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深海经济理论研究进展述评*

2011-08-15 00:42姜旭朝
关键词:深海资源研究

丁 娟 姜旭朝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随着陆地资源及陆域可开发空间的不断减少,海洋作为社会、经济以及生命支持系统的地位更加突出。[1](P5)对于深海资源与环境的勘探开发与研究活动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 70—80年代达到高潮,80年代之后趋于平稳。这期间,针对深层海水利用、深海矿藏开发、深海油气勘探、深海渔业养殖、深海环境评估,以及深海管理公共政策等方面诞生了大量的研究文献。除了从技术细节进行研究的文献之外,有大量文献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对深海开发进行了深入探讨。深海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已经为研究者和大众所接受,深海经济理论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在资源稀缺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很多国家把深海作为战略资源纳入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系统,也有国家把开发深海资源放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组织实施。深海经济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是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理论成果。[2]因此,本文系统搜集了自1960年至今研究深海问题的经济学研究文献,根据理论发展的脉络和研究内容的不同进行文献综述和分析评价。

一、深海、深海产业、深海经济的概念与发展

1873年,英国皇家海军的 HM S挑战者号科学考察船在航行途中首次发现海底有矿产资源和生命迹象,然而人们真正对深海生物多样性和矿产资源的的关注和研究只是近30年才有的事情。[3](P21)

深海,或深水,对应的英文名称为Deep-sea、Deepsea或Deepwater、Deep water。深海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通常由深海相关行业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做出相应界定,因此,不同领域对深度的界定不完全相同。通常军事领域将深海定义为300米深以上的海洋。而海洋资源与海洋工程装备开发领域一般称为“深水”,1998年“深水”的界定从200米(大陆架边缘)扩展为300米,而目前已发展到将500米作为“深水”的界限。2002年世界石油大会对海洋勘探开发水深的划分,400米以内为常规水深, 400~1500米为深水,1500米以上为超深水。而英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把海面200米以下的区域界定为深海区。[4]

深海产业(Deep Sea Industries)是人们将深海油气、矿产、生物等作为经济资源对待和开发后才诞生的名词,指的是与深海资源商业化开发相关的各经济部门,如深海油气勘探与开发、深海鱼类捕捞、深层海水利用等。在目前已知的对深海资源的经济开发中,深海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深海渔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长,日本深层海水的商业化开发做得比较成功。[5]深海油气的产业化开发虽然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但是受数次重大海底石油泄漏事件地影响,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深海石油开采的生态环境代价。[6]深海矿产和深海可燃冰资源的产业化由于受到科学技术发展和成本的限制,目前还停留在勘探采样和技术研发阶段,没有商业化开采。深海微生物由于其耐酸、耐碱、耐高压等特性,目前受到工业催化剂和生物制药行业的青睐,但是受制于采集成本和技术限制,很多产品还处于试验生产阶段,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还没有展开。

深海经济是相对于浅海经济、临海经济、陆域经济而言,一般是指人类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开采、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空间位置和资源对象的差异是划分深海与浅海及陆域经济的最根本依据。深海经济具有公有性、流动性和立体性。深海资源的开发难度大且风险高,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和高新技术,还需要多学科、多行业的广泛合作。虽然有很多研究是从经济学视角探讨深海资源的开发和商业化利用问题,但国外文献中并没有与“深海经济”直接相对应的名词或概念。海洋经济是我国学者的提法。管华诗院士认为深海经济是人类以深海资源为对象而展开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7]学者刘曙光和宋新兴及一些新闻媒体把深海问题的经济学研究统称为深海经济问题。由于海洋各部门对深海的具体界定不统一,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完整系统的深海经济统计指标和实证数据。[2]

二、深海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深海矿产资源主要指的是深海多金属结核、富钴结核和海底热液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等。目前普遍认为最具开发前景的是多金属结核和块状金属硫化物。20世纪80年代由于开发投资成本巨大,以及国际市场金属价格的动荡,人们对海底矿产的兴趣大减,2003年到2008年随着国际基础金属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攀升,人们将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重新由陆地转向深海,理论研究的焦点也集中在能否大规模商业化开采的问题上。

