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新闻

2011-08-15 00:43徐章贵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2期
关键词:王菲温度

□ 徐章贵

(闽东日报社,福建 宁德352100)

“阳光照在你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头。”新闻有力量,也有温度。在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唤起社会关注的目光时;在剥开层层“阴暗”,坦露真实,引发批判的声讨时,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好新闻应该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来自于你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素养和你的作品是否被一种人性的光辉所照耀?而这通常也被认为是新闻的伦理。

有温度的新闻能站在道德的高点上

新闻是在传播中实现价值的,但并非所有的东西都适合传播。今年7月,英国具有百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被迫关门歇业。《世界新闻报》的老板很清楚煽情故事要通过何种手段获取的,但如果报纸能得到丰厚的收益,老板往往对窃听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非法侵犯隐私的行为毕竟为法律所不允许,此前《世界新闻报》的编辑古德曼与一名私家侦探因非法窃听王室的电话信息,曾于2007年被判入狱。而这次《世界新闻报》遭到英国社会千夫所指、口诛笔伐,乃是因为它把窃听的对象延伸到一般民众身上。2002年英国一名13岁的女生道勒被绑架,后遭杀害,《世界新闻报》记者非法窃听了道勒的电话语音信箱,并对其语音留言进行了删除,此举干扰了警方办案,使其家人在道勒被杀害3个月后仍然以为她还活着。据后来统计,《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牵涉的人数达4000人以上。这就超越了英国民众可以接受的底线,种种谩骂声充斥网络:“不择手段制造新闻”、“在失去社会良心的耻辱中死去”、“这是西方新闻界的道德滑坡的制高点”等等。

所以,“窃听门”事件再次提醒了新闻自由与新闻伦理底线的问题。超越了新闻伦理底线“挖”出来的新闻,虽为《世界新闻报》赢取了三四百万份订阅量,但终究是到了老账新账一起算的时候了。

而在另一方面,在我们身边,也有“挖”新闻的非常手段,那就是置受访者的悲伤苦痛于不顾,为单纯做新闻而做新闻,这样的新闻让我们感觉到“冷”。事实上,当我们噙着眼泪看那些感人的画面时,还有多少新闻也是“挖”出来的呢?这也是有“温度”的新闻,赢取了大把观众的眼泪,但新闻背后的故事却让人后背凉飕飕的。这样的新闻获取的前提是牺牲受访者的利益,置受访者的悲痛哀伤于不顾,刻意追求新闻的“热度”。这种失去人文关怀意义的新闻,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新闻本义:你把“轰动”、“热度”建立在别人痛苦悲伤之上。

诚然,新闻的获取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知情权,但这种不人道、不正当获取的“知情”,恐怕绝大多数读者或观众会嗤之以鼻的。

有温度的新闻定位在“服务”二字上

做有温度的新闻,除了以科学性、艺术性的手段获取新闻外,记者还要有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要有洞察幽微的发现能力,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所有的媒体从业者都清楚,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但是不是所有客观事实都可以报道?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新闻事实面前,只要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出发,有温度的主题自然浮出水面。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历来是媒体追逐的目标,同时也是检验媒体能力、媒体良知的风向标——你是否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你对事件如何看待,你对事件的报道的立场怎样,你对信息的舍弃和把握怎样等等,这些都是做出有温度新闻必不可少的条件。

同样都是对地震海啸的报道,在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据了解,日本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吸取了坂神大地震报道中的教训,一致遵循了“最小伤害原则”,即尽量避免给受灾群众增加心灵创伤,也避免给救灾工作带来麻烦。灾情发生后,中国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向日本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援助,比如向日本提供了20000吨燃油等等。这时网络上就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援助物资到达日本港口后,日方为何不派车送往灾区?日本人为何如此傲慢?等等。但是,我们的人道主义援助并不是“施舍”。此时,中央一级各大媒体大量详尽报道了我国参与援助的情况,传递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带来的暖流。

