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艺术能让1+1无限大

2011-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1年13期
关键词:三重奏脑科学大提琴

把艺术注入科学,你或许就能走出以发表多少篇论文来衡量成就的名利圈。如果你刚开始学习音乐,不要抱怨它太费时间,那是因为你不懂得时间管理的科学。昨晚,第97期新民科学咖啡馆呈现的“声·光·影三重奏”中,两位主讲嘉宾道出了科学和艺术“牵手”的“杰作”——让人们的浮躁指数更低,幸福指数更高。

发现科学里隐藏的美

昨晚的“三重奏”,由旅美大提琴音乐家、摄影家黄甦的多媒体音乐作品《亿万年前的海底沉思》拉开序幕。在敲击和弹拨下,大提琴献上似打击乐器的音色——“这当年也是一种音乐上的科研,用古典乐器来挑战刚问世的电子合成器”,配着屏幕上一张张原始化石的花纹图案,将咖啡馆的听众带回亿万年前的海底。之后,大提琴的琴声配上电子音乐和摄影作品,他又将听众拉回美国西部未开发的旷野和亚利桑那州波浪谷的凄厉风景。

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沈文庆也被琴音感染。他动情地说,科学家的生活中不能缺少艺术,艺术告诉人们真善美,而科学告诉人们自然界是怎样的,两者都在探索人类心灵的深处。“科学研究者中不乏爱好艺术的,这爱好不仅调剂了生活,更让他们从中汲取灵感。”沈文庆说,《波浪谷幻想曲》令他的思绪回到42年前大学刚毕业奔赴新疆工作的年代,每当数学推导找不到尽头时,他就会眺望茫茫戈壁滩,辽阔的戈壁总能帮他跳出思维的框框。“科学中也不乏艺术的美。我推荐大家去上海光源看一看,不仅因为它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大科学工程,而且,它那以鹦鹉螺为原型设计的建筑,也能给人美的享受。”

艺术魅力都有科学解释

兽骨上打孔的骨笛其实就是人类第一件物理仪器,它是物理上的共振器。黄甦说,艺术领域里随处可见科学的影子,科学解释能揭开艺术的 “谜题”。“比如,乐器的发声原理都能用物理概念来解释,包括声波的形成、声频的合成、声波的传播、材料的阻尼性质等。”

26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研究得出一套理论:按比例分一根振动着的弦,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悦耳音程。比如,1∶2产生八度,2∶3产生五度,3∶4产生四度等。黄甦说,黄金分割点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法,在音乐上也有不少的应用,比如,莫扎特《D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共160小节,高潮出现在第99小节,恰好在黄金分割点上。

脑科学或能破“情感密码”

“科学丰富了音乐的表达方式,但科学还不能提供艺术表述情感的部分。”沈文庆说,随着科学和艺术越来越多地融合,一门交叉学科脑科学已发展得越来越快,将来它或许能帮忙破译“情感密码”——从科学原理上解释音乐等艺术是如何通过大脑激发情感,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黄甦也表示,艺术和科学乍看之下离得十万八千里,其实在两千多年前,他们就是“连体婴”,许多古代先哲对两者都很精通。“一张简单的原始细胞图,都可以成为艺术的创作源泉。”科学与艺术的“联姻”,能让1+1等于无限大。

猜你喜欢
三重奏脑科学大提琴
从STEM到STEAM:脑科学基础及教育启示
三重奏
三重奏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幸福三重奏
粮的三重奏
动手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