Kurt Shusterich认为深海矿产开采是有利可图的,只是要受制于深海探采技术的创新,目前时机不成熟。[8]Po rter Hoagland认为深海矿产的商业化开采除了取决于未来的收益率以及新技术开发带来的成本投入,而未来的收益率又受到市场金属交易价格的影响,他通过分析国际市场金属价格的变化对海底矿产能否在未来进行大规模商业化开采表示了悲观的态度。[9]后来,他追踪国际大的采矿企业的动向,发现大的采矿企业很积极的从国际海底管理局争取对特定深海区域的开采权,但是由于技术、成本及环保问题,真正的规模化商业开采还没有开始。[9]

Scott S.D.研究了海底块状硫化物的开发趋势,认为深海矿物并非是对陆地矿物的一种取代,而是为人类提供了另一种金属开采的来源,由于经济发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未来对深海矿产的大规模开发是可行的。[10][11]

(二)深层海水的产业化应用

深层海水(DOW:deep ocean water)通常指的是海平面200米以下的海水。这个深度下的海水具有温度低、营养物质含量多、病原携带少,以及水质稳定等特点。[12]深层海水作为一种清洁资源,在制冷、制药、医疗、化妆品、食品加工、渔业养殖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13](P34)

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时候,夏威夷首次提取深层海水,利用不同深度海水的温差进行海水热能转换技术(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的研制和开发,后来又进行了小规模的海藻类和深海鱼类养殖实验。真正意义上的海水热能转换发电厂虽然至今没有建成,但是深层海水作为一种绿色资源受到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日本,深层海水的产业化利用发展十分迅速,由深层海水引发的技术创新在很多领域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Takahashi MM系统的介绍了深层海水在日本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与现状,认为国家集中科研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商业开发是日本深层海水产业化发展成功的根本。[14]日本在1971年成立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着手进行深层海水产业化利用的技术研究,商业化开发始于1986年,相关产品如饮料水、化妆水、深海藻类等在1996年面市。之后日本在高知、富山、冲绳、北海道等地相继建立了13所深层海水探取基地。[5]2007年,与深层海水相关的产品销售额达到150亿日元。[14]

Pi-feng Hsieh和 Yan-Ruli利用波特的钻石理论,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研究了美国、日本、台湾在深层海水产业化发展中的差异,指出美国更侧重热能转换技术的研发,日本强调深层海水的多元商业化应用,我国台湾目前仍处于学习实践阶段。[5]

(三)深海渔业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浅海渔业资源的减少以及捕鱼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将捕鱼的范围逐渐扩展到深海领域。[15]同时,面临着过度捕捞造成浅海渔量的骤减,各国政府也通过发放许可证或提供补助的方式鼓励渔船进入深海领域进行捕捞。[16]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深海渔业捕捞大规模发展起来,当时有超过40%的渔业拖网都是在深海区域作业。[17]但是,深海渔业捕捞的规模和利益却如同“昙花一现”般短暂。在进行深海渔业捕捞的前两年,捕捞量和利润都是巨大的,比如在新西兰和南澳大利亚地区,短短20分钟就可以捕捞到60吨,但是之后的几年捕捞量骤减40%。[15]在夏威夷北部地区,1976年的深海捕捞量有30000吨,但是随后的一年却只有3500吨而且再也没有恢复过。[18]同样的发展过程也发生在北大西洋地区,深海渔业目前被认为是北大西洋地区最具破坏性的海洋产业。[4]

深海渔业的戏剧性发展过程使得学者们将研究的重点从深海捕鱼设备的技术升级转移到深海渔业资源的规范管理和深海渔业开发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从20世纪末开始,国际深海渔业经济文献较集中地出现,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深海鱼类是否是经济资源可以长期捕捞;二是对南非、新西兰等国家深海政策和管理模式的探讨。

