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党探索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经验

2011-08-15 00:4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领导集体民主中国共产党

王 恒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室,广西 南宁 530007)

建国以来党探索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经验

王 恒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室,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国共产党自从由一个革命党和地方党开始转变为一个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开始,就高度重视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为此,中国共产党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为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和谐社会;探索;历史经验

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幸福社会,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一、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和谐社会构建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和谐社会的实践探索,可以说一直没有停止过,有过教训,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这一任务,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期的需要,在对执政建国经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所达到的一种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党实践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包括:

1、大力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各种困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而斗争的同时,坚持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平抑物价、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中心任务而开展并为其服务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入总结建国30多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的发展思想,并把它用于执政兴国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了进一步促进发展,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强调“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和谐的政治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深刻认识中国国情,总结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经验,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人民民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重要思想,提出了“我们的目标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②。虽然这些思想后来由于党的“左”错误,没有得到完全实践,但是,它对今天我们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建国30多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积极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大力推进法制建设,努力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同时,还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

3、思想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文化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了民主革命时期重视思想文化工作的传统,将思想文化建设摆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对旧有教育文化事业进行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了新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和任务。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强调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和谐文化的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

4、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全局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能否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关系到能否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能否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就告诫全党:“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把密切群众看作是我们党的“最根本的一条”,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和作风,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把执政党的党风提到了“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的新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们党始终保持同群众血肉联系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倡导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十分注意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上维护、关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入手来改善党和政府的形象,增强群众对党的信心。和谐的党群关系就成为了我们党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

二、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和谐社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经历过了曲折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它告诉我们,在今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做好工作。

1、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国共产党探索和谐社会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全社会范围内的全局性问题。这一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暴露出严重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当时苏东发生的问题,也促使我们党对人民内部矛盾进行研究和思考。但从总体上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党还没有把探索和谐社会建设提到关系国家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地受到“左”的干扰,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严重性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继承和发展了正确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走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于“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中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④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仍然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普遍得到实惠的今天,人民内部的一些关系与矛盾仍会复杂和紧张,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牢牢掌握处理矛盾的主动权,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正确领导全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自身的和谐。“1957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⑤1958年批评反冒进以后,民主集中制开始遭到损害,党内生活民主开始不正常。1959年‘反右倾’以后,‘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到了党内,党内出现更大的不和谐因素,致使‘左’的错误越演越烈,最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这样重大的错误。正如邓小平所说:“从1958年批评反冒进、1959年‘反右倾’以来,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⑥“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的最终发生与党内的不和谐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社会上的许多不和谐现象,都与党自身存在的不和谐或多或少有关。当前,我们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必须实现党内和谐,具体而言,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

3、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由于对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缺乏思想准备,对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后社会生活的许多问题缺乏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对中国如何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还刚刚开始思考。因此,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出现曲折,甚至是严重的挫折。从1957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提出十五年超英(国)赶美(国)、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开始,党在前进摸索的过程之中,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对国情、经济规律认识不清,急于求成,好大喜功,夸大了主观意志,片面追求工农业建设的高速度,不断修改和提高经济计划,确立不实际的高指标。农业上,党提出“以粮为纲”口号,高指标、浮夸风遍及全国。工业上,党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全国动员了几千万人上山,砍树挖煤,找矿炼铁,用土方法炼铁炼钢,完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但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还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从1960年秋到1966年春,党两次纠正“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各方面不和谐的状况才有所好转。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增强。与此同时,出现了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等种种不和谐的问题,整个社会在整体和谐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和问题。基于此,我们党及时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种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致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⑦建国初期,我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左’的错误,甚至是严重的挫折,给社会造成不和谐,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国当时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造成的。当前,由于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制度还不够健全,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关系等方面都不可避免面临着挑战和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加强制度建设,努力消除不和谐因素。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②③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6、460 页。

④《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

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修订版),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⑥⑦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333 页。

D232

A

1671-2994(2011)05-0077-03

2011-08-03

王 恒(1981- ),男,湖北孝感人,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民主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政党政治思想探析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