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研究

2011-08-15 00:54童为城
科技视界 2011年26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体育

童为城

(武汉工程大学体育部 湖北 武汉 430073)

1 问题的提出

部分大学生由于长期上网打乱了正常的生活,严重影响到个人的身心健康,耽误了个人学习的“黄金”时段。为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影响因素,结合体育运动对增进大学生体质的作用,探索通过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来帮助迷恋网络的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惑,戒除网瘾。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

2.1.1 追求时尚的心理作用

网络是一种新生事物,网络的诞生和迅猛发展,无不显示了数字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那么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如不懂网络,就可能被时代所抛弃,因此,许多大学生认为上网是一种时尚的体现。

2.1.2 寻求自尊,满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影响

在网络中,游戏的高技巧性和复杂性使参与者产生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使自我价值充分地张扬。也有的大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太大,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选择逃避,在网络世界中寻求满足。

2.1.3 大学生强烈交友心理作用

大学生在网上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聊天等手段交往,彼此双方都可以隐瞒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特征,使交往双方避开了在现实中必须面对的压力,从而可以畅所欲言,既满足了他们因心理封密而产生烦恼的宣泄,也满足其交友的需要。

2.1.4 求知欲、探新精神与认识水平矛盾影响下的探究心理作用。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加之互联网上的信息无所不包,且显现形式大学生易于接受,因而经常访问大量网站获取各种信息,如体育新闻、娱乐动向等。

2.1.5 青春期好奇的心理作用

大学生的性心理发展日趋成熟,对性的需求和欲望日趋强烈,但由于不能从有效途径接受科学的性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方法,所以只能从网络上盲目寻求感官刺激和猎奇的感觉,以至于频频光顾黄色网站而不能自拔。

2.2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2.2.1 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长时间的静坐会导致“身体的消耗减少,心脏工作量需求亦随之减少,由此可引发心肌衰弱、血液循环减慢,造成血液在动脉中沉积,为高血压、冠状动脉血栓埋下隐患。”因久坐而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和手足麻木等不适症状,长此以往易致慢性眩晕、中风等。[1]”此外,长期迷恋于网络虚拟的世界,会使学生脱离现实社会,远离学生群体,常常发生逃学旷课,或上课时不听讲而做别的事情,……甚至发展到幻想和白日梦的地步[2],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2.2 影响大学生的学业

2005年4月7日湖南卫视报道武汉大学陶教授实施拯救迷恋上网的中国大学生学生中发现,为了上网而荒废学业的大学生大有人在,占被拯救的大学生学生的45%。有的大学生因为上网而放弃了学业,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发生自杀、他杀恶性事件,虽然这只是极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但也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2.3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2005年3月l7日央视五台体育频道通过网络调查表明:有36%的学生认为造成学生迷恋网吧是学校课外活动太少造成的。因此,作为优秀人才培养的大学教育在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外,还应该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其中又以课外体育活动为关键,以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和形成。

2.3.1 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3]”事实证明:体育技能掌握好的人,体育兴趣就越浓,显示出更强烈的活动欲望,体育的习惯也易形成。[4]”针对迷恋上网的学生应采取自愿和规定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集体道德观、拼搏竞争和健康向上的体育竞赛活动,分散、转移他们迷恋网吧的注意力,淡化和脱离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同时,课外活动的展开充分体现和强化了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的作用。

2.3.2 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需要

从运动生理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大学生时期,虽然呼吸系统、氧运输系统等生理系统已成熟,但骨骼、肌肉力量还未成熟。如力量素质,男子18岁、女子13岁前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提高,此后便保持稳定或呈下降趋势;柔韧素质,男子l9岁、女子2O岁后柔韧素质水平下降。[5]以上运动生理指标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变化说明大学生决不能忽视体育锻炼。

2.3.3 优秀人才培养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德”是方向、“智”是根本、“体”是基本前提、“能力”是核心。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教学,决不能马虎,除课堂教学积极认真引导学生进行有关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技巧锻炼外,还应积极开展、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协调体育促进学生的“德”、“智”和“能力”全面发展,实现其服务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大学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当代大学生沉溺网络的原因为追求时尚的心理作用,寻求自尊、满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影响,大学生强烈交友心理作用,求知欲、探新精神与认识水平矛盾影响下的探究心理作用和大学生青春期好奇的心理作用。

3.1.2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表现在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大部分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正在逐步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并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满足社会交往愿望及陶冶情操。

3.1.3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需要和优秀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3.2 建议

3.2.1 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文明上网的习惯,鼓励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3.2.2 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通过体育理论课,使大学生明确体育在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广泛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多开展一些大学生喜欢的健身、健美、搏击等趣味性强的项目,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开辟广阔空间,并确保体育锻炼的时间。

3.2.3 体育教育部门应创造条件建立学生体育的个人档案,为建立学生体育健康方案提供必要信息和考核的依据,从而保证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数量,增强他们的体质。

[1]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编委会.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

[2]胡启先.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l992:475.

[3]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44.

[4]邹伟德.终身体育习惯的内在理论结构[J].体育月刊,2003(4):l3-l 5.

[5]王步标.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49-558.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习惯体育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