在对深海鱼类是否是可持续的经济资源的讨论中,多数学者都从生物特点出发认为深海渔业不可持续。深海生物物种生长缓慢且生命期很长,有些鱼种的生存年龄能达到200多年。与浅海鱼类相比,深海鱼类通常新陈代谢缓慢,繁殖率低,鱼类种群的自我繁殖与修复能力极弱,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捕捞。因此,Merret N.R.和 Haedrich R. L.提出深海鱼类如同油气资源一样,是不可再生的。[19](P282)Donnelly C.认为深海鱼类因为特殊的生存环境,大部分肉质偏软,甚至呈液状,不适宜人类食用,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够进行商业捕捞。[16]Johannes R.E.认为现代化大规模拖网技术的使用极大地破坏了海底鱼类的栖息环境和产卵生态,使得鱼群规模难以维持。[20]

在对深海渔业政策和管理模式的探讨中,很多学者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对某些国际现行的深海渔业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Hutton T.等学者借助新经济体制的框架分析南非深海鳕鱼渔业,提出了政企共同管理的重组合作模式。[21]Hutton T.和Sumaila U.R.采用博弈论和生物模型对渔业管理过程中的合作管理和非合作管理以及可选择的配额对不同部门竞争的影响做了分析和探究。[22]Isabella C.通过对深海渔业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讨论,认为由于科学与政策的分离过于极端,新西兰目前的渔业管理模式不适合深海渔业的发展,深海渔业管理过程中应该实现科学与政策的有效结合。[23]Joanna Vince和 Marcus Haward从管理和公共政策角度分析了新西兰的海洋管理政策,认为新西兰的海洋政策工作是被动的,指出虽然市场工具和监管在现阶段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是将来的趋势可能是共同管理和社区管理更受欢迎。[24]

(四)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随着陆上油气资源及近海油气资源的逐渐减少甚至枯竭,世界先进国家都将油气资源的开发重点投向了深海乃至超深海。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油气勘探开始涉足深海海域,30多年来已发现了300多处不同规模的深海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巴西海域和西非邻海区域,这里集中了全球约70%的深水勘探开发活动;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世界44%的油气储量位于深海,而2006年深海石油产量仅占全球石油产量的6%。因此,三十多年来学者们对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深海勘探技术和钻采设备的研发上。

从经济学视角研究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文献主要体现两种趋向:一是对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前景的展望。学者们普遍得出的结论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受能源需求和高额利润的拉动,未来全球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有望继续较快增长,投资仍会不断增加,深海油气勘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5][26]Salem Y.等学者认为,虽然深海平台结构复杂、体积庞大、造价昂贵、技术含量高,但是深水油气田的平均储量规模和平均日产量都明显高于浅水油气田。因此,尽管深水油田勘探开发费用显著高于浅水,但由于其储量和产量高,使得单位储量的成本并不很高,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会在未来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27]二是对深海油气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特别是2010年春季BP公司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学者对深海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28][6]Andrew J.等学者认为深海油气田的开发对深海物种特别是深海地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29]Phil M c Kenna认为除了墨西哥湾外,世界其他海底油气勘探与生产作业区(如巴西深海区域、澳大利亚大陆架、西非海域、北极海域、里海等),尤其是北极海域和里海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假如这些地区也出现类似污染事故,沿岸各国都会遭到极其严重的影响,还可能引发国际争端。[6]

三、深海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在深海底层水体中有丰富的生物种群,甚至在深海地层沉积物中也生长繁衍包括微生物在内的许多生命,他们形成了一个不断生息繁衍的深海生物群体和相互依存的生物链。而深海资源的开发一定会影响海底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最近墨西哥湾的事故和污染事件给全球的深海石油开发投下了很大的阴影,使得人们开始更加重视深海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深海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

(一)从环境视角出发的深海资源开发法律体制与管理模式地设计

Amann H.认为海洋采矿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需要进行适当的法律保护和普及大范围的技术知识。[30]Warner R.M.F.从加强国际法律框架构建角度对保护深海多样性进行了阐述,认为现行的法律框架只能对海洋环境起到最少程度的保护,而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环境保护框架制度的构建对超出国家管辖权的海洋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非常有效。[31](P68)Gjerde K.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关于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题研讨会上就深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风险作了报告,结论是深海法律为深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了框架。[32]Jochen Halfar和Rodney M.Fujita认为必须赶在深海矿产大规模商业开采之前制定相关的风险预警管理标准,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加强深海生态环境保护,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采矿对深海生态环境的扰动及破坏作用。[33]

