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梗阻2例

2011-08-15 00:51隋向前黄进宇朱仕兵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房室肠梗阻腹痛

隋向前 邓 旻 黄进宇 朱仕兵

周可幸 谢明斌 王士生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杭州 310003

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2例术后肠梗阻患者并获成功,报道如下。

1 病历简介

病例1 患者,男,38岁,就诊时间2009年3月29日。患者入院10天前上午9时服用止痛药后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发热、恶心、拒食。当日下午19时症状无减轻,到当地医院就诊。拍立位X线腹平片发现气液平面,诊断为“弥漫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感染性休克”。于当晚21时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开腹手术,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前壁0.8cm穿孔,腹腔内咖啡样脓液2 000mL,胃肝肠表面有脓苔。行十二指肠球部穿孔修补术并冲洗腹腔,盆腔内置引流管。术后患者腹痛减轻但仍有发热,体温38.0℃~39.0℃。4天前恢复进流食并排便。查血培养阴性,X光片示“双侧股骨头坏死”。先后给于“头孢西丁、奥硝唑、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无效。以“脓毒症,十二指肠球部穿孔修补术后”收入院。患者2008年2月出现腰痛,核磁共振检查示:“腰椎间盘突出”,间断服用“芬必得、双氯芬酸钠”。本次发病前1天患者又服用上述药物3次。体检:体温38.8℃、脉搏102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20/80mmHg。消瘦,心肺查体正常,腹平软,未见胃肠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上腹部正中可见一长16cm纵形手术瘢痕,叩诊鼓音,肝脏及脾脏未于肋缘下触及;莫菲征阴性;肝肾区无扣击痛,右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无肌卫;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脊柱及四肢:无畸形及压痛、叩击痛,无关节红肿,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血:直接胆红素7.5μmol/L,白蛋白27.4g/L。血:白细胞13.2×109/L,中性94.4%,血红蛋白112g/L,B超:下腹部少量积液。X线胸片:右上及右下肺斑片状影。诊断:①脓毒症;②十二指肠球部穿孔修补术后,弥漫性腹膜炎;③双则股骨头坏死;④腰椎间盘突出;⑤支气管肺炎。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腹腔冲洗等治疗1周后,患者腹痛缓解,完全正常进食,但体温持续不退,最高时达40.9℃。入院3周出现双侧髋关节疼痛,查髋关节MIR提示双侧髋关节脓肿,B超下穿刺液培养为金葡菌生长。更换敏感抗生素治疗无效。2009年4月25日全麻下行双髋关节清创引流术。术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术后第8天,患者出现腹胀、腹痛,停止排便排气。体温升至39.0℃。查腹部平片及CT示低位肠梗阻,肠腔内大量积气,肠管扩张。给予胃肠持续减压,禁食,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支持,抗感染,同时给予芒硝外敷,大承气汤灌肠。治疗7天后无效。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壁与小肠,小肠与小肠之间广泛致密粘连,互相融合,肠管明显扩张,无法游离,当即关腹。患者拒绝西医治疗。术后第3天,患者处于嗜睡状态,血压降至80/60mmHg。给予中药灌胃。组方:川朴10g,木香6g、乌药、炒莱菔子、桃仁、赤芍各10g,大枣3枚,生姜2片。加水1 000mL,煎至300mL,取汁100 mL口服。服20mL时,患者腹痛加剧,停服。2h后再次给予20 mL服下。3h后肛门排气,4h后排便,腹痛腹胀缓解。2天后出院。随访2年未复发。

