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的核心特质及其渐进改革之路

2011-08-15 00:49姜亦炜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政治文明民主国家

姜亦炜

(浙江大学 思政理论科研部,浙江 杭州 310028)

政治文明的核心特质及其渐进改革之路

姜亦炜

(浙江大学 思政理论科研部,浙江 杭州 310028)

通过对政治文明的概念阐述,立足于政治文明的五个核心特质即政治秩序、政治自由、政治民主、先进的政治文化、政治参与,从而展现出一幅政治文明的灿烂图景,并由此提出了如何渐进的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的几点意见。

政治文明;核心特质;渐进改革

追求一种政治文明,在当今时代已经构成世界各国指导、规范他们社会实践的新的社会发展观。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理性成熟的突出表现。 社会实践不断地催生、培育着人类的文化自觉 ,推动着人们对政治文明的理解走向深化。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国家,正处于社会整体转型的特殊时期和关键时期,必须从更高的视角来考察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及其渐进改革之路。

一、政治文明之辩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为政治文明描绘的是这样一幅蓝图: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人们的政治积极性,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人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意见都能发挥作用;在政治生活中,人们尤其是政治领导者表现出良好的品德等。[1]

这种解释更多地强调了政治文明所需要的政治参与、意见表达、以及政治素养等。笔者认为政治文明所包含的内容可能更广泛一些。它那一种强大的文化向心力,恐怕远胜于其他的诸种文明。

三百多年前新教移民带着他们的希望,登上“五月花”号船驶向美洲大陆时,他们便以上帝选民的身份预言了一种新制度的诞生:“我们将成为整个世界的‘山颠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眼睛将注视着我们。”何等豪迈,带着一种普世的价值与上帝选民的责任感,他们开始了一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建国方案,先有一个关于国家的理想和一种精神,然后有宪法,最后有政府和总统。在充满流血和杀戮的人类政治史上,美国,如同他的名字,显得温馨,单纯,还带着点孩子气。当中国大地在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美国的国父们在上帝的名义下宣誓: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之后三权分立、两党制、定期普选、制约与平衡、联邦制、违宪审查、舆论自由等等一系列美国式的政治文明以一种绚烂的方式在大众面前展示,它不单是一种制度,更可以说它是一种根治于人心的文化。但是文明不一定带有可复制性,或者至少不能机械的复制,当美国带着一种垂范世界的冲动,开始推广它的文明时,它受挫了。所以中国需要自己的政治文明,其实中国也曾有过辉煌的政治文明,开明的君主,中央集权、优秀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等等,曾让西方世界怦然心动,以至于感叹尽有如此神奇的东方世界。在此,我们只需要唤醒并重新塑造我们的东方政治文明。

二、从个人与国家关系角度看政治文明的核心特质

自十六大正式明确提出政治文明以来,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方面构成的完整体系。也有四要素说、五要素说的,但都过于泛泛而谈,此处我们想就几个核心特质进行阐述。

政治文明的第一核心特质是国家稳定并处于秩序当中,也即政治秩序。这需要一个集权威性、有效性、合法性为一体的政府的存在。特别是针对后发展国家,这是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纵观中国古今成败,如要祖国富强必是在一个大一统的年代,并且保持中央政府的足够强大,此乃第一要义,而后再有对权力的制约。正如沃尔特·李普曼所说的:“我确实知道,对同居于一国或一地的人群来说,最大的必需品莫过于被统治,如有可能便实行自治;如蒙天赐,便受廉明政府统辖;但无论如何,非被统治不可。”[2]

政治文明的第二核心特质是政治自由。诚然,政治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人群必须被统治,但是这种统治又必须是有限制的。这牵涉到西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分野。我们是该把作为人所有的权利一并上交国家呐,还是有所保留,政府(国家)到底该管哪些方面?正如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感叹的“国家?国家是什么东西?那好吧!请你们仔细听着,现在我要对你们说说民族的消亡。国家是所有冷酷怪物中最冷酷的。他还冷酷的撒谎,这谎言从我的嘴里爬出来:‘我,国家。国家即人民。’真是弥天大谎啊!”[3]这是一个悖论,我们一直在追求人民主权,即一种全体人自由而合理的意志即公意的体现。[4]但它只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却很难付诸实践,名为公意实为私欲,并假借公意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所以,人们依据社会契约建立国家,但是不应该完全放弃他们在自然状态中享有的一切权利。个人依据社会契约所赋予国家的只是属于政治领域的立法、司法、执法权,而保留了生活、自由、财产的占有权利。[5]国家建立的权威,它的公共秩序其核心作用是保护个人所保留的种种权利,使他们获得幸福、自由和安全感。

