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2011-08-15 00:44张晓丽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原则

张晓丽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张晓丽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在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生存境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也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呈现出新内容。在网络化境遇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遵循主动出击、包容引导、渗透融合、疏堵相伴、软硬兼施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顺应网络发展的时代潮流,增强网络新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网络环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原则;探析

随着网络时代到来,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意识形态的新载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生存境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统的自上而下、简单枯燥的灌输方式在互动交流、生动形象的网络传播方式面前显得失效;网上纷繁复杂的多样信息与社会思潮考验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能力;西方国家在网络方面的优势地位挑战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面对新情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也应具有新的内容。网络化境遇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遵循主动出击、包容引导、渗透融合、疏堵相伴、软硬兼施的基本原则。

一、主动出击的原则

主动出击原则是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原则。所谓主动出击,从思想认识层面看:是指要树立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意识,不能等、靠、要,不能没有全局的高度和长远的打算。从行动上来看:是指意识形态建设各部门及相关人员要主动上网,未雨绸缪,因势利导,在互联网上主动开展工作。网络的方便快捷和开放自由已使其成为反映社会问题、传播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一些腐朽思想、虚假信息泛滥,如网上脏话、假话、谬论、恶意诽谤等销蚀着人们原有的信任感;更为严重的是,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对我国不断进行网上攻击。对此,我们不能消极回避,而应以攻为守,主动出击。意识形态建设要主动走进网络,善于在网上展开工作。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①从宏观上讲:要对互联网的优势特点充分认识并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积极地在网上传播主旋律,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在网上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直接上网竞争,如可以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网上数据库。当前,马克思主义的数字化工程已启动,网上图书馆、理论期刊网等拥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内容,可以以此扩大网上马克思主义的声音。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懂意识形态又懂网络技术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队伍,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例如,可以从懂得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工作者中挑选一些人从事相关工作;也可在一些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大众传播专业的院校设置网络传播的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从微观上讲:每一位意识形态工作者都应主动“触网”,未雨绸缪,把网上刚刚出现的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借助网络的虚拟性、身份的隐匿性积极与用户交流,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延伸至网上,让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观察室”和“晴雨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只有及时发现、主动解决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新问题,不断探索出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占领优势阵地;只有遵循主动出击的原则,才能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二、包容引导的原则

包容引导原则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原则。包容引导指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承认并允许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并对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加以正确引导。当前,网上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并存,鱼龙混杂,使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合理的包容引导其他社会思潮,才不会脱离人民大众,才能使自身获得更大发展。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它们并非以正确与否来划分,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是人民大众的创造,也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采取简单机械的压制,“罢黜百家,独尊马义”,换来的只能是自身更小的发展空间。尤其在人们的思想文化空前自由发展的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可能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的系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视角来看,善于包容,兼容并蓄,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成、发展和壮大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直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在合理吸收、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美人类学等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典作家马克思本人尚且对与社会主义对立的资本主义文化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我们又怎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外的其他意识形态采取“鸵鸟政策”呢?

2、既大度包容又正确引导,既不简单排斥又不纵容迎合,在包容性的基础上正确引导,防止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消解。网上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传播高度自由,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在网上精彩纷呈。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放大了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对网民的影响,使主流意识形态单方面钳制人们思想的企图难以达到,马克思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复存在。同时,每个人有充分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认同的价值观,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不会因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排斥就不能发展。因此,要在网上唱响主旋律的同时承认其他文化形态存在的合理性,允许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网民的多元价值取向的存在,并通过交流吸收其有益成分,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理论创新。但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绝不是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更不允许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②包容引导并非无原则的包容,并非不批评、不反对各种错误思潮,甚至将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纳入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相反,它是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前提和基础的,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意识形态作斗争。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坚持包容引导,才能在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比较竞争中提升自己;只有具备包容其他意识形态合理成分的气度和引导其正确发展的能力,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环境下的影响力。

