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2011-08-15 00:44中共玉溪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玉溪市玉溪宜居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室,云南 玉溪 653100)

玉溪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室,云南 玉溪 653100)

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是玉溪市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必然选择。玉溪市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就必须把握其基本内涵和大致图景,分析其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统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从规划、建设、管理等层面全面推进,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玉溪市;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基本要素;制约因素;建设路径

2010年1月,中共云南省玉溪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目标。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顺应玉溪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新期待的统筹决策。玉溪市社科联将“玉溪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路径研究”列为2010年度社科重点规划课题,组建课题组进行研究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基本路径和若干建议。

一、玉溪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基本要素

“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具有丰富的内涵,总体说来,其范围包括玉溪市各县区规划中的城区部分,其基础是现代城市,本质是生态城市,核心是宜居城市,标识是特色城市。现代、宜居、生态、特色四者紧密联系,共同构成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和整体架构。现代城市必须是生态的、宜居的城市;现代意义的生态城市必须符合现代化和宜居性的要求;宜居则是现代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基本要素,体现了城市的“人本”内核;而无论是现代城市、生态城市,还是宜居城市,都必须体现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根据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相关评价指标,玉溪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应具有以下基本要素,它们共同糅合,构成玉溪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大致图景。

1、经济社会繁荣,人民富裕安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继续保持玉溪经济在云南省的领先地位并向更高水平迈进;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同级中部发达城市的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额超过全国、全省同期水平;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扩大,城乡收入和行业收入差距有效缩小;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绝大多数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人民生活更加宽裕。

2、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按照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打造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着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经济、社会、自然保持高度和谐,具有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良好的绿化,安静的生活环境和整洁的街区;大气、水、土壤、噪音等污染对居民生活影响低;拥有适宜的开敞空间,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生;保留着一定比例的自然山水景观,使居民随时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

3、社会安定文明,生活舒适便捷。社会安定、和谐、文明;有完善的防灾和预警系统、安全的日常生活设施和安全的出行环境,居民的社会公共安全、卫生安全有保障,防灾、减灾、救灾设施齐全,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并具有发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使居民在购物、就医、就学等方面享受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以公交系统优先发展为核心,为居民日常出行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有和谐的社区文化,良好的邻里关系,使人们不仅住得好、住得舒适、方便、安全,还拥有健康的身心,真正达到安居、康居。

4、文化主题突出,玉溪特色鲜明。以聂耳文化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古滇文化、通海古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花灯之乡、彝族始祖、哈尼王宫、花腰傣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三湖”和哀牢山为代表的自然文化,以云烟之乡、矿电名城、“桥头堡”第一站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处处彰显玉溪的地方特色和魅力。

二、玉溪市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制约因素

自2003年市委提出生态立市战略以来,玉溪市强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玉溪市与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要求相比,仍然还存在差距,还有一些制约因素。

1、发展任务仍很艰巨。玉溪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1)发展规模不足,经济总量偏低。玉溪经济发展在云南省虽处于领先地位,但已经连续几年“二退三”。2010年,昆明市仍以2120.37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高居榜首,曲靖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005.5亿元,高出玉溪市269亿元。再与沿海发达省区的地级市相比,则差距更大。(2)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调整难。玉溪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11.5:58.9:29.6调整为2009年的9.6:59.4:31,烟草、矿电、旅游文化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48.2%、6.9%、4.5%调整为2009年的38.1%、16.6%、6.2%,从这两组数字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而以休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调整任务艰巨。(3)发展不平衡。由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发展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四个片区之间、片区内城乡之间在发展上还存在很大差距。2009年,红塔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9亿元,江川2.3亿元,通海2.7亿元,澄江2.1亿元,红塔区与三个片区之间相差5亿元以上。(4)拓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不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规模巨大。公园、广场、环卫、供水、污水处理、公交、出租客运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是政府投入,多元化投资渠道还没有形成。

2、文化产业发展依然滞后。玉溪市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和矛盾较为突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尚需时日。(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还未到位,不少人仍然把文化仅仅看作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把发展文化仅仅看作是政府经办的事情,缺乏自我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因此,片面强调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至使许多文化资源还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资源。(2)缺乏开拓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能够从事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产业运作的人才奇缺,制约了玉溪市文化产业的发展。(3)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旅游产品开发上还未形成大手笔、大特色、大统一的格局,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将玉溪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从业人员少而且素质相对较低;能够充分展示玉溪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工艺美术品凤毛麟角。(4)文化产业投资渠道不畅,投资方式不合理。到目前为止,玉溪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仍没有成型。