政治文明的第三核心特质是政治民主。自由和民主也是一个悖论,但不可否认,民主是迄今为止实现自由最好的手段,但是仅仅是一种手段。正如贡斯当所言:“民主对于我们而言,永远是一种手段,个人自由才是它所应效忠的主人;尽管到目前为止,民主是我们所知道的维护自由的最好手段,但如果脱离了自由这个起价值规范作用——即限制民主的应用范围——的目标,民主所引起的灾难,的确会丝毫也不亚于最可怕的暴政。”[6]民主的核心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再通过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选举出少数人来统治整个社会,所以民主到最后往往滑向了米歇尔斯所谓的精英民主,亦或罗伯特·达尔所说的“多重少数人的统治”。社会总体政治自由的实现经由政治民主的转换表现为少数人政治自由的充分发展。[7]但在带有理想化色彩的政治自由面前,在国家制度消亡之前,民主也不失为政治文明的一种表征。

政治文明的第四核心特征是先进的政治文化。它包括人们的政治传统、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其中政治价值在政治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要求民众与官员不但具有之前讲到的自由、公平、正义、尊严和安全等西方理念,也包括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理念,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创造着他们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仍然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8]如和谐、道法自然、仁者爱人、义利合一等一系列的政治价值观依然值得我们去修学发扬,并且我们都很难绕开。而这一系列的价值观的形成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或唤醒、或创造。一旦形成它又会有长久的持续性,它是一种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精神气质。

政治文明的第五核心特征是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一般是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它可以说是实现政治文明的一种手段,但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目标。政治文明的价值内核无非是之前提到的稳定秩序、民主自由和政治文化的形成。也就是说,政治文明所要实现的是在稳定的政治秩序状态下,以民主、自由的政治方式来谋求政治发展与个人发展,形成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而民主、自由、稳定和发展,无不需要由政治参与来加以体认、规定与推动。这是一种臣民到公民的转化;这是一种国家到开放政治体系的蜕变,政治文明的力量显示,只能由国家的占绝大多数的公民在同行政权力体系的互动中来得以实现。或者说,不是政府自己组织体系的完美程度决定了文明的高度,而是公民在同政府的活动中提升并展现了政治文明的高度。

三、渐进的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的思路

既然认识了政治文明及其特征,我们势必要分析如何建设它?以怎么样的形式建设它?它的动力在哪里?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在充分吸取人类政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种增量改革,或者说渐进改革。[9]这一点在经济学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那么,在其他领域,特别是在政治领域,是否也是或者应当是一种增量改革吗?政治改革实际上是,或者说应当是增量改革。可以说,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的最重要发展,就是中国正在走上一条渐进改革,渐进民主之路。

1、渐进改革的实质就是注重改革的稳定、有序和效益。根据渐进改革的思路,所有改革必须在尽可能不损失公民已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增加原来没有的利益。那它是怎样的一种政治秩序呐?它必须是制度化的并且具有弹性。首先它必须有一个权威,在中国就是中国共产党,它是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国家建设的领导力量,并从一个革命党转向执政党,今后它将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权威的而不是全能的,根基于民意基础上的政党,并自上而下推动国家制度化建设。同时,一个具有稳定政治秩序的社会并不抹杀冲突和矛盾,冲突无处不在,正如社会冲突理论大师科塞所说,冲突并不可怕,反倒可爱。在一个制度化并有弹性的社会,冲突充当着一种社会减压阀的角色。所以一个威权的社会并不压制冲突,而是将其控制在制度范围内,以公民对某些官员或某个政府机关的不满为例,我们可以有两种手段来处理。一种是禁止其表达对某些官员或政府机关的不满,用强制的方式来维持现存的政治稳定;另一种是让公民通过合适的渠道表达其不满,然后根据其提出的不满和政治生活中的新问题,及时的调整公民——政府关系,来形成一种新的政治稳定与秩序。而后者正是我们所要建立的一种良性的、动态的、韧性的政治稳定,这就是所谓的弹性。

