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逻辑体系及其现实意义

2011-08-15 00:49杨苏磊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时代化马克思现实

杨苏磊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逻辑体系及其现实意义

杨苏磊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理清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和逻辑体系,是从理论上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起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至少包含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求它解释当今时代出现的各种新现象;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要求它直面时代问题和现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要求它指导时代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要求它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涵义、必要性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涵;逻辑体系;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求它解释当今时代出现的各种新现象;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要求它直面时代问题和现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要求它指导时代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要求它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求它解释时代出现的各种新现象

马克思主义仍是时代真理,它对于这个时代依然有效。不承认这一点,就无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没有消失,马克思主义也并未消亡,学术界一刻也没有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西方国家经常性地召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研讨会:1995年9月在巴黎召开了 “95国际马克思大会”;1998年5月,召开了“《共产党宣言》国际纪念大会”,也是在巴黎,同年9月,又召开了“第二届国际马克思大会”;1999年3月,“二十一世纪来临之际的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在德国图林根召开;2001年4月在纽约召开了“社会主义大会”;英国广播公司在世纪和千年之交进行的千年伟人、风云人物评选中,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1](P45)马克思的魅力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它依然有效。

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经济成就世人瞩目,国力大增,成绩辉煌。但问题和挑战也前所未有,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资源补给后劲堪忧,环境持续恶化,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高房价造成的群众幸福指数下降,民主法治之路荆棘坎坷,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面临多方困难,各种问题集中爆发。

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武装全党等问题摆在党的面前。不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要遭受质疑,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不可能。

2、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要求它直面时代问题

现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属性。“马克思把自己的使命归结为 ‘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他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作同一件事情。 ’”[1](P46)马克思从法律转到哲学,再从哲学转到政治经济学,这不是兴趣使然,而是现实的需要,马克思试图寻找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不仅能解释现实,而且能指导改变现实的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把“改变世界”理解为“改变现实”,即改变不合理的现实。德国古典哲学只是“在思辨的太空遨游”,完全无视现实生活的情状;古典政治经济学一味对资本主义制度歌功颂德,无视现实社会的矛盾斗争,宣布资本主义制度天然合理;各种民主主义思想虽然提及社会不合理的事实,并表达改变现实的愿望,但他们不敢喊出革命的口号。在那个革命一触即发的年代,无视现实、逃避现实、与现实妥协都是致命毒药,马克思对上述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在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直面现实。这里的现实有两重含义,一是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不合理现象;二是所处时代发展的现状。一种理论如果仅仅关注生活中积极的方面,而对消极方面避而不谈,这种理论的生命力必然萎缩。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直面现实,第一是由其批判本性决定的,因为批判的对象通常是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理论的使命最终是要指导实践,发现不合理的现象,对之加以批判,目的是纠正不合理方面,引导实践向着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保证人民的利益充分实现;第二是由现实的变化及理论与时俱进的要求决定的。社会实践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如何对待过去的经验、从前的道路?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变化了的实践必须有变化了的理论与之相适应。理论要密切关注现实,紧跟时代步伐,根据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调整自身。

2000年9月21日至24日,由《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杂志主办的四年一次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埃姆赫斯特分校举行。这次大会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在新的历史时代到来之际,“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成就和经验教训,提出新的马克思主义观。”与会者提出,“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结合当今社会历史运动,重新发现马克思的思想价值。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代的发展问题成为此次大会的热点,社会主义运动作为全球化过程中的批判力量打破了资本主义运动的一元模式。国外马克思主义者还提出了诸如马克思主义与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尤其是与基督教的关系、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学,(以《资本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原则研究当代资本运动)、马克思主义与国家及市民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环境危机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新课题。有些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大胆批判了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对人的自由的压抑;现代性的危机意味着人的生存境遇的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批判了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见,面对新的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西方一些思想家批判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要求它指导时代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从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丰富并且指导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在地包含着指导时代任务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指出了未来五年的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发展,提升我国软实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些任务关系我国未来发展走向,意义重大。如何顺利实现既定目标?指导思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党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统领全局。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一方面要关注文本,从文本中发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本真思想,从中寻找对现实有用的成分;另一方面要关注现实,基于现实任务,从理论上为实践的顺利开展提供指引。