(二)对深海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地研究

Gjerde K.在陈述关于深海生物发现以及探索人类活动对深海生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深海生物资源进行可持续管理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案例,以期为今后政府开发利用深海提供一个基本框架。[32][34]M arjo Vierros等利用海洋生态学的方法对海洋空间和生物资源进行分析,希望建立一个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模式。[35]Harm Dotinga和Erik J.Molenaar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进行案例研究,提出了政策方面的建议,其中包括政策组织和工具以及与多样性有关的可调整的政策工具。[36]

四、深海公共管理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随着陆地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世界各国对深海海底矿物资源的关注和重视与日俱增。因此,站在政府和宏观决策角度对深海经济的研究文献也逐渐增多起来,其讨论的重点随着国际背景和深海开发实践的进展也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对具体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20世纪60—80年代,政策讨论的重点是对深海资源的法律框架的界定和深海国际合作公共管理模式的讨论。A lan G.Friedman站在美国的立场上,对海底矿产资源归属的法律界定进行了一系列探讨。[37]Jean-Pierre Lévy认为海底矿产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联合各国政府,建立一个国际统一针对深海矿产的国际资源政策,并对这种资源政策设计的重点和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38]P.N.Kirthisingha的论文对深海资源如何进行商业化开采的政策设计进行了探讨,特别强调了第三世界国家对深海资源的平等享有权,建议建立南北合作的国际深海资源协调开发体制。[39]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联合国在1982年4月制定出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以下简称《公约》),包括中国在内的117个国家地区在《公约》上签字。1983年3月成立了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委会,这两者均属于联合国的分支机构。《公约》确认了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开发的全力和义务,创立了解决国际争端,防止冲突,促进和平和安全的法则,是联合国的一项历史性成果。

20世纪90年代至今,深海公共政策的讨论主要是从生物多样性和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通过经济管理政策制定最大限度的减少深海资源开发对深海物种和生态的破坏作用。Jochen Halfar和Rodney M.Fujita认为深海生物具有繁衍慢、生命周期长、抗干扰能力弱等特点,对海底矿产的大规模开采会造成深海生物链的破坏和深海物种的灭绝,建议应该在商业开采之前建立完善的深海风险预警管理体制。[33]Andrew J.等学者认为我们对深海生态的了解知之甚少,深海组合拖网捕鱼已经对深海生态带来了极大地破坏,他认为深海商业捕鱼是不可持续的,应该建议建立大范围的海洋环境保护区。[29]也有学者如 Go rdon,J.D. M.等对目前的深海政策提出了批评,提出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宣布对某个区域实行从海面到海底的彻底禁渔保护。由于人们目前对于浅海与深海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关系的认识还不全面,单纯针对深海环境的保护并不能确保深海生物物种的长期持续发展。[18][40]

五、结论与展望

深海作为重要的经济战略资源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本文对深海产业、深海经济的概念、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深海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深海公共管理演变等方面的经济学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综述。总体看来,关于深海资源的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时间较短,文献比较零散,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深海经济学研究体系。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未来的深海经济学理论研究会在以下四个方向上展开。