三、渗透融合的原则

渗透融合原则是网络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原则。渗透融合是指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渗透于现实生活中,用事实说话;融入到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有益的娱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要变灌输式为渗透式,通过网络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民大众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渗透到现实生活领域,在解决民众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吸引感召群众。意识形态建设只有立足现实,回答现实中人们所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才会被群众掌握。现今,网络已成为民意诉求的新渠道,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反应往往第一时间出现在网上,网络空间的思想舆论归根到底源于现实生活。如网上对权力不公、腐败问题、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的不满是现实社会在网上的反映。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把虚拟的网络环境与真实的现实世界结合起来,重视网上热点话题,通过分析网民在网上无所顾忌的言论和情绪,解析出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需要,把网上反映出来的问题认认真真对待,切切实实解决。在对网上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引导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的过程中宣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中国宁波网《对话》栏目是浙江首创的新闻互动品牌栏目,针对农民工做的“温暖·返城务工”系列对话,宁波网根据网上舆情,汇总整理了出现“民工荒”的原因、控制难题、改善方式等方面的网络民意,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同时,针对《对话》栏目中网民提出的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每年拨出近一亿元让这些学生接受免费教育;相关负责人还当面解答网民其他问题,帮助网民解决实际困难。这种渗透式建设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和抽象的政治口号,而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以人为本、务实求真。把空洞的意识形态教育转化为对人民利益的关心,把抽象的观念宣传转变为使人民能获得实惠、保证利益的实际行动,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时代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融入到网上各种文化传播形式中。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③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心理而言,意识形态过于严肃、抽象、呆板的理论表达会降低大众的接受意愿,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网上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因此,网络化意识形态教育要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空洞呆板的说教口吻和叙述方式,要利用网络多媒体视频、图片、影视作品等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把原来要灌输的内容生动、直观地作用于人民大众,以此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例如,借鉴西方人性化的宣传使网上各种电影、文学、美术作品甚至各种游戏软件都可以展现意识形态的丰富内涵。目前,上网是人们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若能渗透到网络作品、网络游戏或其他网络活动中,就会对网民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让人们在娱乐性、趣味性中接受熏陶,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例如,为庆祝建党90周年,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联合举办的红歌比赛、网上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及网上“红镜头”视频征集活动等,极大地调动了网民的参与热情,这种渗透式传播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只有遵循渗透融合原则,才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真正取得实效。

四、疏堵相伴的原则

疏堵相伴原则是网络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原则。所谓疏堵相伴指的是在网络平等、开放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对不同的观点、意见不压制、不阻塞,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同时,对于一些明显的错误信息和反动言论则要加以堵塞。网络媒体的普及使信息的控制难度增大,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中传统简单、单向的行政手段已无法控制人们该接受哪些信息、不能接触哪些信息,人们自由选择价值信仰的可行性增大。当今,网络已成为言论自由表达的主导方式,疏胜于堵。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贯彻疏导为主、辅之以堵即疏堵相伴的原则。

1、贯彻疏导为主的方针。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习惯于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但“盾”之后总会有新的“矛”。在网络自由开放的新环境中,人们是思想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和反馈者,对网上内容的选择、使用有充分的自由。网络的自主性、平等性使人们的自我实现意识、平等意识增强,意识形态教育者与受众之间现已是一种平等关系,前者没有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的特权,不能一味地压制言论、掩盖问题;在言论导向中,不能回避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不要只讲大而空的官话、套话。相反,应充分考虑广大网民的思想状况,用开放、主动、灵活的思维直面自由表达的言论。通过交流对话,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他们自律自省、明辨是非,从内心深处认清主流、摒弃错误。对于已经被网民接受的错误信息或者由于网民自身认知能力、思想水平而产生的一些错误观点要采取缓慢疏导方式,以柔性讲解的教育方式指明不良信息的错误之处及其危害性,让他们在相对轻松的气氛中、平等对话的疏导中理清是非,提高他们的信息鉴别和选择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思想意识。

2、坚持必要的封堵。网上信息良莠并存,有大量进步、健康的有益信息,同时也不乏反社会主义的黑色信息、宣扬迷信的灰色信息以及一些黄色信息。因此,在提倡疏导原则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坚持传统的“围、追、堵、截”的方式,对一些有害信息进行封堵。对于那些明显错误、反社会主义的反动思想要坚决封锁,加强监控,利用行政、法律、技术手段控制、堵塞这些有害信息,澄清是非曲直,做好“解毒”、“消毒”工作,净化网络环境,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五、软硬兼施的原则

软硬兼施原则是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原则。所谓软硬兼施指的是,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中要有强制性的技术控制和立法管理,即硬性控制;另一方面则要加强网络文化、网络道德建设,即软性约束。

由于网络的难控制性、我国技术基础薄弱及网络立法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所以,对于硬性方面的控制要加大力度。技术层面,要严守信息发布关口,研发信息过滤技术、监控技术;立法方面,要针对网上问题的多样性探索出相对合理的立法方案,并学习借鉴国外网络立法经验,加强与国际互联网间的合作。同时,要研究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网络舆论以及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在网上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建立“红色网站”,传承红色文化,限制不良文化信息的生存空间;区别对待网上各种各样的舆论,正确引导、合理压制,培养一批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的“意见领袖”和“网络把关人”,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进行网络公关,通过他们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教学平台,构建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引导他们端正上网动机,塑造网络人格。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1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8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40页。

B036

A

1671-2994(2011)05-0041-04

2011-08-19

张晓丽(1986- ),女,山东潍坊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研究》(10BKS052)和江苏省高校社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在江苏实践研究》(2010ZDIXM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许如江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原则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