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神经官能症三则

2011-08-15 00:4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23期
关键词:代赭石证属经方

湖北省洪湖市中医医院,湖北 洪湖 433200

神经官能症是人体高级神经功能失调,引起心血管系统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的功能性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其归属于“心悸”、“胸痹”、“郁证”、“脏躁”、“厥症”等症范畴,作者在长期的临床中根据“辩证求因、审因论治”理论,用经方治疗该疾病取得很好效果,现举典型病例三则如下:

例一:曹某女54岁,2007年11月5日诊,因与他人发生纠纷而恚怒,近半年来感头眩目晕,恍如在云雾之中,头痛头重,胸胁满闷,心慌烦躁,常失眠梦魇惊醒,腹部觉有物翻滚,以手按之则无,两颧潮红,四肢沉重,舌红中有裂纹,苔黄,脉弦细。在某医院诊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曾用柏子养心汤、丹参饮等,疗效不显。其证属肝气横逆,相火上炎,心神被扰。《伤寒论》110条:“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处方:柴胡12g,龙骨12g,牡蛎12g,茯苓15g,半夏10g,酒大黄10g,黄芩12g,党参12g,桂枝12g,炙甘草24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分三次服,3剂后,头痛、眩晕、胸闷有所减轻,继用前方服25剂后,诸证悉除。三年后随访,没有再复发。

例二:叶某某男24岁,2010年3月21日诊,其兄代诉,患者由于婚姻不遂,致心下痞塞,纳呆,渐致彻夜不眠,坐卧不安,急躁易怒,时解衣捶胸哭骂,曾在某精神病医院诊为“癔病”,住院一月余,疗效不显。患者来诊时面红气促,躁动不宁,胸中闷热,已经有六七日未解大便,舌红,苔黄厚,脉弦滑而数。其证属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发为躁狂。《伤寒论》159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处方:大黄15g,黄连9g,黄芩12g,木香15g,代赭石30g。服2剂后,解燥屎数枚,神志稍安,次日又如前,遵前方又进一剂,大黄增至20g,泻6次污水样便,患者能卧床安睡,但仍独坐,出走,哭泣,予甘麦大枣汤合四逆散加减,疏肝解郁,补神安神。处方:灸甘草30g,柴胡9g,白芍18g,枳实12g,小麦30g,大枣10枚。水煎分三次服,共20余剂而愈。一年后其家人来告,患者愈后未发。

例三:蔡某某男42岁,2005年5月12日诊,患者六年来夫妻关系不睦,长期抑郁,致头痛晕眩,失眠健忘,盗汗,早晨起床时眼睑浮肿,急躁易怒,容易疲劳,大便时溏时泄,略食甘肥及辛辣则大便秘结,口唇起泡,西医曾诊为“胃肠神经官能症”,服谷维素、安定及中西健胃药无效,近月余失眠更甚,心下逆满,脘腹紧迫,纳呆,嗳气频频,食后作呕,夜间盗汗如水渍,精神萎靡不振,面色青白,舌红,苔白厚,脉弦实有力。证属胆热犯胃。《伤寒论》106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处方:柴胡12g,黄芩30g,白芍12g,半夏12g,枳实12g,大黄12g,代赭石18g,生姜10g,大枣5枚。连服2剂后,大便泄泻粘冻物五六次,胸腹泄满已除,能眠,盗汗也减,但仍感体困疲劳、纳差,改用四君子汤加味。处方:党参9g,白术9g,茯苓30g,炙甘草30g,合欢皮12g,夜交滕30g,山楂30g,白芍30g,山栀15g,黄连9g,水煎分三次服,服药20剂痊愈,随访3年无恙。

按:祖国医学虽无神经官能症之病名,然其临床表现则和“心悸”、“胸痹”、“郁证”等某些证型吻合,对病因的认识也相近,发病机理则认为是因强烈或长期的精神刺激,以致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火扰心,心神失养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祖国医学在治疗中与现代医学相比较更注重个体化治疗,即“辨证施治”,而经方组方理法严谨,配伍周密,疗效确实,因此其流传至今为临床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代赭石证属经方
代赭石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关系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代赭石矿物学研究及应用探讨
张仲景代赭石配伍特点探析
巧调饮食对抗关节炎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运用经方治疗疼痛验案举隅
经方教学体会
《中医研究》杂志论文要求
旋覆代赭石汤临床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