的中国兰文化。

——举办兰花节。兰溪人不仅把兰花文化转变成了自己的特色经济,还通过一年一度的兰花节将这种花卉文化传承提升。兰溪兰花节以兰为媒,以兰会友,还举办兰花名品展览、兰花市场交易、旅游协作洽谈、民俗风情演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至2008年,兰溪已成功举办八届中国兰花节。

主要经验。兰溪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兰花种植优势,产业发展逐渐由“观赏型”转向“商品型”。

以兰兴旅、多头发展。兰溪以兰花村为基地,打造旅游一条龙服务,在兰花村设有游客接待中心,开辟专门的参观通道,配套各种休闲娱乐设施。设有兰花营业房,拓宽兰花销售渠道。以兰文化为特色的兰花村,独辟蹊径地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特色促品牌、以特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以文化吸引游客。

全民养兰、产销配套。兰溪兰花村拥有近200幢兰花苑,村内养育的兰花销往全国各地,还有四分之一的兰花销往日本、韩国等地。目前,兰溪市有四大天然兰花基地和一座占地170亩的兰花村,兰花种植户近1万户,年销售兰苗200多万苗,兰花交易额每年都达1亿多元,居全国首位。

政府扶持、协会推进。为了使兰花形成产学研一条龙的浓郁气氛,兰溪成立了兰溪市兰花学会与兰溪市兰花研究会。对于参加国际、国内兰花展而获奖的种植大户,政府给予资金上的奖励或补助。

金华茶花文化及产业

金华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酸性土壤尤其适宜茶花的生长,是闻名中外的“中国茶花之乡”。金华茶花以其树形优美、花朵硕大艳丽、花姿多变、花期较长的特色而闻名于世。茶花是金华的市花,更是其文明的象征。

历史背景。金华是我国栽培茶花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建于南朝齐代隆昌元年的八咏楼,虽几经毁建,梁柱上仍保留有山茶的雕饰。到唐宋时期,本地所产的东白春芽、婺州举岩等珍品已驰名全国。

主要成果。目前金华拥有占地20余公顷的中国茶花文化园,占地4公顷、汇集国内外山茶204个品种的国际山茶物种园等。茶花作为金华的特色农业,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生产日趋规模化。随着“中国茶花之乡”的命名和国际山茶物种园的建设,金华茶花基地建设逐步走向规模化。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大户到茶花基地落户,基地建设规模也已达2000亩。同时,涌现了一批种植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年销售额均在百万元以上,带动了金华茶花基地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技术日益成熟。金华700余年的茶花栽培历史,使金华茶花生产者积累了一套传统的栽培技术和经验,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金华的茶花栽培技术已更加成熟。随着大批专业人才的培养,新品种与新技术的引进,单体大棚、连栋大棚、喷滴灌等现代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金华的茶花栽培技术不断进步。

主要经验。政府积极扶持,保障产业发展。政府统一规划茶花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组织成立茶花产业专业合作与中介组织,推动产品规模化。金华市婺城区竹马乡是茶花的主产地和集散地,该乡有l6个行政村几乎家家户户种茶花,全乡茶花的年销售额达8000余万元。

培养消费观念,引导茶花消费。努力普及茶花知识,宣传茶花文化,让茶花走进千家万户。利用每年茶花盛开的时节,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茶花旅游、茶花会展等领域。茶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茶花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通过弘扬茶花文化,引导茶花消费,繁荣茶花市场,促进茶花生产,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参加国际活动,加强交流合作。自1999年中国花协茶花分会率团参加日本国际茶花会议以来,我国茶花界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每届国际茶花会议,中国代表团都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代表团之一。金华茶花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与两种资源,促进我国茶花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我国茶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拓宽营销渠道,开发茶花产品。开发畅销对路的茶花新产品和纪念品,充分发挥茶花文化的带头作用。立足金华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体现时代精神,开发茶花艺术品。将茶花经过艺术加工,制作成干花和压花艺术品,另外可以将干茶花塑封,制成信笺、书签等,用以赠友。

把握育种趋势,培育新优品种。品种选育是茶花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目前,茶花在花色和香味上也有所突破,在全球已知的茶花品种中,绝大多数品种没有芳香味。培育花色丰富且芳香的茶花品种,是当今国际的育种趋势。当前,金华茶花的育种在花色、香味、适应性、花期及花形等方面均有突破。

壮大龙头企业,加强行业合作。进一步促进金华茶花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走“企业+农户+市场”的发展之路,扶持壮大茶花龙头企业,推广新技术,使茶花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科技含量。与此同时,着力延长茶花产业链,做实每一个环节。在市场竞争中,加强相应的行业合作。