2、对于政治文明中涉及的政治自由及民主,渐进改革的关键是,(1)推动党内民主。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政改应从多党制开始,似多党制一实行,则万事皆成。多党制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稳定,中国政改的症结不在于是一党、两党还是多党,西方民主国家,一党独大的也比比皆是。在中国现阶段最实际的是发展党内民主,并要完善和切实执行党内的各种竞争机制、民主选举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要使党的各级领导真正由党员或党员代表选举产生,真正对自己所领导的党员和人民群众负责。并以党内民主来推动全社会的一种民主意识和风气。(2)深化基层民主。不仅要把重点放在已经推行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或其他社区自治上,而且要不断探索和扩大新的基层民主形式,如乡镇长选举方式的改革等。这是锻炼普通群众政治技巧、培养其民主意识的一个重要平台。(3)强调民主程序。所谓民主就是一系列保证公民实现自由、平等和其他权利的制度和程序,在一个主体千差万别的社会里,强调程序的民主、合法性就显得异常重要。宪法和法律的条文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对这些条文内容的动态控制以及实现这些条文的实际程序。(4)完善人大制度。人大作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舞台,以及民主监督的阵地,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现在的症结是其“非常任制”以及身份模糊、权力不明。众所周知,依据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我国实行的是议行合一的制度,那么全国人大自然应该处于权力机关系统的最高一级,其他机关都是由它产生、受它监督、对它负责,都从属于全国人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人大代表的政治角色相当模糊,在中国他被等同于了 “老好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政府官员等等。由于其非常任制,限制了他长期代表民意的能力,以及对专业问题的判断力,一个清洁工身份的人大代表是无法判断《反洗钱法》的存废的。所以要完善人大制度,首要两方面,其一、人大代表的政治角色定位应清晰为“在人民普选基础上产生的人大代表,是人民权力的受托者和人民意志的表达者,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10]其二、人大代表常任化,使其能真正专注于反映民意、实行监督。并为每个人大代表设立相应的机构,搜集人民的提案并让一些专业人士加以分析归类,在人大会议上审议。最终使人大成为真正的一个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

3、对于政治文明中先进的政治文化,由于它是始终贯穿于其他几个特质的建设中的,并在建设过程中慢慢积累、沉淀,内化为人们的信仰,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4、政治文明建设中公民的政治参与,应该从政府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方面渐进展开。当然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制度环境下运行,否则大量无序的、杂乱无章的制度外参与只会换来政治的不稳定和动荡。具体来说,第一、公民政治参与必须实现公民利益的充分竞合,汇合和展现各种利益诉求,为政治系统提供充分的决策信息和决策目标,从而在决策层面就减少社会冲突的可能。第二、在决策执行中依靠公民政治参与减少阻力。公众对政策运行的不断反馈以及政治体系的相互沟通,并且由此达成的某种政治妥协,是增进政策执行力的保障,否则可能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暴力抗法甚至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第三、政治参与规范政治权力的运行,并给予监督。公众通过持续的政治参与给政治体系提供一个恒定的压力源,把政府行为始终置于有效监督和约束之下。在现阶段,可以通过传统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公众政治参与。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2] Walter Lippmann,New York Herald tribune ,Dec.10,1963.

[3]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 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 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6] 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贡斯当政治论文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 万斌文集:第四卷[C].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三、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俞可平.增量政治改革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公共管理学报,2004,(1).

[10]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D64

A

1672-4445(2011)06-0024-03

2011-03-07

姜亦炜 (1984-),浙江嘉兴人 ,浙江大学思政理论科研部2009级在职硕士研究生,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

[责任编辑:李 睿]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民主国家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政治文明视域下的农民政治行为现状及反思——基于江苏省农村地区的调查与分析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
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