3、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玉溪市环境保护的压力仍然很大。(1)水资源保护压力很大,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玉溪拥有云南省9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8%,既是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也是劣势,稳定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的任务极其艰巨。对引入中心城区的近2亿方“三水归流”水资源和城市水景的水质进行有效保护,难度和投入较大。(2)“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禁而不止。一些区域和单位,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只讲开发不讲保护,只讲索取不求回报的现象还或多或少存在着;破坏生态、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情形还不时表现出来;环保产业较为薄弱,一些企业把环境成本外部化、转嫁给社会承担的行为,并没有完全得以制止。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有所恶化。(3)缺乏健全的生态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教育安排。难于为市民提高生态环境素养、参与宜居生态建设提供一个持续稳定的制度保证,也难于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公众在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4、社会建设相对薄弱。玉溪的社会建设相对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还比较薄弱。(1)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传统观念和做法依然存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任务艰巨,教育经费的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任务艰巨,教师队伍建设还需在优化结构、促进专业发展、提高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等方面下功夫。(2)文体事业发展方面。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现有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文化体育专业人才紧缺,艺术人才引用机制、文化体育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体育产业未形成稳定的产业体系,体育执法有待完善和进一步加强。(3)广电事业发展方面。缺乏专业人才,设备更新滞后于业务需要,事业经费缺口较大,自办节目覆盖率低。(4)卫生事业发展方面。市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历年欠款化解不力,医疗卫生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不足。(5)城乡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早婚早育、薄养厚葬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社区服务相对滞后;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成本增加,地方财政压力大,缺乏专职的住房保障工作管理机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岗位不足,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突出;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差距日益拉大,已达到一倍以上,也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老龄事业仍然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与社会供给矛盾较为突出;劳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关系更加复杂化,协调劳动关系难度增大。

三、玉溪市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途径

玉溪市委关于“把玉溪建成中国一流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基本构想是: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推动城市东扩,做好江川县、通海县和澄江县撤县设区工作,按照组团布局的原则,与红塔区共同构建100平方公里、100万城市人口的“双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当前,玉溪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拉开了序幕。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从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路径上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夯实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城市在区域经济、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分工和竞争中,占据产业结构和价值链的高端,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地。增强城市自身发展能力,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快发展以休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由“三高一低”向“三低一高”整体转型。重视加快培育现代新兴服务业,完善城市服务业体系,增强外向化服务功能。(1)抓住新机遇,促进新发展。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决定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为玉溪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提供了重大机遇。玉溪必须抓住机遇,快速融入滇中经济圈,推进昆玉一体化建设进程,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玉溪的资源优势,坚持轻重工业并举、效益质量优先的原则,在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上狠下功夫,拓展玉溪发展空间。(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单位产出率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低碳经济;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产业高新化、布局专业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工业产业园区和产业聚居区的建设发展:加快发展以休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依托丰富的湖、山、河、工业、民族文化等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做到山水、人文、休闲互相融合,带动运输、金融、电信、饮食、娱乐、宾馆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第三产业的综合实力。(3)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玉溪多数村庄具有独特的历史、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必须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景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旅游、度假、休闲、农副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使之迅速转化为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形成新的发展亮点。