开化龙顶茶文化及产业

开化县地处中国绿茶“金三角”地区,是钱塘江源头。开化龙顶品质优异、历史悠久,凭借“生态牌”,短短几年间,小小一片龙顶茶叶,撑起了一个大产业,为山区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历史背景。开化县产茶历史悠久,开化茶叶在明代崇祯年间就被列为贡品。开化龙顶茶选用高山良种茶树生长健壮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鲜叶原料,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外形紧直挺秀、银绿披毫,内质香高持久、鲜醇甘爽、杏绿清澈、匀齐成朵,更具有“干茶色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特征,以形美、质优、色绿,堪称钱江源头之“一绝”。

开化龙顶自1957年开始研制,生产一度中断,1979年恢复生产,并成为浙江名茶中一枝新秀。截至目前,开化龙顶茶累计荣获省部级以上大奖超过41项。近10年来,开化龙顶茶年产量翻了近三番,年销售额翻了四番,累计达到14.6亿元。如今开化龙顶茶市场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从1998年起批量出口欧盟,远销德国、法国等国家。

主要成果。自古以来,名茶就是开化县的传统产品。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开化龙顶茶已壮大成为该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2009年,开化茶产业总产量达1.06万吨,产值4.91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达到1605吨,产值3.16亿元。

——“四个一”工程促进产业升级。自1997年开始,开化县实施了名茶生产“四个一”工程。即培育100个名茶村,聘请100位名茶师傅,年产1万担名茶,实现1亿元产值。开化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县域农业一大特色产业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希望产业来抓。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龙头企业,壮大基地规模,建设专业市场,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开化龙顶名茶俏销全国、走向海外。

——“放心茶”工程树立品牌形象。“十五”期间,开化县制定了《有机茶、无公害茶叶“十五”发展规划》。依据该《规划》,实施了以无公害为重点的栽培与管理模式,推进了“放心茶”工程步伐,开化县已被列入全国无公害茶叶基地示范县,开化龙顶茶被认定为全国无公害绿色食品。目前已建立无公害茶园6万亩。

主要经验。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良的茶叶品质以及持续实施的名茶名牌战略,使开化人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致富之路。

政府调控、统一品牌。以区域优势抱团参与市场竞争,开化县政府将原有的12个茶叶商标统一为“开化龙顶”这一品牌,相继成立了开化龙顶名茶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和机制化建设领导小组,通过优惠补助政策提高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全县无性系茶园面积、名茶产量迅速增长。

政府买单、统一宣传。2001年以来,开化县财政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开化龙顶”的品牌宣传和推介,在整体策划和营销上赢得了先机和市场,有力地促进了龙顶茶产业的发展。

政府主导、统一标准。为积极应对茶叶市场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开化县制定并实施了国内第一部名茶地方标准。从采摘、烘制到包装销售,全县统一、全程规范,全面推广应用开化名茶采制技术,并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政府监管、统一质量。将产品划分为单芽、特一级、特二级和龙顶毛峰等四个等级,并把种苗、卫生质量等部分规定为强制性标准,不仅保持了产品的优良品质,而且为市场提供了安全健康饮品。

政府推介、统一包装。为了实施好品牌战略,历届县领导年年亲赴上海、北京、杭州等地举办大规模的“开化龙顶”茶会、恳谈会,推介龙顶名茶。县里制定实施了《“开化龙顶”茶商标包装物管理办法》,使其整体形象得到了提升。目前,全县年销售名茶50吨以上、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有6家。全县50亩以上的生产大户有300多家,年销售额达20万元以上的经营户有100多家。全县把开化龙顶作为主打茶叶,全国各地有400多家开化龙顶专卖店。

庆元香菇文化及产业

庆元地处浙江西南部,是世界上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全县19万人口半数以上从事香菇生产及其相关行业,故有“菇民之乡”之称。庆元县农民人均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中香菇效益占了50%以上。

历史背景。庆元县栽培香菇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宋建炎四年,出生于庆元县龙岩村的吴三公发明了“原木砍花法”栽培香菇技术,800多年来在庆元菇农中秘传不息。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经了“段木纯菌丝接种法”、“代料栽培法”和“高棚层架栽培花菇法”三次重大技术变革。199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庆元县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历史最早”列入《中华之最》荣誉大典。如今庆元县已成为饮誉全球的“中国香菇城”,香菇业成了庆元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主要成果。悠久的历史孕育并造就了多彩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菇民区形成了独特的“香菇文化”。

——“砍花法”和“惊蕈术”是当年吴三公种植香菇的独特技艺。砍花法是古代种菇的唯一方法,它并不需要菌种,只要选对树种并运用手中的斧头,砍出不同的纹理便可出菇。同样的菇木,敲了就出,不敲不出,自此而形成一种“惊蕈术”。为防止这种秘技以及其他方法、经验的外泄,加上对生命和自然现象的畏惧与崇尚,在菇民社会中形成了迥异于当地方言的“香菇语言”。