(一)针对深海经济发展技术瓶颈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

与陆地的勘探、开发不同,海底的勘探和开发完全依靠高科技。没有下海、深潜的能力,即便坐拥大片海域,也只能望洋兴叹。过去20多年,这一趋势已经带来了海洋工程技术的大突破,但是此次BP公司墨西哥漏油事件又给人们一个大的警告,它说明目前人类在开发深海资源时还缺乏应对风险的配套技术和设备,在发生事故的时候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手段,技术上仍然存在巨大瓶颈。这也是为什么关于目前已有的关于深海的研究文献大多是从技术改进和升级的视角出发开展研究工作。21世纪的海洋之争,实际上就是科技之争。目前关于深海经济的研究文献中没有涉及到深海技术创新管理和深海科技政策的专门研究。所以,结合政治、经济实际,针对深海技术瓶颈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可能会成为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二)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深海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深海资源开发的投资和运营成本肯定会比陆地资源开发要高,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深海矿产资源的商业性开采只有在陆地矿产资源接近枯竭、市场的金属价格大幅飙升的形势下才会真正启动。但是,近些年,国际市场油气价格特别是金属价格震荡较大,深海资源的开发也相应呈现忽冷忽热的局面。如果很多国家和实体蜂拥而至进行无序开采,深海金属的大量涌入会导致市场金属价值直线回落,高成本低收益会逼迫部分开采者出局。因此,如何采集现有的实证数据,更加精确地从成本收益角度核算深海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以及确定该行业的进入退出壁垒,会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三)从生态实证角度分析深海资源开发模式是否可持续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对深海资源开发带给深海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表示了担忧。有的学者认为深海鱼类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大规模的商业捕捞会造成很多生物物种的灭绝。[15]也有经济学家提出要建立从海面到海底彻底的禁渔区。[18]但是这些都还停留在理论讨论的范围,目前对于深海采矿的生态环境评估标准,深海生态灾难的预警管理机制,深海渔业捕捞影响深海生物物种变化的实证研究等则显得更加迫切需要。只有切实可行的环境评估机制,以及大量的实证数据支持,才能判断现有的深海资源开发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也是今后深海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专属经济区的深海资源归属与经济利益分配问题

专属经济区是介于领海和公海之间的一种特殊海域。在专属经济区内沿海国享有自然资源主权,建造和使用人工岛、设施与结构等权利,有海洋科研、海洋环保的管辖权。其他国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目前的研究文献中几乎没有针对专属经济区深海资源的经济归属和利益分配方面的专门讨论。因此,融合法学、社会学、海洋学等多学科理论工具,建立资源保护和有序开发并行的国际深海资源利益分配体系和框架,也是深海经济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1]姜旭朝.中国人民共和国海洋经济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刘曙光,宋新兴.深海经济问题国际研究动态及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11):43-48.

[3]Gage,J.D.and Tyler,P.A.Deep-sea Biology-A Natural History of Organisms at the Deep-sea Floo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4]Parliam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stnote,No. 288.[EB/OL].www.parliament.uk/documents/post/postpn288.pdf.2007-07.

[5]Pi-feng Hsieh,Yan-Ru Li.A cluster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ep ocean w ater industry[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9(52):287-293.

[6]Phil M c Kenna.W hy deep-water oil spills do their damage deep down[J].The New Scientist,(2010)Vol 206:11-15.

[7]管华诗.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开辟人类健康新领域[EB/OL].http://www.hycfw.com/blog/u/guanhuashi/archives/2009/61. htm l.2009-06-01/2010-10-30.

[8]Kurt Shusterich.Mining the deep seabed:a comp lex and innovative industry[J].Marine Policy,1982(6):175-192.

[9]Po rter Hoagland,Stace Beaulieu,Maurice A.Tivey,Roderick G.Eggert,Christopher German,Lyle Glow ka,Jian Lin.Deepseamining of seafloor massive sulfides[J].Marine Policy,2010 (34):728-732.

[10]Scott S.D.The draw ing of deep seamining of metallic sulfides:the geologic perspective[J].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Offsho re and Polar Engineers,2007:6-7.

[11]Scott S.D.Futuremining of seafloor massive sulfides[J].IC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2009:37-38.

[12]Bull A.T.Bountiful Oceans[J].Screenings,2004(4):14-16. [13]Takahashi,M.M.Deep ocean water as our next natural resource[M].Terra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Tokyo, 2000.

[14]Takahashi MM.Large scale multi-step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deep sea water[C].In:Taitu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ep sea water industry and marketing activities,2008.

[15]Koslow,J.A.et al.Continental slope and deep-sea fisheries:implications for a fragile ecosystem[J].ICES J.Mar.Sci. 2000(57):548-557.

[16]Donnelly,C.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Deep Water Fisheries to theWestof Scotland[Z].Marine Conservation Society,1999.

[17]M cAllister,D.E.et al.A Global Traw ling Ground Survey [Z].Marine Conservation Biology Institute,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and Ocean Voice International,1999.