2、突出“现代”、“宜居”、“生态”,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精品意识科学合理完善规划体系,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1)提升总体规划。按照“三河两山两区一老城”的生态城市框架,围绕建设“双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目标,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增长、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各项要素,合理确定空间布局,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明确产业发展区、居住生活区、商业服务区、公共设施区和生态建设区;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三湖”生态城市群发展规划》。(2)完善专项规划。突出打牢市政基础,本着构建快捷顺畅的交通体系,深化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着眼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细化水电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突出城市繁荣和生活便捷,完善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突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优化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湖泊水系治理工程建设规划;突出提升城市形象,强化城市绿化、美化、亮化等专题研究;突出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和应急反应水平,做好城市消防、防洪、抗震防灾等专项规划。(3)做深详细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使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对拟开发建设区域的开发强度、红线控制、绿地率和建筑高度、形式、体量、色彩提出控制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下,做好修建性详细规划,对建设用地、建筑布局、空间组织、道路场地、绿化环境等作出具体安排;严格审查单体设计,对各主要街路、城市主要节点、大型居住小区的单体建筑风格、样式和色彩等严格把关,努力彰显现代气息,力求打造精品。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是城市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玉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滞后于城市化的速度。为此,必须坚持高水平定位、高质量建设、高效益运营,全面完善城市市政功能、交通功能、文体功能和商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的承载力。(1)完善市政功能。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统筹安排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电、邮电通讯、广播电视、防洪排涝、消防、人防、交通、环卫设施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2)完善交通功能。要优化传统城市公交结构和线路,优先发展城市公交,采取措施鼓励人们多乘坐公交;要结合构建“双百”城市间公共交通和县城到重要集镇公共交通网络,继续实施《中心城区交通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提高中心城区道路通行能力,加快构筑高效、快捷的城市内外交通体系。(3)完善公共设施。整合教育资源,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缓解人民群众的上学需求矛盾;支持玉溪师院申办聂耳大学,将其建设为综合性大学,为玉溪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城乡安居工程,加大保障性房源建设力度,扩大住房保障范围,提高住房保障水平。(4)全面改善老城区环境,努力提高新居住区品质。加快“城中村”、老城区的改造,从生态城市理念出发,改造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公共绿地、公厕、垃圾收集、超市型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提升建筑群及单体建筑的艺术性及观赏性;按照“生态、绿色、健康、安全、科学、节能”的理念建设新住区;合理控制建筑密度,优化居住空间;科学设计户型结构,增强房屋的实用性;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满足高品质的生活需求;精心建设小区环境,提高居住区的舒适度;全面推行居住区智能化管理,增加居民的安全感。

4、建立健全高效便民的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管理直接支撑城市的供电、供排水、信息通讯、公共交通、防洪、防灾抢险、生态防护等“城市生命线”。城市管理环节缺失,运行就会发生梗阻、紊乱。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必须建立科学、高效、便民的城市管理体系。(1)管理体制科学化。健全完善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全面协调统筹城市管理,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城管部门的职能,切实发挥好街道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市区衔接、部门协调、权责对应、执法有力的城市管理体制。(2)管理依据法制化。城市管理的基本性质是行使公权力的公共管理。无论是管理主体的确定、管理职能的划分,还是管理权力的行使、管理尺度的把握,都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3)管理方式民主化。城市管理必须最大限度地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接受社会监督,认真对待和处理人民群众的诉求。(4)管理行为精细化。现代化城市管理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更新城市管理技术手段,努力提高城市管理的效能和精细化水平。(5)管理理念人性化。城市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全体市民提供周到、便利、安全的公共管理服务,特别注意为城市特殊群体、尤其是弱势困难群体提供特惠服务;城市街头,举目可见的轮椅通道、盲道等助残设施,小园林绿地、露天座椅、健身路径等休闲健身设施,区街地图、交通路牌、导厕标牌等引导设施,都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5、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现代宜居生态城市是治安良好、安定有序、能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的城市,是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市民和谐程度高的城市。(1)抓好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坚持把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安全度作为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的着力点,抓好平安创建,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整合管理资源、丰富管理内容,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加快推进社区建设,不断夯实基层管理基础;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市(区、县、乡)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切实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共同构筑宜居城市的“安全网”。(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多渠道实现就业;切实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强化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工程,构建城乡一体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体系,加快新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努力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政策。

X321

A

1671-2994(2011)05-0057-04

2011-08-13

张兴林(1965- ),男,云南江川人,中共玉溪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成员:段树明(牵头人)、管必英(执笔)、汪如莲(执笔)、蒋树芬(执笔)、范玟均

责任编辑:陈文兴

猜你喜欢
玉溪市玉溪宜居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玉溪市总工会:开展下乡扶贫义诊活动
宜居大化
玉溪市老年大学书画作品展示
碧玉清溪 墨韵飘香——玉溪市老年大学书画系发展侧记
玉溪市粮食局 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取得实效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