——庆元、景宁、龙泉三县均有由菇民集资建成的菇神庙,其中以庆元西洋殿菇神庙规模最大。每年农历七月庙戏期间,菇民忘却成年劳累,杂耍、演戏、焰火,尽情欢娱,同时进行商品交流,互通信息。

主要经验。庆元县香菇产业已形成了较长的产业链,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全县常年食用菌干品产量0.5万吨,年交易干品量1万吨,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年产值(三产累加)超过11亿元。

规模适度、以质取胜。随着国内外食用菌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压力与日俱增,单一的量的扩张已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县政府适时调整了发展思路,提出了“适度规模、主攻质量”的发展战略,在现有产量的基础上,主攻质量,以质取胜。

培育龙头、精深加工。县政府以现代农业的理念来改造传统的香菇产业,坚持一二三产并举的方针,以三产促二产,以二产带一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纵贯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生产、流通、加工三大产业集群。

标准建设、夯实基础。庆元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了菇农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副业式的零星种植逐渐为专业种植所替代,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的良好态势。标准化生产的实施,提高了产品质量、效率和效益。

创建品牌、增强后劲。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庆元县着力打造“中国香菇第一品牌”。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宣传,不断挖掘香菇文化内涵,如今,“庆元香菇”已成为国内外业界和消费者广为知晓的区域性品牌。

科技支撑、持续发展。以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为代表的庆元食用菌科研机构,凭借其作为浙江省食用菌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省食用菌开发中试基地、国家级食用菌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两大科技平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为庆元县乃至全国香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技术保障作用。

长兴银杏文化及产业

长兴县地处太湖南岸,苏、浙、皖三省交界,是我国银杏的著名产区,素有“白果之乡”称誉。作为当今地球上生存的最古老的一种高等植物——银杏,在长兴县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长兴白果以果型大而匀称,核壳洁白如银,种仁细腻甘甜而驰名中外,备受人们的青睐。

发展现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兴人称银杏、青梅和板栗为农业“三宝”;90年代末,素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又和幸存在长兴的扬子鳄,以及有助于揭示2.5亿年前生物大灭绝之谜的长兴灰岩,被世人誉为长兴“三大自然瑰宝”。该县境内生长着10万余棵银杏树,其中百年以上的银杏5924株,均已被挂牌保护。

历史背景。长兴银杏以古著称、以品名世、以质取胜。早在三国时期,银杏就从这里向江苏、安徽一带传播,至唐代扩展到中原。在国内常见的古银杏树中,单株虎踞于庙旁村口的居多。唯独长兴县有数千株古银杏成林,且每年都郁郁葱葱,硕果累累。这样集“原、野、古、奇”的银杏群,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十分罕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堪称“银杏之乡”。在长兴县小浦镇,有一道长12.5公里的古银杏长廊,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有2320株,蔚为壮观。

主要经验。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对银杏产品需求的日益扩大,银杏产业在长兴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长兴县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在发展效益农业、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明确提出了“宝中求宝”的发展战略,把银杏作为该县的农业主导产业加以重点培育。

政府加大扶持,积极推介产品。县政府对银杏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扶持,同时积极向市场推介产品。该县每年都参加中国农产品展示展销、省农博会、上海新春农产品联展、海峡两岸农产品展销等市场营销活动。

实施品牌战略,创出品牌效应。2000年,长兴白果就已注册“银梅牌”商标,“银梅牌”银杏以品质优良、营养丰富誉满海内外市场。在2005年浙江省农博会上,“银梅牌”银杏获得金奖,已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认定,被浙江省林业厅认定为森林食品。

开发森林旅游,促进三产发展。八都岕已被列为浙北古生态旅游圈,周边农家乐也蒸蒸日上,每年接待上海、江苏等游客在15万人次左右,给当地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条件。在森林文化建设方面,已有中央电视台、中国林学会等拍摄完成专题片。

建立外销体制,疏通出口渠道。煤山镇在实施“跨世纪万亩银杏工程”中,先后投资800万元修筑机耕路及排灌设施,采取经济补助的形式鼓励农户种植银杏树,浙江金巴开植物制品有限公司对银杏产品进行深度开发,生产用于治疗心血管等疾病的银杏叶制剂,以进一步推进银杏产业的发展。

实施科技兴林,实现优质高产。自1995年以来,已经先后完成了人工授粉、银杏超小卷叶蛾病虫防治、银杏资源的调查和选优等科研课题。小浦镇“十里银杏长廊”里的古银杏在人工授粉后,每株的产量从以前二三十公斤提高到二三百公斤。截至2010年,长兴县拥有银杏总面积近4.5万亩,近100万株,银杏年产量480吨左右,产值400多万元,银杏面积和产量、产值在浙江名列前茅,已经成为全国十大银杏主产区之一。

猜你喜欢
茶花安吉银杏
银杏
我眼中的茶花
茶花
美丽的茶花
小丑拉绳
看到了什么
腊月里的银杏果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茶花泉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