那么,在这次灾难中,日本媒体不约而同选择了怎样的报道风格呢?一是灾难报道迅速准确,“快、准、狠”地告知地震级别,成了日本媒体地震报道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二是电视直播专注灾民和灾难,只提醒不煽情。媒体不断报道还有多少人需要救援,死亡人数又增加了多少,专家分析和官方发言人讲话,偶尔电视里会出现采访受灾者的镜头,但大都是安坐在避难所的避难者。尽管在灾难最初发生时,偶尔也能发现主播和前方记者的声音略微颤抖,但残忍的死亡、失态的呼号或过度的泪水、昏厥则从来未被呈现。这种报道风格使得观众没有大的情感波动,更加没有恐惧和逃避,再加上信息非常及时透明,人心才能迅速得以稳定。而相比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日本媒体“大量航拍扭曲断裂的高速公路,居民区一片火海,灾难片一般的残酷画面在很大程度上定格为人们的灾难记忆,而普通的救灾场景、基本的灾难信息反倒被忽视,这样的媒体伦理问题事后遭到日本国民反感而被大量批判。”(据《南方周末》)

因此,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或者解疑释惑的新闻,即使篇幅短小,也算精悍;即使语言平白,也仍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温暖。

我们的媒体在救灾报道方面做得日渐成熟,在“救”和“援”上做足了功夫。但有时,在体现“温度”的同时,“凉”度也出现了。比如曾经有一位摄影记者拍了张救援场景的图片,画面中“红色”扑入眼帘,细数一下,插着写上“×××救援队”、“×××突击队”等等字样的红旗足有十多面之多。试想想,这是救灾还是做秀,记者是否有“帮凶”之嫌?所以,有温度的新闻定位在“服务”二字上,它不一定要赚你眼泪,它会不声不响走进你的心里。

有温度的新闻落脚在“民生”问题上

《闽东日报》2009年开始推出民生新闻版,刊载了大量与群众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作品,不仅版面受关注度高,还因此解决了不少民生问题。

《闽东日报》民生新闻版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组稿贴近“民生”二字,与老百姓柴米油盐相关的新闻都不拘一格;二是突出新闻的策划性,把握当前的热点问题,基本上每期头条“第一新闻眼”都有经过策划的重头稿;三是对刊发的热点新闻实行跟踪,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直跟踪到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为止。2010年9月20日,经过群众反映和记者调查,民生新闻版发表了《身边的桶装水离“纯净”有多远》的消息,对桶装水存在的问题一一予以曝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市质监局随即介入,对全市所有桶装水企业全面清查整顿,制定了全市桶装饮用水专项整治方案,同时,全市22家桶装水生产企业公开承诺:守法经营,确保安全。9月28日民生新闻版再发《22家企业承诺桶装水回归“纯净”》,篇幅近半个版面,对整改情况进行全面回访,使这个关乎千万家庭和单位的饮水卫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此外,从2010年10月14日民生新闻版刊发《市区废弃食用油脂流向哪里?》开始,该版持续半年多时间关注废弃食用油油脂问题,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一个版面存在、被社会接受、乃至受欢迎,跟办报的思想和立足点紧密相关,这其中每条稿件就是一根根线,成为连接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有温度的新闻的作用就是:在关乎社会和大众利益攸关的方面,新闻把被遗忘或存在问题的地方点出来,予以曝光,形成舆论力量,让社会审视并加以改正和弥补;在响应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挖掘出典型案例,加以推波助澜发扬光大。

有人对近年来媒体炒作的事件做过统计,结果发现2006年上半年最热门的娱乐话题是:全中国人都在关心一个女人(王菲)生孩子。为什么可以用“全中国人”来涵盖呢?因为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刊登王菲从怀孕到生子的稿件,大大小小的文章轮番轰炸着受众的眼球,你不关注都不行。王菲从怀孕到生子,“狗仔队”全程追踪,王菲生子期间的照片的价格被提升到了50万元的价码上,同时大幅曝光王菲所住协和医院的示意图、产房和病房等结构图,种种媒体操作,令人咋舌。难怪有人叹说:“王菲生子,媒体生病。”无疑,人都有窥私欲。那么是媒体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还是社会价值取向影响了媒体的立场和判断?在这里,我要说,媒体充当了“皮条客”的嫌疑。所以,充斥报端的诸如小道消息的新闻,就很难说是有温度的新闻了。

猜你喜欢
王菲温度
Quantum fields presentation and generating functions of symplectic Schur functions and symplectic universal characters
“温度”“熔化和凝固”知识巩固
一张票的温度
王菲:我很有趣,别崇拜我
王菲版《我和我的祖国》为什么也那么动听?
停留在心的温度
王菲室内设计作品
王菲与那英的《岁月》
测个温度再盖被
找回温度