4、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要求它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反对构建“永恒真理”体系,他们一再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对此作了精彩论述。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密切关注现实变化,避免削足适履、强求实践适应理论。根据真理的条件性原理,真理发生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条件变了,真理也许就变成谬误。列宁说,错误是正确的继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务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激烈对抗;强调阶级斗争,突出意识形态,是那个时代的要求,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现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然取代战争和革命而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伴随社会结构的变化,阶级的色彩已经淡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作为极具时代特征的概念在今天是否依然适用?这是一个问题,不能盲目嫁接,更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来作不恰当的对照。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必须关注这些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者要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一些概念、观点、提法积极地扬弃。

另一方面,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马克思、恩格斯一贯重视探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并用以完善和丰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P1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大工业把巨大的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3](P207)马克思认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要充分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不研究科学技术在资本生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可能的;而且,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中吸收营养。自然科学中的理性主义、数量分析、统计方法、试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借鉴,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中大量运用了数学、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中国共产党也很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泉州已经建立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工作体系,水资源科学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效益明显提升,水资源科技支撑不断增强,成功实现以全省8%的水资源量养育了全省22%的人口,支撑了全省24%的经济总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报告还指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技术创新对发展生产力至关重要,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也至关重要,通过技术的运用,发展低碳技术,减少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要求它关注这些新的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反对像黑格尔哲学那样保守的结构体系,而赞成“系统性、逻辑性、完整性”意义上的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有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应当有逻辑体系。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体系。

1、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涵义,即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什么

学界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这样的定义可以推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相结合。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永恒的话题,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始终的中轴,离开这根轴,马克思主义就会被时代抛弃。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涵义的有力诠释。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的历史使命就是结合时代特征,指导时代任务的顺利完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成绩卓著,问题明显。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如何发展?不回答这些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没有群众基础,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可能误入歧途。科学发展观结合时代,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答了这些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表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结合。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据

首先,理论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P284)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依据。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其次,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于二十世纪初叶传入中国以后,高歌猛进,指引着那个时代的求索者探寻中国的出路,毛泽东作为时代的一份子,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从此,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化、时代化的形式在中国开花结果,先后诞生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取得丰硕成果,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有用,它能够指导现实活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3、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道路

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首先是一个理论问题。在这个层面,第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各国,尤其是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及发展情况,从中吸收和借鉴时代化的经验。如列宁主义的诞生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时代化,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发展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20年代到70年代初的时代化;第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神,不深刻把握基本理论的精髓,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初衷,无法驾驭理论和现实的张力,在没有坚实理论基础上谈时代化的道路问题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在这个层面,第一,在实践中,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和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知识分子,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学以致用,“用学相长”,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坚持和运用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第二,马克思主义“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需要有具有时代特征的载体,即这个时代的青少年。青少年是时代的希望,是未来实践的执行者,是马克思主义火种的传递者。若青少年“马克思主义化”了,时代化的青少年必将带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这是一种连锁效应。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同时推进方能实现。困难不小,但只要同仁齐心,坚持不懈,定有成效。

[1] 蒋贤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苏联剧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左派在这一问题上的论述[J].攀登,2004,(2).

[2]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Intension,logic system,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YANG Su-lei
(CCPS Philosophy Department,Beijing 100091)

Making clear of the intension and logic system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means grasping well and truly its starting point.The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includes four aspects as follows:explaining kinds of new phenomena based on its scientificalness,disclosing the problems of the times based on its reality,guiding people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untry based on its practicality and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based on its openness.The logic system of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is made up of its concept,essentiality and channel.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intension,logic system of Marxism,realistic significance

A81

A

1672-4445(2011)06-0002-04

2011-04-11

杨苏磊(1982-),安徽六安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淑兰]

猜你喜欢
时代化马克思现实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漫画:现实背后(下)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现实的困惑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