[18]Gordon,J.D.M.et al.Deep-water Fish and Fisheries Project [R].Report of the Dunstaffnage Marine Laboratory,1999.

[19]Merrett,N.R.and R.L.Haedrich.Deep-sea Demersal Fish and Fisheries[M].Chapman&Hall,London,1997.

[20]Johannes,R.E.The case for data-less marine resource management:examp les from tropical near sho re fin fisheries[J]. Trends Ecol.Evol.1998(13):243-246.

[21]Hutton T.Nielsen J R.Mayekiso M.Government-industry co-management arrangements w ithin the south African deepsea hake fishery[EB/OL].from http://www.co-management.org/dow nload/hutton.pdf,1999-05-23.

[22]Hutton,T.and Sumaila,U.R.A Bio-Economic Assessmentof the West Coast Deep-Sea Hake Fishery w ith Referede to the Optimal U tit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Resource[C]. Published in:Draft paper for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5th may 2000.

[23]Isabella C.Fishing in the Dark:Science,Values and Deep Water Fisheries Research[EB/OL].from http://hdl.handle.net/ 10063/681,2008-06-02.

[24]Joanna Vince and Marcus Haward.New Zealand Oceans Governance:Calming Turbulent Waters?[J].Marine Policy, 2009(33):412-418.

[25]John Stansell.Oil in deeper waters[Z].Second International Offshore Exhibition and Conference,organised by The Financial Times,Birmingham,U K.7-10 December 1976,Marine Policy,1977(1):261-263.

[26]Chandra K.Kumar.Commonwealth view of deep sea mining [J].Marine Policy,1982(6):239-241.

[27]Salem Y.Lakhal,M.I.Khan,M.Rafiqul Islam.An"Olympic"framework for a green decommissioning of an offshore oil platform[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9(52):113-123.

[28]S.Castanedo,J.A.Juanes,R.M edina,A.Puente,F.Fernandez,M.Olabarrieta,C.Pombo.Oil spill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integrating physical,bi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al aspects:Application to the Cantabrian coast(Bay of Biscay, Spai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1):149-159.

[29]Andrew J.Davies,J.Murray Roberts,Jason Hall-Spencer. Preserving deep-sea natural heritage:Emerging issues in offsho r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J].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7(138):299-312.

[30]Amann H.Development of ocean mining in the red sea[J]. Marine Mining,1985(5):102-116.

[31]Warner R.M.F.Protecting the diversity of the dep ths: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tional law framework[Z].Sydney Faculty of Law,University of Sydney,2006.

[32]Gjerde,K.M.Strategy for a legal framework for high seasmarine p rotected areas[R].Report p repared for WW F International,2002-01.

[33]Jochen Halfar,Rodney M.Fujita.Precautionary management of deep-seamining[J].Marine Policy,2002(26):103-106.

[34]Gjerde,K.IMO adopts new guideline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designation of particularly sensitive sea areas of the wo rld’s oceans[J].Sea Technology,2002:40-46.

[35]Marjo Vierros.App roaches to biogeo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world’s oceans[R].Presented as a background document at the CCAMLR Biroegionalisation Workshop,Brussels,Belgium,2007-08-13.

[36]Harm Dotinga and Erik J.Molenaar.The Mid-A tlantic Ridge:A Case Study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Use of M arine Biodiversity in A 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J].IUCN Marine Law and Policy Paper,No.3.2008.

[37]Alan G.Friedman.Deepseamining legislation[J].Marine Policy,1977(1):341-342.

[38]Jean-Pierre Lévy.The evolution of a resource policy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deep sea-bed minerals[J].Ocean Management, 1979(5):49-78.

[39]P.N.Kirthisingha.International policies on the economic resourcesof the deep-seabed[J].Resources Policy,1983(9):77-98.

[40]Probert,P.K.Seamounts,sanctuaries and sustainability:moving towards deep-sea conservation[J].Aquatic Conservation:Marine and Freshw ater Ecosystem s,1999(9):601-605.

猜你喜欢
深海资源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深海特“潜”队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