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猪瘟流行的新特点及防控对策

2011-08-15 00:44曹广芝赵鸿璋
中国猪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免疫耐受猪群猪瘟

曹广芝 赵鸿璋

(1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周口 466000;2河南省沈丘县畜牧局,河南沈丘 466300)

规模化猪场猪瘟流行的新特点及防控对策

曹广芝1赵鸿璋2

(1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周口 466000;2河南省沈丘县畜牧局,河南沈丘 466300)

猪瘟 (CSF)是由猪瘟病毒 (C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脏梗死为主要特征。因其传染性强,致死率高而严重危害养猪业,猪瘟是世界粮农组织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要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将其列为16种A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之一,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重大动物疫病加以防制。长期以来,我国采取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猪瘟的急性发生和大流行,取得了巨大成效,但猪瘟在我国仍不断的发生,其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外还多发猪瘟免疫失败现象,导致猪瘟的控制越来越难,因此做好该病的防控势在必行。

1 流行新特点

近些年来,猪瘟的流行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从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由典型转为非典型,出现了亚临床感染、母猪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先天性感染等,其主要特点如下。

1.1 流行范围广

据吕宗吉等报道,对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48个猪瘟流行疫点进行过疫情统计,利用RT-PCR方法和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出猪瘟的发病率达41%~44%。陈轶霞等对甘肃省猪瘟发生情况进行调查,1990~1999年的猪瘟发生率为56.6%。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异地之间畜禽及其产品的调运日益频繁,进出口或运输检疫把关不严,检疫手段落后及对一些疫病检疫不出或经营户逃避检疫,导致病原的传入和扩散。

1.2 散发流行

近年没有大规模爆发流行,呈散发流行。主要因为大规模免疫接种,猪群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率。发病无季节性,取决于猪群的免疫状态与饲养管理水平,流行规模较小,强度较低。

1.3 非典型病例增多

猪瘟在流行的过程中,其毒力会发生变化 (消毒、免疫等防控措施也对病毒毒力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弱毒力猪瘟病毒进入猪体内,一方面造成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非典型化,虽然没使发病猪群死亡率增高,但影响生产效益;一方面对一些抗体水平较高,体质较好的猪可能造成一种隐性感染或非典型病例。

1.4 持续性感染和免疫耐受

宁宜宝等的研究表明,猪瘟病毒持续感染通常是指在免疫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病毒突破机体免疫识别,在感染猪体内长时间滞留或增殖、释放,感染猪通常不表现或仅表现轻微的临床症状,但猪体内会发生免疫病理变化,在30天内不引起感染猪发病死亡的一种现象。近年来,感染猪瘟病毒的猪60%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呈亚临床感染、持续性感染和胎盘感染。持续性感染的主要传染源是感染了野毒或低毒力毒株的繁殖母猪。

感染母猪由于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通常没有明显的发病症状,呈现亚临床症状,但是却不断地向外排毒或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母猪表现为繁殖障碍,仔猪表现为神经症状,多数在数小时至一周内死亡。Wensvort等曾调查过感染猪群母猪的子宫,发现这种所谓的 “带毒母猪综合征 (Carier Sow Syndrom)”在猪群中可占妊娠母猪的43%。感染母猪所生的仔猪或是其它被感染的仔猪往往发生免疫耐受,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就有可能造成猪瘟的流行。若用这样的猪留种,就会形成胎盘感染——仔猪感染猪瘟和免疫耐受——免疫失败——持续感染——母猪繁殖障碍及胎盘感染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这是目前规模化猪场猪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1.5发病年龄幼龄化

据调查发现,猪场发生猪瘟的猪只79%的多在90日龄以下,最多见发病的是3月龄以下的仔猪,特别是2~10日龄的哺乳仔猪和断奶至60日龄的保育猪发病最多,而育肥猪和种猪发病较少。

1.6 免疫力低下

调查发现,养猪业主十分重视猪瘟的防疫注射,调查的猪群80%以上均注射过兔化弱毒疫苗,但由于没有进行抗体监测,因为猪群的免疫力低下,造成了免疫失败。

1.7 混合感染

由于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仔猪先天免疫耐受,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低下,免疫预防的效果下降。往往造成猪瘟与传染性胸膜肺炎、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等的混合感染,从而增加了防疫的难度。

2 猪瘟的防制措施

控制和消灭猪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多方面密切配合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制定和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以及周密完善的猪瘟防制规划和技术规范,并认真加以落实,才能逐步实现防制猪瘟的目标。

在防制技术方面必须始终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制的方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加强科学饲养管理,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卫生、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温、湿度,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养殖密度应适宜。

推行自繁自养和按不同生长阶段分群饲养的 “全进全出”饲养制度,避免不同生产用途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猪随意混群饲养,减少应激和疫病相互传播。改善饲料营养,注重日粮营养平衡,杜绝饲喂霉变和劣质饲料,保证猪的体质健康,提高猪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2 重视养殖环境卫生治理,消除病原体的入侵机会

制定严格的消毒和卫生防疫制度,做好猪舍、用具、车辆、粪便、污水、道路等消毒工作,有效清除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加强人员、车辆、用具的卫生管理,避免随意进出和工具混用。加强养殖环境生态治理,提高粪便、污水和各种废物的无害化处理能力。抓好养殖场的杀虫、灭鼠工作。

慎重引种,对引入的猪事先进行检疫并按规定进行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无疫后方可转入猪舍正常饲养,避免由于引种不当造成的外来疫病感染。对生产中出现的病、死猪以及母猪流产物按要求认真做好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通过全方位推行养殖生物安全措施,建立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最大限度地减少疫病侵入机会。

2.3 实施强化免疫,提高猪群抗病力

由于猪瘟隐性带毒在猪群中普遍存在,当猪群免疫低下或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引起猪瘟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实施强化免疫,是防止猪瘟发生和流行最有效的措施。由于各地猪瘟流行情况不同,各个猪场的饲养管理和猪群的免疫抗体状况也各异,制定免疫程序应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结合免疫抗体监测等综合考虑,当抗体达不到保护水平的应及时补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猪瘟疫苗可刺激未感染CSFV的猪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但不能刺激已感染CSFV的猪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也不能清除体内感染的CSFV,若反复补免后抗体水平仍然低下的猪很可能发生隐性感染或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也可产生免疫抑制或免疫耐受,应坚决淘汰,杜绝传染源。

2.4 强化检疫监测,及时消除猪瘟传染源

带毒猪,特别是带毒种猪,是引起猪瘟发生和流行的根源。开展猪群的检疫监测,净化猪瘟是控制和消灭猪瘟的关键技术措施。在猪群中定期对种猪逐头活体采取扁桃体进行猪瘟检疫监测,及时发现并淘汰隐性带毒猪,消灭传染源,逐步培育无猪瘟健康种猪群。引种时,应事先采取扁桃体进行猪瘟检疫,避免引入隐性带毒猪而引发猪瘟。猪群中出现不明原因的病、死猪及母猪流产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置。

猜你喜欢
免疫耐受猪群猪瘟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应精准抗病毒治疗
动态监测脾脏大小和肝硬度值协助判断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不建议抗病毒治疗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全球和我国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人数估计更正说明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非洲猪瘟来袭,这些问题一定要知道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一例外购猪猪瘟暴发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