病例2 患者张某,男,73岁,就诊时间2010年7月20日;患者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急,咳痰,痰中带血。在外院诊断为“风心病,主动脉瓣、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房颤,心衰”。于2001年11月行主动脉瓣、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机械瓣)。术后胸闷、气急症状消失,长期口服华法令治疗。5年来又有胸闷、气急发作;多次住院治疗。4个月前胸闷、气急加重,伴头晕,偶有视物不清,无晕厥。有吸烟史40年,每天10支。无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36.4℃;P:60次/分;R:20次/分;BP:124/68mmHg。神志清;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无黄染;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怒张;肝颈返流征(+)。两下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界向左下明显扩大;心率65次/分,律不齐;主动脉瓣区及二尖瓣区可闻及金属音;三尖瓣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于右肋缘下3cm可触及,质软;脾未触及。腹部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分。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及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交替出现。动态心电图:全天2秒以上长间歇70次,最长间歇为3.8秒(为窦性停搏),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及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交替出现。B超:二尖瓣、主动脉瓣功能良好;三尖瓣中度返流;肺动脉压60mmHg;左房11.0cm×9.5cm;右房9.0cm×6.9cm。肝静脉、下腔静脉增宽,肝大。头颅CT:老年脑改变;凝血时间21.1秒,INR1.73。D-二聚体372.0μg/L。血常规:白细胞3.6×109/L,中性粒细胞60.58%;血红蛋白104g/L;血小板106×109/L。超敏C反应蛋白1.06mg/L。大便常规及隐血(-)。入院诊断: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左房、右房扩大,病窦综合征,窦性停搏;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及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Ⅲ级。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硝酸甘油、速尿、雅施达等药物治疗,胸闷气急症状好转,下肢水肿消失;但头晕症状不能缓解。入院第10天停服华法令;入院第14天在利多卡因局麻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因右房过大,电极不易固定,手术持续70min;患者术中疼痛明显。心房电极固定于右心耳;心室电极固定于右室流出道;起搏器型号:Medtronic SDR303;感知、起搏功能测试良好。术后当晚(术后12小时)患者出现腹胀,以脐周为著;随后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4次共约250mL。肛门停止排气。查体:腹膨隆,无肌紧张;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呕吐物隐血试验(+)。血淀粉酶、电解质正常。给予奥美拉唑静滴治疗。次日患者再次呕吐咖啡色液体100mL;腹胀加重。体检肠鸣音消失。B超提示:未见心包及腹腔积液。急诊CT加腹部血管CTA提示:肠梗阻,小肠、结肠明显扩张;肠系膜动脉影像重建未见明显阻塞。INR1.12;D-二聚体506.0μg/L;血常规:白细胞7.6×109/L,中性粒细胞85.70%;血红蛋白99g/L;血小板100×109/L。超敏C反应蛋白16.40mg/L。考虑诊断:麻痹性肠梗阻,肠系膜静脉栓塞?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同时给予生长抑素静注,低分子肝素(克赛)0.4mL皮下注射,1天1次。当晚患者腹胀仍不能缓解。22时给予生大黄粉2.5g加温水25mL胃管内注入。次日凌晨1时肛门恢复排气;4时解黄色成形大便1次;腹胀缓解。查体肠鸣音10次/分。INR1.13;D-二聚体410.0μg/L。拔出胃管,恢复进食;继续用生大黄粉2.5克加温水25mL口服,1天3次,共3天。入院21天起搏器伤口拆线,出院;随访1年无明显不适。

2 讨 论

术后肠梗阻常见的原因有:手术时肠管及其系膜受牵拉刺激,腹腔内的炎症刺激,疼痛刺激,腹膜后出血,麻药过量, 肠系膜血管阻塞等。临床上以手术后所致的粘连性肠梗阻为最多,其病情多变,发展迅速,处理不及时可能出现严重后果[1]。起搏器术后肠梗阻不多见。例2可能与疼痛、卧床、肺部感染、停用抗凝药有关。中医称肠梗阻为“关格”和“肠结”。明代《医贯》载:“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根据中医“腑以通为补,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该病以通里攻下,行气止痛,治血瘀为大法。肠蠕动完全依赖于人体正气之力,手术失血伤气,瘀血留滞,血运不畅,遇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湿邪中阻,以致肠之气机阻结,燥屎内停梗阻形成[2-3]。

例1中川朴苦降泻实,行气消胀,导滞除痞,善治胃肠停滞之积;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乌药通理上、下结气,能顺气降逆;炒莱菔子消食除胀利大小便;赤芍及桃仁活血去瘀[2]。姜辛散而枣甘缓,《本经》中记载到,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缓和药性的功能,助生姜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药,两药合用,共奏疏通腑气,内泻热结之功[3]。全方配伍使用,起行气止痛,通里攻下作用。大黄属泻下药,性味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功效。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等证。生大黄粉灌胃可治疗肠梗阻。

[1] 胡万乐.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分析[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J]. 2006,16(12):777-778.

[2] 李兆军,孙风华,杜平山.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粘连42例报告[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4(9):315-316.

[3] 罗向群,杨鹏.罗忠祥老中医治疗小儿疑难杂症举隅[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10): 595-599.

猜你喜欢
房室肠梗阻腹痛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思考心电图之158》答案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